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9-08 15:02:38作者:佚名
我年青時有一首流行曲目《聽父母講那過去的事情》,其中有兩句歌詞:“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底下,聽父母講那過去的事情”,每逢看到這兒,我都會不由得想到我的父親為我講的這些故事……
爸爸是個“故事大王”,她的故事陪伴了我們兄弟姊妹六個整個的童真,之后又陪伴了幾乎所有的兒子和孫子,現在弟弟妹妹家已有了兒子女兒,她還在講著她這些古樸的故事,哄重兒子長大。
有人說“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班主任”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這句話我深有感悟。在我們接受中學教育之前,我們的兒子早已開始教我們學走路,學說話,學做事,很多都是對我們的最啟蒙的教育。
而我的父親不僅教給我們很多外,每次半夜給我們講故事,讓我們單調的童真多了幾分色調。其實她講的故事都是令人畏懼的妖魔鬼怪,讓我們母子幾個個個成了膽小的人,天亮就嚇得不敢出門,時常走夜路都會擔驚受怕,總覺得身旁有鬼怪跟隨,心提及噪子眼,生怕不提防一回頭被妖怪捉住。就為這,長大后我不知抱怨過父親多少回。
之后父親先看兒子、再看女兒,女兒們嚷著讓她講故事,她不會講別的,也不會讀故事書,就繼續給她們講這些駭人的“皮胡須精”、“九頭老雕”、“多頭妖怪”的故事,說來也怪,越是那些小女孩們聽得越認真,但是一點也不懼怕,講完一個需要一個,反而是我,假如遇到爺爺給兒子們講那些老故事,便會從中阻攔,擔心兒子們像我一樣成了膽小鬼。
兒子記性好得驚人,所有的故事,從四五六年前給我們這代人講,直至今天第三代的重孫女重兒子,她講的竟然能幾三年不變,并且不修改一個字!我們這種聽的只不過記住了故事大約而已,而她從不破音、不改詞,故事中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因此我就會這么討厭,整個形象似乎印在了我的腦海中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每到晚上我一個人走夜路的時侯才會浮現下來嚇我。
兒子1938年生人,從小沒上過學,解放后上過幾天科普班,多少認識幾個字。記得我上中學一年級時,有一篇課文叫《吃水不忘打井人》,同學讓我們回去讀書,父親居然教著我念“哈,哈水的哈”(雖然是喝hē),那時姐姐在里面笑噴了!我也跟著笑!
小時候只曉得聽,不曉得很多故事是哪些書上的,之后教中學生學習《阿長與〈山海經〉》,才曉得其實父母給我們講的故事大都是《山海經》里的故事,還有一部份是《聊齋志異》中的鬼故事。我對丈夫不由得肅然起敬!
媽媽的故事陪伴了我們三代人,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但是是在今天的信息和教育資源這么發達的狀況下,他們只是男孩們成長過程中的調料劑。
我將永遠記住母親為我講的這些過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