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17 07:09:40作者:佚名
解鎖上方藍色文字【興凱湖圖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圖文/王永剛
“八一農業大學”舊址
“八一農業大學”舊址現為農墾高級中學
《8月1日農業大學》新校區現場(資料圖)
黑龍江八一農業大學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是一所具有完整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培養教育體系的省屬全日制普通大學。 是首批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之一。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所具有典型2015年全國畢業生就業經歷的大學誕生于中俄邊境的黑龍江省密山市。
王震將軍在密山火車站組織北大荒開發建設宣誓大會(資料片)
王震將軍視察墾區建設(資料片)
王震將軍帶領“八一農大”師生參與青年水庫大壩建設(資料表)
王震將軍帶領“八一農大”師生參與青年水庫建設(資料片)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是1958年10萬轉業官兵在北大荒開發建設的歷史浪潮中創辦的。 由原國家副主席、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將軍創辦,并擔任首任院長。 。 1973年,學校劃歸農墾部黑龍江省管理。 學校原址位于密山市培德鎮。 經省政府批準,學校于2003年10月遷至大慶??高新技術開發區。
早在1947年,當人民解放戰爭轉向戰略反攻的關鍵時期,按照黨中央、毛澤東主席《關于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為了迎接“全國解放,組織億萬農民走集體化、機械化生產道路”,在“培養干部、積累經驗、創造典型、示范農民”的指導下,大批部隊和地方干部搬遷從戰場到北大荒,為美麗富饒的北大荒而戰。 從此八一農墾大學宿舍,北大荒的開發建設開始了。 不過,當時規模還沒有那么大。 國家解放后的幾年里,國家發展得比較快。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提交了《北大荒開發報告》。 《報告》提出了開發北大荒的重要性。 在饒河三縣建立綜合性半機械化農牧企業……”1958年3月,中央成都會議通過了《關于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轉業官兵開始從全國各地大規模向北荒進軍,截至5月底,在王震將軍的帶領下,已有8萬余官兵進入黑龍江墾區進行休養生息。包括7個建制預備役師、4所軍醫院以及隨軍家屬,號稱“十萬”大軍。大量復員官兵及其家屬的涌入,攪動了原本已蟄伏了數千年,很快,黑龍江省的國有農場突然增加到80多個,人口達到50萬以上。
期刊(信息表)
“8 月 1 日農業大學”的信箋(1980 年代)
墾區生產快速發展雖然開創了新局面,但也出現了新問題,那就是人才短缺尤為突出。 為適應農墾事業發展,滿足農墾區對管理和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王震和農墾部黨委決定在農墾部建立一所自己的大學。東北墾區。 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黑龍江八一農業大學”應運而生。
滿洲國時期八一農墾大學宿舍,日本人組織中國工人在東安省密山縣修建滿洲鐵路(資料片)
日本人在培德山修建的水塔,“八一農大”整個校園的供水就靠它了
生長在“八一農業大學”舊址周圍的“桂子姜”又名“姜布拉”,是日本侵略者帶到密山的外來物種。
滿洲國時期,日本侵略者大舉入侵密山。 為了掠奪自然資源和抵御前蘇聯,日軍從關內俘虜了3000多名勞工,修建了密湖鐵路。 1934年,日軍進駐沛德后,在沛德設立管理部,由日本西尾東肥株式會社承建那里的軍營等基礎設施。 他們在培德火車站以北修建了變電站、上下水道、坦克跑道、武器庫、軍事禮堂、軍事俱樂部、小學等設施。 所有項目均于康德七世(1941)完成。 至此,日本侵略者將邊陲小鎮培德建成了設施齊全的重要軍事基地。
假期里“八一農大”師生常去的密山縣(今密山市)東安街(資料片,1960年代)
《8月1日農業大學》老照片(資料表)
1945年8月,前蘇聯對日宣戰。 日軍逃跑前放火燒毀了裴德駐地的部分軍營和房屋。 再加上戰爭造成的破壞,地面上的建筑設施基本成了廢墟。 然而,地下基礎設施仍然完好無損。 隨后,第359旅第5團和第四野戰軍第61師戰斗團駐扎培德,修復利用了日軍留下的一些房屋。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建立了第二十六軍醫院。 1956年,黑龍江密山農業學校利用陸軍醫院的一個病房,修繕8間平房作為校舍。 當時農墾部領導認為,沛德是一個有鐵路、公路,交通便利,還有日軍留下的地下、地上基礎設施可以利用的地方。 附近還有一個大型的軍隊醫院,這里應該建一所學校。 可以為國家節省大量的建設費用。 于是,農墾大學在培德成立。
《8月1日農業大學》老照片。 王震校長(后排右四)與部分領導、老師在校門口合影。 站在后排的人(右一)是錢建科(資料表)
1958年7月19日,根據農墾部和王震的指示,鐵道兵農墾局決定在密山縣培德原黑龍江密山農業學校校址上辦學,本著“反大學”的宗旨,建立鐵道兵農墾局農業大學。 王震提名后,農墾部黨委決定,中共牡丹江地委書記、農墾局局長王景坤兼任農墾部黨委書記。學校由農墾部部長王震將軍兼任校長。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原名“鐵道兵農墾局農業大學”,不久更名為“8月1日農學院”。 1958年10月,王震在全校會議上說:“以8月1日命名農業大學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和發揚我軍的光榮傳統,用共產主義精神教育學生,培養紅軍和紅軍。”培養專業人才,以便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武裝墾區。”1959年5月,學校正式上報農墾部,要求學校定名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同年,國務院教育部批準了這一請求,學校校名由王震親自題寫,并將“校慶日”定為每年的8月1日。
錢建科副教授參與創建“8月1日農業大學”
參與創建八一農業大學的退休副教授錢建科回憶,建校之初,正值我國困難時期,物質匱乏,各方面條件較差,無法滿足學校的需要。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最低教學和生活需要。 加之當時實行“學校大學”,上級布置的生產任務十分繁重。 師生經常參加開荒、種植、秋收、水利建設、伐木、基礎設施、工業副業生產等緊張、重體力勞動。 “當時,學校的師生一邊建設,一邊工作,一邊教學,非常辛苦!建校時很多老同志都患有風濕等疾病。” 80歲高齡的錢先生感慨萬千。
“八一農業大學”早期(1950年代)使用的平鏟
“八一農業大學”早期(1950年代)使用的鏟子
「八一農大」建校初期(1950年代)使用的鍛造鐮刀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在密山辦學已有45年歷史。 該校畢業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 他們為國家和墾區培養了大批領導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巨大的貢獻。 57年過去了,原黑龍江八一農業大學已經搬離了它的搖籃密山。 無論搬到哪里,這所大學的老領導、老教授、畢業生都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密山。 是的,密山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搖籃; 他們把青春歲月和辛勤勞動留在了密山; 他們把親人和牽掛留在了密山; 他們還在密山留下了軍事墾荒文化; 密山,他們有著近半個世紀無法抹去的戀情。
校徽(數據表)
“八一農業大學”榮譽證書(1980年代)
《8月1日農業大學》借書證(1980年代)
「八月一農業大學」教職員員工證書(1960年代)
“八一農業大學”畢業證書(1980年代)
43萬密山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八月一農大”。 熱情好客的密山人民始終歡迎“八一農業大學”的師生回到家鄉,看看他們曾經耕種的土地,參觀他們曾經參與建設的地方。 將軍湖(青年水庫)和學校建設新區已經出現。 嘗嘗興凱湖、蜜山的野味,重溫密山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