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05 20:48:56作者:佚名
資料圖片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兒歌。
一個人或者一群人需要一種叫做“詩”的東西來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情感,傳達自己的感受。 以《詩經》開頭的歌聲,是中華大地覺醒的搖籃曲,是中華民族的兒歌。
唐詩專家聞一多指出,世界上有四個“詩歌之國”: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 公元前1000年左右,人們大約在同一時間開始唱歌。 中國不僅是世界文明古國,更是一個“詩意的民族”。 它是比漢民族的“墻”長城還要偉大得多的國基和至高靈魂,而且是不用磚砌成的。
下面我們重點講的“樂府民歌”主要指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 它們與古代北朝《詩經》、楚南宋詞一樣,是中國詩歌的原始經典,蘊含著中國最早的詩歌母題、情感模式、詩意意象和音樂元素。
一代代傳唱
勞動之愛與生命之歌
抒情抒情的詞樂結合,構成了樂府詩的原始經典。 樂府原是秦朝以來設立的音樂機構。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做法,還建立了漢樂府機構,也做收集民歌、加工文字、編曲、培養音樂家的工作。
民歌收集完畢后,音樂官員將其分類:第一類稱為“宣揚曲”,又稱“短笛曲”,由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笛音樂組成;第二類稱為“鼓吹曲”,又稱“短笛曲”。 第二類叫“香河歌詞”,是采集各地民間音樂,加上創作的“解摩妖歌”,是漢代多彩樂府的精華。 第三類叫“雜曲歌謠”,其中的曲調已經失傳,無法存檔,形成了自己的雜曲類別。
漢樂府中回響的背景音樂是??秦楚音樂。 《漢樂府》之所以能傳出三天,如此動人,是因為這些樂曲是秦娥、楚女用纖細的雙手彈奏的,由鶯微張的嘴唱出來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樂府機構已經消失。 但當時從田野里、小巷里采集來的民歌,依然清新純樸,像原野中的花朵一樣清新活潑,有生命力。 當它們被采摘時,還說著方言,帶著泥土的清新。 他們在中國詩歌史上充滿了春天。 比如《江南》唱的是“江南可采荷花,荷葉成田”。
但可惜的是,這些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基本上沒有作者——都“失了名”了。 事實上,每首詩都有作者的名字。 或許在征收時,個人服從縣令的意愿; 也許是有些人不愿意署名,又或者是樂府系有規定,所以他們集體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們只能想象,在江南荷花池的合唱中,在冀北秋風中的騎馬聲中,在失意的下層文人中,在通往洛陽的疲憊的黃土路上,這些無名之人的歌聲他們世世代代的勞動之歌。 ,愛之歌,生命之歌。 通過像琥珀一樣透明的語言,我們可以詳細地看到其中所蘊含的社會精神和人類情感。
現代觀念說,閱讀文學作品有三個要素:一是作者,二是文本,三是讀者。 如果三者缺一,就會出現問題。 沒有文字,就無詩可讀; 沒有讀者,就如沒有觀眾; 沒有作者,“知人論世”就無法進行。 然而,這些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樂府民歌卻是那么美麗,那么有生命力。 2000年至今,音樂依然悠揚,直達我們的心……
漢魏六朝樂府
描述不同地區的風景和情感
漢魏六朝樂府民歌是涵蓋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原創經典。
我們現在讀來自社會底層的漢樂府,感覺它繼承了《詩經》的傳統,風格樸素、清新、剛健,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和針對性。 每件作品都是班固所說的“朝趙之贊,秦楚之風”的佳作。
這是愛與恨、生與死的交織,悲與喜的歌聲。 豪門有金門,白玉堂。 殿內有灑水,妻妾成群,衣冠楚楚,吃得豐衣足食。 貧困家庭有“婦病之旅”、“孤兒之旅”。 婦女們長年患病,臨終時將孩子托付給丈夫。 患病婦女去世后,她的丈夫不得不上街乞討。 孤兒在喊叫,母親在哭泣。 孤兒正在由他的兄弟治療。 被嫂子虐待,饑寒交迫,他在死亡的邊緣掙扎。 路的盡頭,“東門行”戲劇性地出現,拔出寶劍,踏上了反抗之路。
如果說杜甫的“豪門酒肉臭,路有凍骨”是繼承漢代樂府,使世間的貧富反差極大,那么賈府的《紅樓夢》中的“宮馬以白玉為金”,至少學習語言是漢代富人之道。
漢樂府民歌之所以成為原創經典,主要是因為其內容和主題成為后世的母題。 幾乎每件作品都建立了一個主題。 許多藝術方法都為歷代文學所推崇和采用; 他們的現實主義精神影響了后世許多著名藝術家。
我們來看看南朝的樂府民歌。 她們就像是江南女子的虔誠之歌。 南朝樂府民歌的出現,是南朝農業、商業、交通、手工業發展的結果。 這是娛樂歌舞的需要,也為帝王貴族所提倡。 同時,也符合當時流行的繪畫、書法、音樂、棋藝技藝日趨精深精深的要求。
生活在長江沿岸、喝著長江水長大的人們,他們的生命里有水,他們的細胞里有水,他們的性格里有水,他們的詩歌里有水。 這就決定了南朝樂府民歌的風格。
