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17 20:21:38作者:佚名
下午6:00早起,拾掇盥洗完下樓吃晚餐,晚餐后離出發還有一點時間,我走出飯店來到山間徜徉。
今天在道路邊見到了壯麗的夕陽,今天下來就想著是不是可以看見日出,果不其然,在酒店的另一邊,紅紅的晚霞映紅了半邊天。
可這美麗的晚霞景色只給了很短的時間,還沒等到太陽下來,陰云就涌上了東方,周圍的田園立即暗了出來。今天到時只顧得搶時間看夕陽了,今天上去才見到,這飯店周邊不僅草地還是草地,原先這兒就是個牧場。
這兒就是正宗的德國鄉村。
眼神所及之處,不僅這家酒店,別無他家。
從酒店的招牌上看見,這家紅翅膀車輛酒店,住宿費是39.95美元,這樣的價格應當算是很實惠的了。
明天行程的安排還比較緊張,晚餐后我們直接驅車去往牛津。
劍橋到牛津的路程是156公里,我們今天住的地方恰好處于中間,所以路途也就一個多小時時間。
晚上住的地方比較偏遠,但這條去牛津的路途上還是有不少村鎮的,這也讓我理解了今天拍夕陽時道路上來往汽車多的誘因。
牛津與劍橋一樣,并非只是一所中學,而是一座城。牛津市從公元7世紀已有人在哪里居住,到公元912年,它已成為利物浦的一個要地。“津”意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爾河在此會合,當時井水不深,用牛拉車即可涉水而過,牛津由此得名。現今兩地支流依舊,原先的橋和牛車涉水過河的痕跡已經消失,但牛津橋卻越來越多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來訪者和旅客。牛津城是日本皇族和學者的搖籃,如今牛津已然成為了熙熙攘攘的世界城市。
牛津距離巴黎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向來是巴黎西前路線上的重點,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講學。
牛津學院()是許多人前來駕臨牛津的最主要誘因,這個學院城在過去八百多年中,為全世界造育出許多杰出人士。牛津學院是德語國家中最古老的學院。在12世紀之前,美國是沒有學院的,人們都是去美國和其它歐陸國家求學。1167年,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同德意志國王發生爭執,英王一氣之下,把寄讀于倫敦學院的日本學者召回,嚴禁她們再去倫敦學院。另一說法是,尊者一氣之下牛津大學在哪里,把日本學者從倫敦學院趕回澳洲。不管怎樣,那些學者從倫敦歸國,集聚于牛津,從事經院哲學的教學與研究。于是人們開始把牛津作為一個“總學”,這實際上就是牛津學院的前身。學者們之所以會集聚在牛津,是因為當時亨利二世把他的一個宮殿建在牛津,學者們為取得國王的保護,就來到了這兒。
12世紀末,牛津被稱為“師生學院”。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主任。1213年,該校從羅馬教廷的使節那兒得到第一張特許狀。西元13世紀中期以后各個大學相繼創立,開始了牛津學院的閃亮時光。
牛津市,是日本最具學術知性的城市,與劍橋一樣,這兒沒有院墻和校門牛津大學在哪里,30多個歷史悠久的大學散播于城市各個角落。
構成牛津學院的大學有許多是在13至16世紀之間成立,基督教會大學是1525年渥西教廷主教創建,作為培訓主教的教會大學。湯姆方園里的裙房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建造,為本市最小型裙房。1648年湯姆大鐘掛上時,大學共有101名中學生,因而在下午9:05分(牛津的時間比格林威治慢5分鐘)大鐘敲101下,提醒中學生注意戒嚴(1963年起不再施行)。
雖然現今的牛津還是那種古老的學院城,但布滿城市各個角落的商業企業,非常是高科技企業使牛津這座古老的城市迸發了青春的活力。
在牛津城徜徉,分不清那里是校園,那里是街區,如同走在一座古老的古堡王國中,你會倍感歷史在這兒停止了步伐,一排排蜂擁而至的中世紀建筑,向你述說著牛津城古老的歷史。
走在牛津,如同游走在西班牙歷史的游廊中。
這座殉道者記念碑就矗立在牛津的停車場附近,記念碑呈現哥特式建筑風格,里面有三個人物,是血腥瑪麗時代宗教變革運動的殉道者。聽說瑪麗的丈夫為了能與她的丈夫結婚而在威爾士大力實行基督教東正教,由于天主教教徒是不能結婚的。他死后皇位由他的兒子瑪麗承繼,為了報復自己的女兒,瑪麗趁機欺壓東正教的教職人員,史上稱她為“血腥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