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04 19:17:14作者:佚名
穿過二林門城樓英語作文,一條自東向西貫穿孔林的小河映入眼簾。 這就是著名的渚水河。
天義好奇地問道:“爺爺,洙水河是天然河流嗎?”
文教授說:“諸水河原本只是周朝為了排洪護城而修建的一條人工河。但由于它流經孔子墓前,據說與圣脈有關,所以人們稱贊它為“無窮的精神源泉,與天地相合永恒”。圣水與泗水并稱為“諸寺”,是孔子思想發源地的代表名稱。
渚水河上建有三座橋,左右都是平橋,只有中間的橋是單孔石拱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渚水橋。 橋寬6.6米,長25.24米。
雯雯疑惑地問道:“爺爺,珠水橋的橋面為什么是拱形的?”
文教授說:“橋面呈拱形,擋住了人們向北的視線,孔子墓深藏在里面。明弘治七年(1494年),孔子、顏氏的第61代孫孔弘泰圣公,又加了一座橋,左右各建有兩座小橋,橋面平坦,故習慣上稱其為“東平橋”、“西平橋”。 。
橋的東西兩側立有數塊石碑,記載著疏浚水河的事跡。
祝水橋南側、孔墓軸線最南端,有一座精美的石砌廣場,這就是“祝水橋廣場”。 珠水橋廣場有四柱三開間沃野千里什么意思,由石砌成。 四根柱子都是八棱柱的形狀,沖天而起。 每根柱子的頂端都有一尊圓雕,是一只獨角獨角獸,是一種石獸,仰天蹲著。 明代,珠水橋額方刻有“珠水橋”三個大字,兩側淡刻兩條戲珠龍。 造型古樸、莊重。 該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由山東巡撫陳鳳武所建。 正面刻有“清雍正十年重修”字樣。 是去掉原來的年號后刻的,有明顯的痕跡。 1951年重修時,更換了西廂房正脊和側面的石拱門、石柱。
雯雯說:“據說汨水河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嗎,奶奶?”
程教授說:“相傳孔子七十三歲時,預感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不久將死,于是率領弟子們外出選地安葬。百年后,中國傳統習俗認為墓地的風水直接關系到子孫后代,于是他不辭勞苦,多日游歷,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最終選定了一塊。魯州城北泗水以南土地,為孔氏墓地。”
程教授頓了頓,接著說道:“據說子路當時就說過:‘這里的風雖然好,但前面還有河。’” 孔子說:“別忙了,會有秦人來接河的。” 孔子去世260多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聽從了宰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有人建議,要想滅儒,就先毀掉孔子墓的風水。如果孔子墓前沒有河,就在墓前挖了一條河,將其與闕里故居隔開,讓孔子不能以圣人的身份示人。沒想到在孔子墓的南邊挖出了一條渚水,反而應驗了孔子的預言,原來孔子所說的“秦人”就是挖出汾水的秦始皇。孔子之河,完成了孔子墓的最終設計,也為孔子增添了一道風景。一般來說,河流是從西向東流的,但這條河卻恰恰相反,是從東向西流的。 “孔墓前水倒流”景觀。 ”
溫教授說:“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文教授接著說:“其實,在孔子選擇墳墓之前,汾水河就已經存在了。孔子選擇的墓地就在古泗水河和汾水河之間。汾水河是周代魯國用來排水的地方。”人工河的修建早于孔子去世的時間。”
雯雯問道:“爺爺,為什么孔墓前會出現‘水倒流’的現象呢?”
溫教授說:“這是因為曲阜地勢東高西低,東邊是連綿的山脈,西邊是肥沃的平原,從而形成了泗水、伊河、渚河等河流。流經曲阜的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是從東向西流的。”
天義問道:“奶奶,朱絲還有別的意思嗎?”