南朝樂府民歌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情”字。 我們不需要問其中的“愛”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我們也不必問這是否是夫妻之間的愛。 我們只需問詩歌作品中的“愛”是否真誠、天真、天真、感人。
宋詞中,江南的青山綠水,同時化作美人的靈動和眼眸的濕潤。 歌如眉聚,詩如眼波,都是關于江南的迷人眼神。 因此,可以說,今天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學是在南朝樂府民歌中開始形成的。
北朝樂府以遼闊的草原山巒為背景展開,傳唱出許多歌頌勇敢、悲壯的民歌。 它們是長期處于混戰狀態的北方各民族的歌曲,大部分是北魏、北齊、北周時期的作品。 一方面,四時美景,民生朝氣,牛馬歡樂; 另一方面,戰爭、徭役、流浪、流離失所、無人收尸的場景也是歌曲的主旋律之一。
綻放靈魂之美
南北朝樂府民歌相同
相比較而言,漢代樂府反映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南朝樂府致力于婦女的歌唱,北朝樂府在有限的空間內表達了廣泛的社會生活。 北朝樂府謳歌北方民族的尚武之氣,歌頌英雄,歌頌戰斗和犧牲精神。
最著名的是《智利歌》:智利河,陰山下,天空如穹頂,覆蓋著周圍的田野。 天空晴朗,田野遼闊,草被風吹動,低低可見牛羊。 這首據說是金解魯創作的歌曲非常受歡迎,以至于高歡命令他的士兵們唱這首歌。 打贏了我們唱歌,輸了我們也唱歌; 打贏了就唱威風,輸了就唱悲壯。 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首軍歌,起到鼓舞士氣的動員作用。
因此,由于南北地理的分隔,文學出現了質的不同,南方重文學,北方重武,南方重情,北方重氣,南方柔,南方重武。北強,南齊北。 到了六朝樂府時期,已形成較為清晰的風格特征。
如果說南朝樂府民歌是女兒歌、水歌、情歌,那么北朝樂府民歌就是武士歌、土歌、流放歌。 北朝樂府民歌也寫愛情,但風格與南朝樂府民歌完全不同。
南歌的字如握扇,輕盈飄逸; 北閣橫畫如橫刀,豪放勇敢。 南歌讓思緒如航行的小船,風大日麗流暢; 北歌使能量流動如奔馬,色彩鏗鏘有力。 南歌多用單行在宣紙上勾畫,創作出意味深長、生動活潑的音階小品; 北歌多采用塊面,是風格大膽、筆觸粗獷、立體感較強的油畫。
當然,他們也有相同的東西。 從語言的韻律、質樸天真的風格、心靈綻放的美感來看留學之路,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內在美是一致的。
以前我們比較關注漢代的樂府,而不太關注南北朝的樂府; 在南北朝樂府中,我們對南朝樂府的重視相對于對北朝樂府的重視。 事實上,漢樂府和南北朝樂府都展現了生活精彩的一面。 盡管表達痛苦和歡樂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真實的、善良的、美好的。 因為被剝削、被壓迫的生活固然是沉重的,但勞動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不也創造了幸福嗎? 綿延千年的男女愛情不就是人生的主旋律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重漢樂府而不重六朝樂府,就是強調人生道德的一面,而忽視人的性情; 重南朝樂府而不重北朝樂府,如同只重山水田園詩而不重邊塞詩一樣。 事實上,山水、田園、邊塞都是中國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們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容忽視。
唐詩宴
需要準備原料和調料
中國不能沒有唐詩,唐詩也不能沒有樂府民歌。 唐詩雖是一場盛宴,但不能說這頓盛宴只是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大廚們準備的。 這需要數百年的共同努力,需要韓、魏、晉、宋、齊、梁、陳、北魏歷年來為這場盛宴準備各種原料、各種佐料和菜譜。
對此,不了解漢代和南北朝的樂府,就不可能知道唐詩母題的起源、風格的傳承、技法的運用、典故的背景、唐詩的起源等。詞源。
李白初到長安時,就用五字、七字樂府的《夢游天目陰柳別》、《蜀道難》,被道士吳峻震驚,嚇壞了賀知章。 。 詩人用浪漫的情懷和豐富的想象,描繪了蜀道雄偉、突兀、驚險、壯麗的景色和磅礴的氣勢。 但“蜀道難”是樂府詩的“題”,李白只是用“舊題”寫出新的內容。
李白詩歌和生活中流淌的“水”,來自于南朝的樂府民歌,來自于江南的芳草江水。 他的《靜夜思》、《怨玉步》是南朝民歌“窗外秋風吹,帳蓬飄動,仰望明月,抒情千家萬戶”的改良版——英里光。”
與李白的浪漫主義不同南朝樂府民歌藝術水平最高的長詩,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但如果翻翻《杜工部集》,你會發現,如果把杜甫改造漢樂府后“一舉成名”的作品去掉,他可能就不能被評為“詩圣”了。
安史之亂期間,杜甫與其他人一起流亡。 他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哀悼的遇難者。 描述這種社會苦難的最佳典范就是漢樂府民歌。 漢代樂府的《婦病行》、《孤兒行》、《東門行》、《怨歌》等都融入杜甫的詩中。
