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03 11:08:04作者:佚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民進黨當局近些年“投機取巧”,趁著中國大陸與美國關系不和、美國和西方對我文教領域“斷連”、攻擊貶低孔子學院的時候,趕緊在海外增設中文教學機構,妄圖搶占大陸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地盤。有評論指出,臺灣當局長期推行“非中國化”政策,該地區的歷史文化教育體系存在諸多問題,根本無法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又怎能奢談向海外傳授呢?
目標:2025年擴展至全球100所
民進黨當局在海外籌設的中文教育機構稱作“臺島華語文學習中心”,該機構系由臺“僑委會”于2021年6月開啟推動工作,同時獲得美國方面的顯著協助。臺島“中央社”早前報道過,美國關閉不少孔子學院之后,于2020年10月推出了“語言學習計劃”,主張為大陸以外的地區提供更多漢語學習途徑,同年12月臺、美兩國簽署了一份為期五年的“臺、美國際教育合作諒解備忘錄”,臺“僑委會”與美國在臺協會(AIT)確立了合作機制,一方面由臺島彌補中文教學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由美國協助臺島實現所謂“2030雙語社會”的構想。

在美方協助下,臺灣“僑委會”于2021年啟動了“全球華文教育拓展項目”的準備工作,并進行了初步實踐。彼時臺灣在世界各地共有1054所僑校,其中歐美地區分布了500所。最終臺灣“僑委會”批準了18所僑校的申請,這18所學校中,15所設在美國,另外3所分別位于英國、德國和法國,著手建立所謂的“華文教育示范基地”。根據民進黨當局所公布的資料,到2024年為止,他們總共協助了84個學習機構在歐美國家開展業務,其中在美國有66個,在歐洲地區有18個,具體分布為英國3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各有2個,奧地利、愛爾蘭、瑞典、匈牙利、捷克、比利時、荷蘭、波蘭和西班牙各有1個。
2024年10月尾,臺“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表示,“華語文中心”的首階段安排是2021到2024年,現在已進入第二階段,將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地方設立分部。“僑委會”的規劃是到2025年讓“臺島華語文學習中心”達到100家,往后會從歐美地帶向大洋洲和亞洲延伸。二零二四年十一月,美國外語教學聯合會的年度大會在費城舉辦,臺灣地區有二十一個機構派代表前往美國,集中推廣“到臺灣學習中文”的理念。同年,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舉辦“兩岸及美國漢語教育溝通會議”,美國在華盛頓的AIT執行理事藍鶯表示,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加入對于促進美國和臺灣的教育合作具有關鍵作用,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交流項目,包括設立“臺灣漢語研習基地”,以及推行“雙邊學術學位合作方案”等。
根據臺港媒體消息,所謂“臺島華語文學習中心”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繁體字形;該機構的開辦開支、日常運作開銷、學員招收費用以及教員薪酬等均由民進黨當局承擔;民進黨方面還負責對中心工作人員和教師進行指導,并且設計制作了標準化的宣傳標識,以此擴大機構的社會影響力;該中心所使用的教材是民進黨當局自行編撰的《來!》系列讀物這些教材包括《學華語》《學華語向前走》《五百字說華語》等,主要面向年滿十八歲的成年人授課。授課老師必須精通繁體字以及了解臺島文化,并且需要獲得民進黨方面的許可。臺“中央廣播電臺”引用法國的“臺島華語文中心”作為范例說明,該中心開設的課程涵蓋入門、初級、中級以及高級四個階段,教學內容不僅包含繁體字和注音符號的掌握,還通過主題形式進行,涉及日常生活、職場交流等實用表達,并且特別設置了商業漢語課程。另外,“臺島華語文學習中心”還提供品茶體驗、節慶特色小吃制作、書法國畫等多元活動,偶爾會組織學員前往臺島進行實地考察。

臺島《遠見》雜志曾用印度做比喻說明,為了和大陸開展貿易往來,印度人持續在研習漢語,不過部分印度人對大陸存有顧慮,因此臺島便成了他們學習漢語的重要途徑。該雜志披露,印度軍方提供的漢語課程持續16周,這些舉措在不知不覺中加強了臺印兩地的聯系。
難以降低大陸影響力
英國廣播公司披露,美國21名國會議員致信美國教育部長,明確表示臺灣師范大學,臺美在教育領域合作,可以抑制中國大陸的作用。
值得留意的是,臺灣當局正在國際上宣傳名為“華語文能力測驗”的考試,該考試用于評估外國人的中文聽說讀寫水平,并作為赴臺學習、工作以及申請資助的語言能力依據,考試等級從“基礎入門”到“高級熟練”分為八個層次,意圖借此與大陸的漢語水平考試相競爭。二零二二年七月,臺灣地區針對海外七至十二歲學生的“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運用生活化、趣味化的題目考察其漢語水平。二零二四年,民進黨當局在島內及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舉辦超過五百場考試,十萬余名學生參與其中。

