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03 08:08:43作者:佚名
根據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招生網和安徽省招生考試院發布的最新錄取數據,安徽高考考生成績需在211分左右2024年安徽財經大學成教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排名在前幾名左右,才能獲得錄取。考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不過,每年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在安徽的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分數不會一樣。
1、安徽高考考多少分可以考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1、參加2022年安徽高考的考生,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成績不低于402分,按最低排名錄取;
2、參加2021年安徽高考的考生,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成績不低于211分,按最低排名錄取;
3、參加2020年安徽高考的考生,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理科成績不低于423分,按最低排名錄取;
4、2022年安徽高考考生文科最低成績需達到465分才能進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最低錄取名額為62197;
5、參加2021年安徽高考的考生文科成績不低于492分方可進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最低錄取名額為71550;
6、2020年安徽高考考生文科最低成績需達到495分才能進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最低錄取名額為55624;
2、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近三年在安徽排名第幾?
1、2022年安徽省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錄取最低分數線及最低排名
招生年份、省份、學科類型、批次/段、最低錄取分數線、最低排名率、所屬
2022年
安徽
科學
專家
第402章
省政府
2022年
安徽
大量的美術作品
專家
第465章
62197
省政府
2、2021年安徽省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錄取最低分數線及最低排名
招生年份、省份、學科類型、批次/段、最低錄取分數線、最低排名率、所屬
2021年
安徽
科學
專家
211
省政府
2021年
安徽
大量的美術作品
專家
第492章
71550
省政府
3、2020年安徽省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錄取最低分數線及最低排名
招生年份、省份、學科類型、批次/段、最低錄取分數線、最低排名率、所屬
2020年
安徽
科學
專家
第423章
省政府
2020年
安徽
大量的美術作品
專家
第495章
55624
省政府
高考志愿者提前批量報名步驟
1.因為提前批次中包含了很多特殊類別的招生。 主要包括小語種專業院校、綜合評價錄取院校、軍事院校、公安院校、司法院校、航空院校、航海院校、特種行業院校、普通院校基礎班、實驗班、貧困地區定向等。 如果不知道院校的招生方向,很容易感到困惑。 因此,考生一定要清楚自己早期批量志愿申請的方向。
2、由于早期批次高校招生類別比較復雜,很多專業需要體檢,有的需要面試,有的需要相關申請材料,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入學準備。
3、按正式程序填寫先期志愿者名單。 閱讀招生計劃→填寫志愿草稿表和機讀志愿卡→登錄指定網頁→輸入用戶名和初始密碼→閱讀考生須知→更改初始密碼→選擇志愿卡網頁→輸入學校代碼和專業代碼→檢查檢查所填寫的院校和專業是否正確→退出申請界面。
報考軍事院校高考流程
1、報名:年齡要求嚴格,一般不超過20歲,只招收高中畢業生。 當年5月開始登記。
2、高考:參加全國統一高考,軍隊院校一般錄取分數線較高,因此考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化課程基礎。
3、填寫申請表:軍校招生申請是一種獨立的提前申請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你申請了軍校,即使沒有被錄取,也可以被其他院校錄取。 事實上,它會無形中增加你進入大學的機會。 申請軍事學院不需要入學。 這會影響你以后對當地其他院校的選擇。 你一定要謹慎選擇你想報考什么類型的軍校,因為這會影響你的人生選擇。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報考軍校時一定要寫第一志愿,否則被錄取的幾率很大。 小的。
4、政治審查:參加政治審查的考生人數由同軍校第一志愿的省級高校招生辦確定,成績在第二批本科及以上生中,從高分到優秀分數低的,按照錄取人數。 肯定是三四次。 如果您屬于其中,您所在縣(市、區)人武部門將會同當地招生部門前往您所在中學和戶籍所在地派出所對您在校表現進行調查,家庭和社會關系,并作出結論。
5、面試:政治審查通過、符合面試資格的,須按通知參加面試。 面試由省軍區統一辦理,但由你報考的軍校相關負責人共同進行面試。 內容包括你的參軍動機、語言表達能力、形象氣質、心理素質、邏輯思維能力、行為反應能力等方面進行衡量,最終確定你是“指揮資格”還是“非指揮資格” -命令”。
三、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為浙江省物資材料學校,始建于1978年12月。2000年3月籌建成立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2002年1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高等職業學校正式掛牌成立,由世界500強企業中大集團(原浙江省物資局)創辦。 2017年7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組建劃轉浙江省機電集團2024年安徽財經大學成教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組建浙江省職業教育集團。 學校以“以德為本、以用為旨、崇尚優化、追求卓越”為校訓,立志成為國際知名、國內特色的一流高職院校。 立足浙江,面向全國,服務于供應鏈集成服務行業。 培養現代服務業綜合技能人才。 下設9個二級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學院、汽車技術學院、數字信息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商業與流通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文化學院藝術學院、夢想創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開設物流管理、報關與國際貨運、電子商務、物聯網應用技術、財務管理等33個專業。 