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4-01 15:08:40作者:佚名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要和“飲食”打交道,見到相關話題,應當有太多話想說。
近幾年,中會考習作里時常出現“飲食”的身影,例如會考題里有“中國味”,中試題中有“食趣”“綠豆糕”等。
這個“碗中美月”是山東某地的高考習作題。之后應當也有與此相關的習作題出現以月為話題的作文,你們可打算一些這方面的素材。
通過提示語可知,這兒的“碗”既指桌子上的進食工具,是貫串全文的線索,也指抒發情感、彰顯文化等等的載體,這么習作時就應當由實講到虛、以小來見大。也有,不要輕視“日月”二字隱含的內容,“日月”是時間概念,讓尋常的“碗”有了蒼涼感、厚重感。
目前來看兩篇高考滿分(高分)習作。
文章開頭比較震撼,清麗自然,又蘊藉醇厚,可以說,一開頭就贏了。
本文勝在選料題旨完全空泛,這些考生能緊扣“碗”寫一個好故事,卻沒有展現出“日月”的厚實感。文章的不足之處,一是某些地方上下文有點失衡,二是后半部份內容有點空,這或許與作者沒好好貯備素材有關。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文,主人公就是爸爸。文章的亮點是:選用對比手法揭露主題,將過去和現今置于一起以月為話題的作文,更突出了“日月”的份量,結尾“群星仍然閃動著,如幾三年前,但碗中美月大有不同”這句大有蘊意;細節描寫不錯,很富于生活味兒,又能突出人物形象;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精彩,渲染了氣氛,也引出了下文。
全文幾乎是用對話展開的,父親的話占了巨大篇幅,這讓文章變得比較散,考場習作那樣寫雖然比較吃虧。假如把大部份直接引語變為轉述語,應當更能考驗也更能體現作者的抒發能力、組材能力,故事情節也會更集中,人物形象也會更分明。
你們認為哪一篇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