臺島師范大學政治研究所的范世平教授,早前在香港電臺的訪問中提及,內地目前的華文教學與漢語水平評估,依舊占據主導地位,臺灣若想與大陸并駕齊驅起步網校,仍需時日。據相關消息,臺灣在國際上的合作機構不多,設置的“華語文中心”數量,遠遜于孔子學院鼎盛時期的規模,且這些合作對象,也并非像過去孔子學院那樣,多為美國知名的高等學府。臺島在教學資源與師資力量方面,仍有諸多不足之處。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課程總監蘇利文指出,孔子學院所構成的挑戰被過分渲染了。在英國、北歐等區域的多所高校,孔子學院能夠單獨開展活動,這有助于學子們認識中國文化。
臺島《天下》雜志披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陳尚懋指出,即便臺“僑委會”與“教育部”同時發力,資源匱乏仍是瓶頸,短期內難以取代孔子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前些時候在訪談里談到,臺灣所謂的文化吸引力,是依托于部分先進國家對大陸的“不滿”,不過是一種“小花招”,對整體局勢不會產生實質作用。
媒體報道的一篇評論指出,全球范圍內學習漢語的人數持續增長,根本動力源于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因為多數學習者期望與內地開展商業往來,因此內地漢語自然成為首選目標。而且掌握一門語言,并不僅僅意味著學習語言本身,還涉及到對大陸文化習俗、社會狀況以及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入了解。一些觀點指出,所謂的“華語文教育”其實是對“中華文化正統性”的一種主觀看法,部分臺灣人士聲稱“臺灣的華語才是正統的,臺灣才擁有中華文化”,暫且不論國際上的學者是否認同這一說法,通常學習語言更注重實際應用,盡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大陸存在分歧,臺灣的海外漢語教學因此獲得了一些發展機遇,但從長遠角度分析,中文的需求主要還是由大陸的教育體系所驅動,大陸才是華語學習的核心區域。

有部分臺灣媒體先前揭露了臺灣地區“華語文中心”的問題。2022年5月,剛成立不到三個月的德國海德堡“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曝出性騷擾等丑聞。中心教師吳品瑜在臉書上詳細描述了整個事件,表示她收到了許多僑民留言,內容涉及舉報打工被拖欠薪水、遭遇性騷擾等,這些信息讓她感到非常震驚,并且她還發現,駐外機構以及臺灣在德國的“僑委會”竟然從不處理這些情況。
“去中國化”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滑
更關鍵的是,民進黨長期鼓吹“非中國化”,導致臺灣的史觀與文教實踐變得四分五裂,教學水準顯著降低,2000年陳水扁執政后,把“非中國化”課程從中學延伸到高中,并公布了新的高中歷史科目教學大綱草案“95草案”。“95暫綱”把“臺島史”單獨成書臺灣師范大學,所謂“臺島歷史”與中國歷史徹底割裂,妄圖阻斷兩岸歷史聯系,并且弱化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
蔡英文執政期間還推出了所謂的“108課綱”。這一套歷史教材不同于傳統模式按照歷史順序展開敘述,“108課綱”的歷史課本采用所謂的“主題式教學”,徹底打亂了臺灣歷史的時間順序,并且用所謂的“多元族群社會”這個概念來概括臺灣歷史的全部內容,又以“文化交流”“社會運動”“人群遷徙”等“主題”來取代臺灣歷史的內在邏輯和兩岸歷史的緊密聯系。意圖在于借助文化宣傳鼓吹“兩國論”,歪曲臺灣學生的民族觀念,導致臺灣青年對自己的歸屬感到迷茫。

去年12月,臺灣舉辦“臺島教改30年整體檢”新書發布會。臺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區桂芝嚴厲指責“108課綱是30年教改導致滅臺的最后一環”,所謂的“多元學習”變成胡亂射擊,選修課程因考試不涉及而變得毫無價值,自主學習淪為漫無目的的瞎忙。她明確表示,30年教改是一場無法挽回的浩劫,“108課綱更在持續加劇、擴大這場浩劫”。臺島“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發表文章指出,民進黨當局將教育當作工具,完全無視未來世代的發展潛力,也不關心島嶼的發展前景乃至安全狀況。
臺島中時電子報的評論指出,中華文化在中國人聚居地一直存在,島內有些人批評或懷疑大陸現在弘揚中華文化的目的,這種態度完全沒有必要,大陸推行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同時民眾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日益增強,文化產業也蓬勃發展,全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大陸的文化產品抵達臺灣之后,民進黨方面將其看作是“文化上的聯合”,甚至將其提升為“安全隱患”,這種做法不僅限制了自身的視野,也抹殺了中華文化在連接兩岸方面的重要意義。
臺灣媒體觀察到,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去年秋季公布了2025世界大學排名,臺灣地區的大學在其中位列第一,不過僅排在了第172位,相較于前一年下降了20個名次。同漢語區頂尖學府相比,中國大陸清華大學位列第12,北京大學排第13,新加坡大學居第17,南洋理工大學位于第30,香港大學第35,上海復旦大學第36,香港中文大學第44,浙江大學第47,上海交大第52。臺島《旺報》刊載社論指出,此項評比向臺島發出三點警示:其一,早先能與北大、港大及新加坡大學比肩的臺大,如今在全球競爭中已明顯落后;其二,高等教育曾是帶動臺島現代化的關鍵力量,現在卻顯現出衰敗跡象;其三,臺島社會對此事漠不關心,相較前兩者,這或許才是更嚴峻的癥結。該文章指出,由于民進黨推行“反中”理念,中華文化在臺灣地區受到“非中國化”的影響而逐漸式微。出于政治斗爭的目的,他們犧牲了文化的多元性,將原本的“臺灣文化屬于中華文化范疇”的說法,扭曲為“中華文化屬于臺灣文化范疇”。為此,當局修改教材內容,剔除古典文學,歪曲歷史事實,鼓吹摒棄中華文化,這種做法雖然文化本身沒有高下之別,卻導致臺灣民眾視野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