與浙江工商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財經大學共建物流管理、電子商務、汽車等專業。 設有維修工程教育、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5個本科專業。 現有全日制學生1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500余人。 成人學歷教育在校學生7000余人。 學校是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國家優質專科院校、國家高職院校、首批國家優秀骨干高職院校、國家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教育部、全國首批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試點。 學校是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項目建設單位、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教育部電子商務教學資源庫項目承載單位、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試點院校。 浙江省國際特色學校建設單位、浙江省智慧教育綜合試點單位、浙江省首批5A級平安校園、浙江省高校實驗室工作先進集體。
擁有國家級骨干專業6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2個,國家級師資培訓基地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一等獎3名,二等獎1名。 入選教育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試點項目”之一、全國黨建工作示范支部之一。 先后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特等獎、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安全生產優秀成果三等獎等榮譽中央綜合治理委員會校園建設。 連續七年獲得全省高職院校教學工作和績效考核“A”級。 學校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積極開展1+X人才培養評價模式改革。 與物產中大集團、聯想集團、吉利集團、順豐速運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有著密切的產學合作。 建立了6個中央財政支持專業、11個“十三五”省級優勢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3個中央財政專項支持實訓基地、1個省教育廳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工業和教育。 擁有省級以上精品課程3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7門,國家級規劃教材29部。 近四年來,學生獲得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2項、省級技能大賽一等獎419項。 學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聯絡中心(-),參與聯合國職業教育政策框架多邊磋商,主持或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的國際前沿職業教育研究項目,擁有多次主辦國際職業教育論壇。 高水平國際教育培訓專家會議。 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高職教育聯合創新計劃高職教師教育與培訓等多個項目。 注重與國際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合作,與英國、新加坡優質院校合作。 學校開展合作辦學,招收國際學生來校學習、深造。 在柬埔寨設立“浙江經濟學院-柬埔寨創新學院國際教育中心”,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聯盟并擔任秘書長單位。 開展對“一帶一路”國家職業教育官員、教師和學生的各類培訓。
學校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企業文化,培養“專、全、高素質”、以智能科技賦能的智慧和諧專業人才和和諧企業家。 學校是教育部職業教育文化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浙江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先進集體、院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研究所單位。 與中國詩詞學會合作成立中國詩詞文化研究所、中國詩詞教育推廣中心。 近年來,學校文理科招生成績在全省同類高職院校中名列前茅,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 先后榮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職業院校就業質量50強”、浙江省招生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是國家首批國家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單位之一,國家級職業院校。 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合作協會副會長單位、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創業學院、省高校創業學院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學校積極推進企業大學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改革,與浙江省國資委合作舉辦國資委黨校,與物產中大合作集團與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合作籌建無創中大國際學院,構建多層次、系統性、多功能的戰略性職業培訓體系和國際化教育體系。 中國科大管理學院入圍中國企業大學50強,位列第七。 榮獲“2019企業大學趨勢引領獎”、“中歐TOP20數字化學習優秀獎”。 入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0年專業技術人才和知識更新工程高級培訓項目。 計劃1、入選第九批國家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學校建有全國首家國家示范性職業技能鑒定所,是全國職工教育培訓優秀示范點、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職工素質教育教學基地、省級高素質職業技能鑒定所。職業師資培訓基地和浙江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為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團體等提供各類培訓、鑒定、學歷教育、咨詢、考試中心組織等服務,開展各類每年培訓服務超過25萬人次/日。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