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5 20:04:49作者:佚名
【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九月十二日,國家新聞辦公室組織了關于“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的主題發布活動,旨在闡釋這一時期財政體系變革所取得的成果。藍佛安談到,在“十四五”階段,國家財政狀況不斷向好起步網校,使用效率持續提高,財政在國家管理中的根基作用和關鍵支撐地位更加顯著,為保障黨的事業和國家工作穩定發展奠定了可靠基礎,為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予了有力支持。

財政宏觀調控更加積極有為
國家經濟實力顯著提升,能夠集中資源完成多項重要工程。藍佛安指出,首先,財政來源持續擴大。“十四五”階段,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估達到106萬億元,較“十三五”期間增長17萬億元,增幅大約為19%。地方財政力量持續增強,根據2024年統計,十六個省的財政總收入較2020年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以上;七個省份的總收入突破五千億元,其中兩個省份超過一萬億元。同時,財政支出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在五年內預計將超過十三萬六千億元,較“十三五”期間增加了兩千六百億元,增幅達到百分之二十四。當前,財政政策運用更為主動有效,促使經濟達成品質的顯著改善,并實現規模的適度擴張。
統計資料表明,在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赤字比例從百分之二點七上升至百分之三點八,今年又增長到百分之四;計劃發行新增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達十九點四萬億元;實施新增的減稅和降低費用及退回稅款、延緩收費和減免費用超過十萬億元,財政政策的作用范圍得到拓展。

在財政手段運用上,整合政府債、稅收調節、財政補助、專項基金等手段,增強與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配合,提升政策帶動作用。具體而言,創新性動用超長期特別公債,服務關鍵領域和新興業態,助力整體消費需求增長。此外,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瓶頸問題,著力打通循環不暢環節。例如,分批次處理六萬億的債務額度轉換現有隱性負債,使地方顯著降低還債負擔,釋放資金用于保障民眾生活,推動經濟進步。
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推進財政稅收制度變革,是整體性改革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確保各領域改革得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

廖岷副部長談到,在“十四五”時段,財政部門把推進財稅體系變革當作核心任務,致力于構建更合理的管理體系,更周密的稅收規則,以及更穩固的財政機制,以此為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廖岷表示,關于收入,加強了財政資金的集中管理,最近四年,中央層面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至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量,比“十三五”期間增長了十倍以上,這提升了中央財政的調節與保障水平。同時十三五時期,設立了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預計到2024年,省際之間的養老金調劑金額將高達2533億元,以此確保養老金能夠準時且全額發放。在開支管理上,調整費用構成,著重運用零基預算這一有效手段,依據現實狀況、明確主次緩急,將有限的錢財投入到最關鍵的地方、最需要解決的環節,嚴格執行黨政單位厲行節約的規定。
稅制改革取得顯著進展,水資源費改稅試點全面鋪開十三五時期,揮發性有機物被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體系,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綠色化進程。個人所得稅制度持續優化,2022年新增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項目,2023年大幅上調“一老一小”三項專項附加扣除額度,惠及累計超過6700萬民眾。完善稅收減免政策,迅速推進稅法制定,建立公正無差的稅務氛圍。現階段,國內現行的十八種稅目中,已有十四種實施了立法程序。

更多財政資金投向民生領域
國家財政的記錄中,與民生相關的部分最為重要,其質量也最為可靠。藍佛安表示,在“十四五”這個階段,國家財政致力于在推動經濟進步的同時,確保民眾生活的改善,用于民生方面的財政撥款占到了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統計資料表明,在“十四五”階段,國家用于一般公共預算的教育費用達到20.5萬億元,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的開支為19.6萬億元,用于衛生健康的投入為10.6萬億元,用于住房保障的資金為4萬億元,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支出,政府為民眾福祉提供的財政支持總計接近100萬億元。今年,國家財政計劃拿出1000億元用于發放育兒補助,另外安排200億元逐步實施免費學前教育政策,以此積極回應民眾的普遍期待。

現階段,全國參與基礎養老保險的民眾數量已經突破十點七億,參與基礎醫療保險的民眾數量為十三點二七億,接受基礎生活救助的民眾數量超過四千五百萬。我國已經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作用齊全的社會保障系統。“十四五”期間,居民醫療保險的財政補貼額度從每年每人五百八十元提升至七百元;全國農村地區以及城市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均上調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促進城市和鄉村、不同區域間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趨于一致。增強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政策與資源扶持力度,“十四五”時期,均衡性財政轉移支付總額從2021年的1萬9千億提升至2025年的2萬7千億,每年增加9.6個百分點。鄉村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薄弱環節迅速得到強化。此外,著力實現更廣泛的共享,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增加和向基層延伸;構建便捷的生活服務網絡,更好地滿足居民就近享受多樣化便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