程教授說:“說到朱絲,有很多含義。朱絲就是朱水和泗水的意思。古代,兩條河流從濟寧市泗水縣城以北,流至曲阜以北,分為北有渚水,南有泗水,春秋時期,孔子云集弟子于渚、泗之間,故稱孔子、儒學。曲阜境內有泗河、泗河,有泗河、遼河、渭河兩條主要河流,自東向西貫穿全境,稱泗河。泗水、朱泗河,發源于泗水縣泉林,全長40公里。孝義河發源于鄒城市城前鎮鳳凰山北麓,全長58公里。 于尼山水庫上游曲、鄒交界處注入。 在曲、兗交界處的金口壩注入泗河,全長39公里。 ”
溫教授補充道:“泗河是山東省中部第一大河,又稱泗河,為四八河之一,發源于濟寧市東南部的路橋鎮,注入京杭大運河。大運河支流眾多,泗河流域有耕地9.6萬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也是丘陵地區林果業的重要場所。東夷人生活在遠古時代,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皋陶、大禹的發祥地或活動地大多在曲阜及峪上游。泗水流域也是儒家五圣的發源地,墨子、仲子等許多先賢都曾在泗水流域成長和居住,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曾十次居住在泉林。并在縣北的泉林和泗河北岸建有兩座宮殿。 文物古跡眾多,已查明古遺址近百處。”
文文曰:“夫子論川曰:‘死者如人,日夜不舍。’” 這里的“川”傳說指的是朱熹《勝日尋香》的泗河畔,風光一時新。” 容易知道,東風吹來,春天總是明媚多姿。” 這也是我在泗河畔唱的。
程教授說:“確實有這樣的傳說,但現在無法驗證,也沒有必要驗證。”
天義道:“奶奶,請給我們講講《易水春風》吧。”
程教授說:“‘易水春風’指的是孔子的教誨和老師的影響。當然,只有古易水才能傳播‘易水春風’。古易水是曲阜市的第二大河。曾名清源河、四伊河,現稱大伊河。與臨沂地區的伊河不同,大伊河發源于曲阜東南部的泥丘山,流經曲阜、兗州,匯入泗水。位于兗州,南流淮河。
程教授接著說:“說起水,孔子一生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蘊藏著豐富的水文化。通過他對水的觀察、體驗和思考,孔子還是從社會、從歷史的角度沃野千里什么意思,或者從哲學思辨的角度,或者從道德教育的角度,我們都可以闡明對水的深刻認識,進而用它來把握和認識生命、社會和自然世界的規律。
溫教授說:“孔子有句名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對此,朱熹在《四書注》中說:“智者明理,行而不滯,與水相似,故而快樂。 水。 “水具有‘行’不息、‘知者不惑’的特性,反應快,成功快。” 它還具有“動”的色彩,水的各種自然形態和功能常常給人們所認識。 也許孔子欣賞水的各種自然形態——平靜的、洶涌的、涓涓的、浩瀚的、清澈的。 只有像霧一樣浩瀚,才能在生活的不同境遇中始終保持一種純凈清明的身心狀態。”
程教授說:“大家讀論語的時候,就讀過《論語·高級》中‘四子候座’的內容,這段對話生動地描繪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可見孔子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向往。” 大同世界的氛圍——世界太平,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人民過著豐衣足食、自由幸福、安寧舒適的美好生活。 同時,孔子親近自然,他的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 沐浴易水凈化身心,顯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樂趣。”
文教授說:“孔子認為水有德——水流不息,是滋養萬物的乳汁;水有友——水沒有一定的形狀,無論是方的還是長的,必須向下流。水柔順;水有雄心——水穿石,穿石壁,無畏故曰:“智者樂于水,仁者樂于山;水者樂于水,仁者樂于山。” 智者動,仁者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意思是:智者如水,仁者如山;智者活躍,仁者如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
珠水橋正北,孔墓中軸線中部,有一座青瓦覆蓋的三聯高臺門。 這是孔子墓前的神道門。 門屋三間,三門,山頂掛黃瓦,檐下斗拱,兩側八字墻,前八步,后六步,猶如陽宅大門。 。 門座高約1.31米。
天義疑惑地問道:“爺爺,這門的門基為什么這么高?”
文教授說:“這么高的門基主要是用來遮擋人們的視線,所以也叫‘擋墓門’。”
雯雯問道:“爺爺,這扇門上也有八十一個門釘,這是什么意思?”
溫教授說道:“那兩扇紅漆門,和圣林的門樓一樣,鑲嵌著九橫九豎的門釘,總共八十一個門釘。這不僅表明這是墓門建于東漢永壽三年(157年),位于現在的香殿。金代重修,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清初遷至現址。
墓門東側有三進院落,稱四堂,又名齋堂。
雯雯問道:“爺爺,這三合院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文教授說:“這個三和院是孔子后裔祭孔前齋戒更衣的地方,傳統上稱為‘更衣室’,也是孔子后裔祭孔后舉行宴會的地方。”祭祀孔子墓。”
祖孫四人走來走去,介紹了程教授和文教授。
此殿共有三個正廳。 兩側各有廂房三間。 西山有耳室,即茶室。 前面有照壁。 庭院西北角有一扇小門,直通孔墓長廊。 兩側墻壁上鑲嵌著宋、元、明歷代訪林詩詞石刻三十九塊。 比較著名的有宋代李格非、明代吳寬等人的碑刻。 該堂始建于東漢永壽三年(157年)。 規模較小,歷代均有重修。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孔子五十九代孫孔延進主持擴建;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至今仍維持。 具有明代建筑風格。 寺殿東側有一座南側小院。 這就是后土廟,是供奉土地神的祠堂。 祠堂正房三間,內有神龕,供木制“后土神臺”牌位,為清代重修。 明正德年間《卻力志空林圖》對此寺有記載。 祠堂東側有一獨立庭院,為神炮院。 是祭祀孔子之前準備祭品的地方。 正面有一門,正門上鑲嵌“神娖”二字。 正房三間,灰瓦硬頂。 這是一座清代建筑。
【關于作者】
陳曉霞現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多所大學特聘教授。 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展、文化產業發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其致力于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主持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近20項,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研究》、《社會公德風尚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視角》、著有《三孔學》、《四孟學》等。有個人專著12部,在《光明日報》、《政協》、《孔子學》、《理論期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榮獲國家、省、市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