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7 17:38:45作者:佚名
文本 | 李義玲
日前,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著名龍校——水木龍華培訓學校宣布關閉,這一消息成為北京教育界的頭條新聞。
龍校的一舉一動之所以備受關注清華龍校網站,是因為它被視為“陷阱班”,是捏清華附中的尖子基地。想上清華附中的孩子必須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先在龍校“坐堂”,經過復雜的選拔,才有機會通過“特招”考入清華附中。本次比賽激烈到甚至催生出專門為龍學院選拔學員的培訓機構,也就是“陷阱班”的“陷阱班”。
去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針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專項治理行動,龍學園率先受到處罰,被暫時停課整頓。然而,在清華附中之后,學校與龍學院“解約”,龍學院卷土重來,重新招生。
此次朗學宣布停辦清華龍校網站,應該與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關于開展校外培訓機構集中整頓審查的通知》有關。60余所校外培訓機構此輪治理“回頭看”,多所院校遭查處,作為先進教學的標志和象征,龍校也難逃此“劫難”。
與此同時,北京一系列規范招生的政策也通過特班、專招等方式壓縮了學生的選校空間。北京宣布2019年將全面取消特殊人才招生,比去年提前一年。 2020年是教育部要求的最后期限。北京還明確,今年至2021年,普通高中現行各種招生方式將逐步整合為統一招生、校內就讀和自主招生,并提出“更多優質高中50%以上的招生名額將分配給普通初中。這一舉措有望打破“上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的鏈條從而減輕了從小學到初中乃至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擇校壓力。
針對“擇校熱”等問題,根本出路是推進教育均衡、教育公平,但絕對均衡幾乎不可能,民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幾乎永無止境,尤其是對于社會中上階層的群體,在他們已經很好之后,還想得到更好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通過政策改變入學游戲規則,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可以對扭轉家長的教育選擇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從長遠看,也能促進教育平衡。
在文憑社會,學歷是獲得優質工作機會的門檻,雖然學歷在不斷貶值留學之路,但對個人而言,除非放棄參與競爭,否則應對學歷貶值的最好辦法就是獲得更多受多種社會因素影響,期望朗中學倒閉后擇校熱潮會消退顯然是不現實的,家長們想要領先一步的需求總會找到出口。
近來,在減輕教育負擔的話題上,教育界兩派觀點互相較量。然而,無論教育改革遭遇何種困難,雙方都無法否認孩子們上學難的事實。上學很累,各種培訓機構賺得盆滿缽滿。這背后是家長們拼命反對減負政策,擔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減負會傷害到孩子。
龍之學校的倒閉并不意味著家長們會停止追逐名校。他們仍然會想方設法讓孩子超越自己。例如,在北京中考取消名額分配、增加自主招生試點后,一些家長必然瞄準自主招生,只要有需求,龍校不行,虎校就來。
呼吁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不得不說。給予孩子合理的期望,尊重他們的天賦差異,也是打破僵局的關鍵。家長教育觀的轉變也需要配套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和招生名額分配辦法,教育部門也要努力避免“一刀切”式的、線性的減負,徹底剝奪學生和家長選擇教育的權利。在減輕負擔的同時又時常增加新的負擔,使同學之間的智力競爭不斷升級為整個家庭的全方位軍備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