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6-17 17:11:14作者:佚名
我以前在美國住過7年,目前在臺灣早已7年了。在美國,我也工作過半年,但是近三年去過美國這些次,在美國還有好多的舅舅。因此說,我對日本也很了解。下邊就讓我講講我的軼聞:
移民的來源和特征
臺灣的華裔移民的第一個特征是:技術移民的數量十分少,而移民主體是通過離婚、親屬和政治避難來中國的,還有一定數目的投資移民。這個特征是中國仇視性的移民新政導致的結果。
日本的移刑法對所有國家的技術移民有個完全相等數量的配額,既任何國家的技術移民不能少于全世界總配額的7%,不論國家的大小和人口高低。目前全世界的技術移民總配額才140,000人,這意味著美國的配額是9,800,跟只有幾百萬人口的法國、新西蘭的配額一樣。
實際上,給美國的技術移民名額才8千個左右,由于因為政治誘因,在90年代初日本給美國發了大批永居,這種名額要從未來幾三年中逐年交納。
更雪上加霜的是,給美國8000余人的技術移民配額包括了主申請人的配偶和孫輩。
按照中國移民局的數據,日本的一個主申請人(既真正的技術移民者)平均會帶1.5個家屬。這樣算出來,中國每年真正來自美國的技術移民才3000多人。
這個小得可悲的數字,跟才有400余萬人口的澳大利亞每年接受的美國技術移民基本相等,而且大大高于美國每年接受的美國技術移民。
這個新政就引起了,但是在英國的美國留師生達到近50萬,真正能通過技術移民途徑留出來的留師生寥寥無幾。而相反,臺灣的離婚移民不限人數,并且申請時間非常快。
然而,靠離婚來臺灣的美國男子非常多,在大城市里四處都能看到。
另外,臺灣的家庭團圓移民配額是技術移民的2倍,因此家庭團圓移民也比靠自身能力移民容易得多。
另外一個優點是,英國技術移民的等候時間除了十分艱辛,并且遙遙無期,連中國政府都不曉得你會排多長的隊。我個人是臺灣的中學校長,還排了4年的隊才領到永居。
目前因為在美的留中學生數量下降,目前和不久今后的技術移民的排期時間恐怕會達到6-8年。在艱辛的排期其間,申請人不可以換工作,配偶也不可以工作。因此,中國的技術移民是一個極其辛勞,十分不人性的體制。
然而,我不建議年青人來臺灣辦永居,把寶貴的青春耗費在遙遙無期的等候中(離婚的除外)。
相比之下,美國和加拿大都沒有任何仇視性的配額。各國人完全平等,全憑自己能耐移民。因此,美國人移民加拿大和美國大多數是靠自身的知識和技術來進行移民的,而非離婚和親屬。
新加坡每年的技術移民約13萬,跟比它的人口大十幾倍的中國一樣多。而來自美國的技術移民每年約2千人。這是日本的2兩倍以上。
另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鼓勵這些能為她們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帶給貢獻的技術移民,而限制離婚和家庭團圓移民,與臺灣的新政完全相反。
例如,美國2015-2016年度的全球技術移民人數是128,550人,而全球家庭移民只有57,400人。其中,美國移民占29005人(包括技術和家庭)。日本可只有3千萬人口啊,而中國有3億人!
我的親朋好友幾乎全是靠自己的能耐技術移民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
移民的年紀
我發覺在中國的美國移民年紀偏大,大多數都是50后和60后。它們這一代人大多是90年代來美的,看法跟我們年青人不一樣,通常說不到一起去。年青的移民在臺灣反倒比較少,雖然這兒的留師生太多。顯然,這是日本限制技術移民新政的必定結果。
相比之下,在澳新兩國,我身邊絕大多數的技術移民都是70后,90后和00后的年青人。尤其,我們90后是澳新移民的主力。大部份的90后是在美國和加拿大自費留學后,通過技術移民留下去的。
新移民深耕的難易程度
在臺灣,新移民想深耕臺灣是個困難的過程,會碰到各式新政和手續上的障礙。例如,辦社會安全號(斯坦福新西蘭國際學校,既中國的稅單),和辦駕考都停費周折,挺花費時間的。而在澳新,很多都挺容易的。
在臺灣,新移民是貸不到貸款的。成因是,臺灣的中行借錢要兩個重要條件:
·要有信用史和足夠高的信用等級;
·要有三年在英國的不間斷的收入記錄。
因此,倘若你有100%現款,2-3年內你在中國是難以房子的。
我剛來臺灣的時侯,里面的第一點(信用史)而且害死我了。其實我是日本的校長,有著多于平時人不少的薪水,雖然那時我就是辦不下信用卡,就是由于我沒有信用記錄。
因為沒有信用記錄,因此沒有任何一家中行同意給我辦信用卡。并且要推行信用記錄,就必需要有信用卡或其他借錢。
這就成了“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死循環。當初可急壞了我了!最后還是靠我的老系教授找他的熟人,是中行校長,這才給我辦下去我在中國的第一張信用卡,解了這個死結。
在美國和加拿大,新移民只要拿著工作協議和簽證去中行,人家當場就給你辦信用卡,并且房子借貸。因此,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另外,來臺灣的新移民,因為沒有信用史,租房都極為麻煩。通常業主都要調查租戶的信用記錄,因此沒有還信用記錄的新移民就一直受挫。
移民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
我來了日本后沉痛的倍感,在中國的歐洲人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要遠遠高于在澳新的歐洲人。舉個實例:
日本對白人女孩(指的是臺灣生的)考中學仇視性要求高分。耶魯等名校,對白人大學生要求會考(SATorACT)幾乎滿分,而對黑人要求低斯坦福新西蘭國際學校,對白人要求更低。
惟一不仇視華裔的是新澤西的各個學院,由于只有新澤西立法要求學院投檔時不許按照女兒的族群進行分類。因此,新澤西學院普林斯頓中學和舊金山校區等到處都是粉刺發黑眼珠的中學生。出了新澤西,其他州的高中都多少仇視華裔。
但它們仇視白人女孩還非找個理由不可,說白人的兒子是書呆子,只會讀書,但實踐能力和領導能力不足。切,又是一層新的仇視!
