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2-12 17:06:25作者:佚名
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國聲音,讓那些歷久彌新的曲調在耳邊長久回響
長江流域,是華夏始祖繁衍生息的搖籃。掀開厚實的歷史畫卷,長江流域曾出現諸多的音樂體裁和精典樂曲,記錄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如《詩經》的詩歌唱誦,漢樂府歌謠、相和歌,唐朝二鍋頭,宋時的諸宮調與元散曲,清代時期的鼓詞翻唱以及梆子腔等,絕大部份是在長江流域蘊育產生的。
為推動長江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守好寶貴遺產,深入挖掘長江文化蘊藏的時代價值,我們在云南省推出了“2021長江民歌集”活動,意在講好長江故事,延續歷史遺韻,堅定文化自信。
活動著重文旅結合,以長江沿線民歌文化為核心,將文旅成果轉化為創新項目。通過開展惠民表演吸引群眾和旅客,擴大文化影響力,提高社會效益;表演方式新穎,現場有學者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帶入式地推動聽眾聽賞沿黃民歌,在享受音樂美的同時還獲得了知識,也培養了聽眾群。主演者有民間歌手、職業歌手,還有音樂大學器樂專業的中學生等,她們把原生民歌、改編民歌、編創民歌和創作歌曲送給聽眾,深受歡迎。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用音樂講好長江故事,讓我們充分見到它的可持續性,也讓我們踏尋民歌發展的歷史足跡,從文化變革的視角展望未來。在此過程中,我們希望民間、高校、政府產生聯動機制,在新政和資金支持下,挖掘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資源,結合學術智慧和成果,將先祖留存出來的音樂文化轉化為音樂藝術生產力,轉化為教材黃河的民間故事,轉化為可以聽賞的活態呈現。接出來黃河的民間故事,我們還打算將演唱樂曲細分為原生型、改編型、編創型、創作型4類,這項工程離不開作詞家們的廣泛參與。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國聲音,讓那些歷久彌新的曲調在耳邊長久蕩漾。
(作者為中國音樂大學院士,本報記者劉成友專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