因此,杜甫就像一個戰地記者在寫“詩報”。 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來不及使用樂府詩的舊題名,他就直接使用新題名,最大程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是,他寫下了《三官》(《潼關官》、《新安官》、《世豪官》)、《三送》(《新婚送》、《老人送》、《吳家送》)和《從北京”《五百言奉賢縣》、《北伐》等反映人民疾苦的經典作品。 杜甫選擇漢樂府典范的精神和傳統,使他成為安史之亂的“鏡子”。
因此,自杜甫以來,詩人就認識到,無論是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要想寫出“詩圣”級別的作品,就必須使自己的詩集具有“史詩”性質,用漢人的精神。樂府模式是一種重要且可靠的方式。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是一位“通悟大師”。 他的《長恨歌》、《琵琶歌》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但有趣的是,他與元稹還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并提出了用“新樂府”書寫人生的口號。 白居易明確提出“文章為時而作,歌詩為時事”的新樂府論。
在白居易的努力下,杜甫的“三官”、“三別”開創了這一傳統,元結、顧況繼續書寫,張繼、王建拓展的“新樂府運動”取得了很大的影響。 白居易的《新樂府》和《秦鐘音》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常常為后世評論家所稱贊。
自創《新樂府》
它仍然含有傳統牛奶
說到劉禹錫,人們不一定知道他擔任什么官職,但可能知道他曾被貶連州、朗州、夔州等地南朝樂府民歌藝術水平最高的長詩,寫過許多模仿樂府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等。 ”。 這些文人“新民歌”地域色彩鮮明,語言質樸,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風格質樸,一直吸引著讀者。
又如唐末李商隱。 他是又一位研究樂府民歌并從中汲取營養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李商隱的詩風,那就是杜甫深沉的韻律、憂郁的風格與齊梁詩、六朝民歌的高雅的結合。 其詩纏綿悱惻、悲愴芬芳。 今天想來,它們足以讓80、90后的年輕人著迷。
在名詩《無題》中,有很多南朝樂府民歌的核心支撐點。 比如“春蠶到死絲不竭,蠟炬淚未干化成灰”。 是南朝樂府兩首民歌《春蠶》和《蠟炬》意象的組合。 六朝樂府民歌《戲曲歌》中有《作絲》:“春蠶不宜老,日夜常攜絲。可惜渺小身軀已去,將纏綿不已。”一陣子。” 春蠶絲,用來調和女人的思想; 春蠶的蠶用來制絲。 纏綿悱惻,幽默女子日夜思念。 李商隱看中了“春蠶”的形象,從這首民歌中吸收了這一形象,并加以升華,使之成為膾炙人口的短語。
《無題》詩中也有一句:“神女事業如夢,嫂子家無夫”。 李商隱詩下原注“古詩有句‘嫂子無夫’”,指的是六朝樂府民歌《神女》。 《仙歌·清溪嫂》中清溪嫂的形象:開門白水,走近橋頭。 我嫂子一個人住,沒有丈夫。
這是一個還沒出嫁的嫂子的內心獨白。 你看,“開門”面對的是一片“白水”,“走近”是一座“橋”,不是讓人居住的地方; “孤身一人”的孤獨,是連女神都無法改變的悲傷。 在我嫂子的心里,她寧愿有一個丈夫,一個家庭,也不愿有她現在所在的那座令人敬佩的圣殿和神的榮耀。 但能做什么呢? 相傳男友就在“白水”附近,李商隱卻說“清溪白石不相向”,悲傷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一些名篇直接使用樂府詩的標題,如被聞一多稱贊為“峰上之峰”的《春江月夜》,寫有“宇宙意識”。 此外還有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蜀道艱辛》和《酒將入》、高適的《顏歌行》、李賀的《都督行》雁門”,還有“關山岳”、“塞”。 《下歌》、《南征》、《北風》等都是用樂府詩的“舊瓶”來裝自己的“新酒”。 雖然寫的內容是新的,但也和舊的標題有關。 比如《從軍行記》主要講參軍和打仗,《雁門太守行》主要講邊塞風光和生活等等。 即便是自創的“新樂府”,仍然蘊含著漢魏六代樂府的精神和傳統“奶”,是唐代詩人每日飲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樂府中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詩》并稱為“樂府兩顆寶石”。 但到了唐代繼承的人并不多。 只有韋莊的著名敘事詩《秦時》《女子歌》為歌,并稱為“樂府三絕”。 “三絕”中,樂府詩占二位,唐詩占一位。 所以,只要《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守護在漢樂府,《全唐詩全集》中就沒有一首詩敢越境南下牧馬彎弓。抱怨。
(作者為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