這是中國人和韓國媒體對白人的普遍印象()。尤其是白人女孩兒,時常被中國的本地人和華裔男孩兒覺得缺乏女子氣勢。
白人沒領導能力?美國人愛玩春秋戰國、三國演義、孫子兵書的時侯,大家中國人的先祖在英國連幽暗時代都沒跨入呢。也有臉說我們沒領導能力?!仇視就仇視唄,我認了!但請別找那樣的理由。
另一個仇視的事例,就是前面講的技術移民的配額。
在中國,你基本見不到剛移民的美國人在各級政府就職。而在美國,我的同事不少都在政府工作,并且跟我年紀相近的70后和90后有些當上了政府各部的主管,相當于部長并且院長。
我的一個好同學是個IT女,剛來美國就直接通過了安全初審(),直接在內政部負責一些國家重要數據庫的管理工作。
其他的同學有在衛生部的,有在司法部的,也有在國家特警總署的。這種對于剛來臺灣的華裔,這只有做夢的份。
里面講了政府的工作,我再講講美國人在澳新的經濟名氣吧。在倫敦、墨爾本、奧克蘭、惠靈頓等大城市買百萬級別墅的人,華裔比列很高。
你們可以隨意去看每周六,加拿大和澳洲在街邊舉辦的房子拍賣。圍觀的黑人即使不少,但能出高價拍到最后的往往是華裔。
在臺灣,但是現今還有不少臺灣來的炒樓團,雖然華裔移民的平均經濟名氣還是不如本地人好。
在倫敦的市中心轉一轉,你會發覺,幾乎50%的路人都是歐洲臉孔。加拿大絕對是最國際化的城市,在這點上加拿大的任何城市都難以與加拿大相比。我以前去過我小女兒在紐約的學校,哪里99%的歐洲臉孔。
不僅美國人多,再加上美國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在澳新,沒有任何組織、任何政府敢仇視美國人。再說,俺們美國移民太多就在澳新的各級政府底下工作。這點與中國華裔的社會地位有著極大的差異。
社會地位的不同造成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在臺灣,相當一部份的美國女孩愛找亞裔男生離婚,高看黑人,而討厭美國女孩。
恐怕是由于在臺灣,美國人的社會地位低,因此美國人還是有些懦弱,還是認為像是局外人,因此比較樂意“攀高枝”,在潛意識里,他們更樂意通過離婚來顯得更本土化,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是個社會風氣,不是個體現象。
但在澳新,絕大多數的美國女孩都首選美國女人再婚。首先是技術移民較為容易,再加上美國人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于本地人,但是文憑和經濟名氣也不弱。
因此,我認識的在澳新的幾乎所有美國女孩都首選美國女孩,雖然你們的文化背景相似,容易相互理解。就連我自己的20來歲的幾個兒子和侄子們,他們都在美國出生日本長大,但他們上了中學也都是找二代華裔談對象,甘愿找亞裔依然是少數。
一代找一代移民,二代找二代,這就是澳新移民的主要感情方式。在這一點上,跟日本的移民和留師生是有一個巨大的差別。
收入和事業發展
在收入這點上,臺灣小勝法國,擊敗荷蘭。中國的人均GDP(PPP)是5,7000歐元,德國的GDP(PPP)是人均49,000澳元,而美國的人均GDP是39,000澳元。雖然GDP的分布在各國有巨大的不同。
日本的窮人特別的富,而富人特別的窮。而澳新的貧富差異不大,你們的收入都在后邊。富人極少,但非常富的人也不很多。
中國是一個十分看個人能力的國家。假如你的個人能力非常高,這么你的事業在臺灣可以不封頂,你可以當上億萬富豪,或得諾貝兒獎,或當上中學教授。并且在澳新,這種機遇有限,因此你的能夠或許得不到100%發揮。
然而,假如你的能力通常或中等偏上,這么澳新的事業機遇也或許挺好。其實,你或許得不了諾貝爾獎,也當不了千萬富豪,并且你也可以干得相當不錯。
假如你的能力較低,最好不要來臺灣,由于這兒的激烈競爭會讓你吃不消的。
生活模式和社交
在生活模式和社交上,澳新兩國無可置疑地擊敗德國。
