更新時間:2024-05-19 11:13:54作者:佚名
濱州職業學院(),簡稱“濱州職業學院”或“濱州職業學院”(BZPT),位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山東省濱州。發展戰略示范區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瀕臨浩瀚的渤海,毗鄰浩瀚的黃河。 承載中華文明基因的黃河文化、齊文化在這里發源、交融,誕生了孫子、政治家范仲淹等著名軍事思想家。
濱州職業學院成立于2001年7月濱州職業學院校內網,由原濱州農業學校、衛生學校、經濟學校、工業學校、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合并組建。 辦學已走過64年,被確定為山東省骨干示范高職院校。 學校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向高等職業教育的轉變,由分散辦學向集中辦學的轉變。”“通過人才培養水平考核,實現了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的重大轉變。” ” “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國家骨干學校驗收。 躋身全國高職院校前列,“躋身全國200所優質高職院校行列,實現從科學趕超到創新領先的歷史性跨越”等重要發展階段。 從建國初期的荊棘之路到新世紀之初的克服困難、開拓進取; 從高職教育的戰略轉型,到不斷走在前列的輝煌,一代又一代彬人人用自己的辛勞、汗水,鑄就了“崇尚道德、崇尚道德”的精神。 “能力”的校風積淀了“知行表率”的教風,培育了“知行敏捷”的學風,凝練了“責任”的校訓。
濱州職業學院現有占地面積3500畝,建筑面積80.35萬平方米,資產總額17.8億元。 設有15個二級學院,45個招生專業; 現有在校學生2萬余人,在職教職工1129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222人,博士13人,碩士271人留學之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3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名師、省級教師7人。 現有教學團隊11個。 學院是首批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首批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國家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試點機構。 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全國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等國家、省級稱號50余項。入選全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50強”、“教學資源50強”、“服務貢獻50強”。 2017年9月位列全省第4位,成為山東省首批獲批建設優質高職院校的學校之一。 2019年6月入圍全國200所優質高職院校; 12月,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建設單位,開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職業學校的新征程。
著力深化行業融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秉承“服務、融合、引領”的辦學理念和“開放、多元化”的辦學模式,建立了董事會和各級校企合作組織,共同建設知識產權學院與省知識產權局、市科技局。 濱州各縣區全面開展戰略合作; 牽頭成立了中國職業教育協會職業學校培訓工作委員會、中國護理職業教育聯盟、全國老年大學聯盟職業學校工作委員會,這是高等學校校長聯席會議。全國各地的職業院校。 中國職業教育協會主席團成員單位、常務理事單位; 校企共建高端鋁工業學院、中德國際交流學院、移動云教學大數據研究中心、濱州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黃河三角洲混合所有制中學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合作項目; 被空軍確定為“國家定點培養士官院校”,涵蓋海軍、空軍、戰略支援部隊4個軍種。 一個主要的。
對接行業專業布局,構筑內涵發展新優勢。 精準對接山東省“5+5”十大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發展需求,新增云計算、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互聯網金融等新興專業,發展老年等專業方向關愛,著力打造8大專業群體。 現有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9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品牌專業群3個,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2個,省級試點專業5個; 國家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64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2門; 國家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11種。 順利通過2015-2018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2個項目認證濱州職業學院校內網,位列全國第七、全省第一; 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6項,居全國第一。 四、全省第一; 獲批2019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資助項目8項、省委托項目1項。 重點項目數量占全省高職院校的1/8,位居全省第一。 1、是全國第一所連續兩年舉辦全國職業學校護理大賽和全國護理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職業學校。
培育行業人才,打造技術生力軍。 近年來,每年向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6000余名,本土人才保留率達到40%以上; 高職畢業生總體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正式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學生在省級以上技能大賽中獲得獎項180余項。 依托山東省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等18個培訓資質,每年培訓6萬余人次,創收2000萬元以上。 被評為“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 實施山東省“323”教育精準扶貧工程,以“一鎮”、“一村”、“一批學生”、“兩所學校”、“多地區”為基礎,培訓新農民和職業技能人員4萬余人。關閉工人。
服務業協同創新為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成立濱州應用科技研究院,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合作打造“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平臺”。 校企共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0個,博士研究中心8個,技能大師工作室17個。 被批準為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棉花綜合實驗站、省技能技術傳承創新平臺。 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86項; 主持山東省農業改良工程項目5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各1項,省社科規劃項目7項,省發改委“藍黃”項目2項兩區的重大理論課題。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省社會科學成果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87項; 成功選育棉花新品種“彬之棉”1號,國家審定的大豆“八珠豆”1號通過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審定。 1個項目獲批省中青年科研獎勵基金項目,5個項目獲批山東省高校科技發展計劃重點項目。 每年為企業提供近百項技術研發服務,落實實施成果20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10億元。
“歌、誦、做、斗”培根塑造靈魂,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堅持“唱、念、干、拼”的工作理念,落實領導干部黨課制度,開設形勢政策課程“百堂課”; 與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聘請著名專家、學者、先進典型人物擔任思想政治課特聘教授。 開展“師生面對面”活動,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經常深入一線參加學生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成長成才人才。 “魯濱之”文化沙龍和學術報告廳開業并升級為濱州文化報告廳,成為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公益活動; 與全國政協共同在校園內建設全國首個地級政協文史博物館; 校企共建校內企業文化中心,設立民間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室; 開展以“四時一節一賽”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活動; 打造“一軸、兩山、三區、四湖、五場、六館、九園”的校園空間布局和景觀格局。榮獲全國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優秀成果二等獎,榮獲榮獲全國綠化標兵單位、全國高職院校魅力校園等稱號。
加快國際化進程,構建境外辦學總體格局。 秉承“服務國家戰略,培養國際工匠”的國際教育愿景,與德國、澳大利亞等14個國家或地區的30多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目前有護理、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3個; 擁有濱州“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基地、國際人才專項基金濱州工作站、歐美亞教育聯盟UWEE濱州校區等平臺; 建有濱州平臺產學研交流中心、濱臺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
呼喚“魯濱之”品牌,探索特色發展新模式。 成立現代職業教育工作室,以“陸彬之”為集體筆名。 委托組織制定國家本科職業教育標準,主持或參與教育部、教育廳職業教育文件12項起草; 受教育部委托,負責設計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標志和宣傳海報并永久采用,負責全國人大職業教育法實施和檢查各省份職業教育審核工作并策劃了“泱泱大國名匠”系列宣傳報道。 是全國第一所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并在《中國教育報》開設專欄的職業院校,是全國唯一連續自2015年設立全國職業教育周以來,開展網上宣傳。
在打造“雙高”、共建部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新長征路上,學院將緊緊圍繞“特色、融合、創新、提升”的發展主題,確定“ “升基地、創特色、建高點、強基礎”的目標和使命是努力打造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率先建設滿足國家要求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職業院校。新時代的人們。
(以上數據截至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