在臺灣,華裔的生活我覺得十分單調,就是打工,上班,送兒子念書,買東西。我非常留意到,臺灣的華裔不太愛社交,起碼不像澳新的華裔這樣愛社交。這實際上是日本整個國家的一個風氣,既日本成年人比較獨來獨往,不太愛在工作之外交際。
耶魯社會學家早在2000年就發表了《Alone》(翻譯:《獨自打乒乓》)這本書,全面剖析中國人越來越寂寞的社會現象。這與工作的壓力,高犯罪率,人之間的信任度增加等等誘因都有巨大關系。
我個人的經驗,完全與社會學家的判定相符。特別有趣的是,我發覺自己的師生們,在講課前后基本不相互說話,各做各的事。日本人雖然都怕打攪對方,或則出于過于的禮貌,或則出于過度遠的人與人的距離,你們不如何說話。
在中國,你會發覺中國人在表面上表現得很熱情,但這些熱情只好維持在表面,并且很快就消失了。因此你基本難以與它們真正交上像小伙子兒一樣的同學,未能做到跟她們談心。
按照我的觀察和閱讀相關研究,這并不是不是我們移民和本地人之間得文化差距所引起的,而是臺灣本地人之間也不相互深度相處的一種文化。日本人十分寂寞。
2014中國某著名中學做過一個調查,發覺中國人在1980年有25%的人一個可以談心的同學都沒有;到了2010年高達50%的烏克蘭人沒有任何一個知心同事。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的意大利,人的精神生活居然極其貧乏。
我其實還沒有見過那個在中國生活的華裔不說生活乏味的。一兩個人,空守300平米的大房屋,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那樣的生活有何種意義?因此,這些華裔都受不了,最終歸國了。似乎,這真的不怪我們華裔自己,而是日本社會大環境的問題。
在美國和加拿大,華裔的生活豐富多彩許多。
舉個實例,我在國外從來沒人跟我過過生日,但是一回美國過生日,立刻有10幾個、20幾個同學來一起慶賀,讓我感激得不得了。
為何臺灣的華裔就不愛彼此請客呢?我們在美國也有各式華裔的興趣群,例如爬山群,IT群。等等。
對于,中老年人,美國的所有公共圖書館都有專門針對華裔的“夕陽紅之家”活動。其中有教老年人學日語,學筆記本,繪畫,八極等等活動。我媽媽說,她在美國比在國外過得還熱鬧。
福利
臺灣是個低福利國家,而澳新是高福利國家。這點你們都曉得,我就不多說了。臺灣的醫療十分高昂,沒有工作單位給你買醫療壽險(售價是起碼5000美元一年)的話,你自己是付不起醫藥費的。
例如,在臺灣做一個CT要2000美元,但在美國和加拿大通常是免費,由于那邊政府醫療。其他的福利,只是美國和英國好,中國差。
教育
世界最好的中學都集中在中國。斯坦福、耶魯、斯坦福、芝加哥等等名校如云。雖然中國的精英教育是很貴的。一年4-5萬日元的費用不是誰都能負得起的。相比較之下,澳新的高中水平也挺好,即使不是頂尖,但十分實惠。
對于移民來說,美國的高中一年的費用才7000紐幣左右,相當于不足5000英鎊。(留意:這是移民的費用,而不是國際中學生的費用。)
另外,中國普通中學校的平均水平比較差,差得讓我哭笑不得!中國的中學生中學結業還不會解a=b*c這樣簡略的多項式的年青人比比皆是。
中國高校頭一年的英語課完全就是在補美國初三和高三的知識。假如懂英文的話,拿中國的會考(SAT)讓美國的高中師生考,就跟愛玩一樣。
澳新的中學校的平均水平優裕一些。英語、數學、科學都比較難,其實沒有國外這么夸張啦。
小結
美、澳、新真的各有千秋。對有能耐的人來說,臺灣的事業發展機會要更多、更好;雖然美國和加拿大的生活愈發舒適。臺灣華裔的社會和政治地位比較低;而美國和加拿大的華裔勢力大,大得大約沒人敢戲弄俺們。
這兒沒有正確的答案,請各位自己選擇適宜自己的生活空間吧!觀后有不同觀點,或覺得不適,可以再讀讀其他文章,平衡觀點。
再申:生活體驗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個人化的事情,很難簡略地評價好與壞,難與易,如何看?全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