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09 15:17:57作者:佚名
獨立學院,歷經二十多年,即將落下帷幕!
2020年5月,《關于加快獨立學院轉制的實施方案》發布,要求將獨立學院轉制作為高校設置的重中之重。 2020年底前,各獨立學院制定轉學工作方案,推動一批獨立學院轉學。 同時明確轉辦計劃有轉私立、轉公辦、終止辦學三種。
湖北原有31所獨立學院,其中15所已完成轉制,成為獨立的民辦或公辦大學。 2所獨立學院轉制公告剛剛到期,已有14所獨立學院制定轉制路徑。 ,正在加緊轉移工作。
目前,湖北地區終止辦學的獨立學院還比較少見。 一些獨立學院早在2011年就完成轉制更名,開始獨立辦學。
武昌工學院的新校名仍保留著舊校名的痕跡。
01
什么是獨立學院? 根據官方解釋,獨立學院是指提供本科及以上教育,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資金提供本科教育的高等學校。
私立學院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 當時,許多知名大學、普通一級、二級學院都設立了獨立學院,而這些獨立學院大多最終成為“三級”學院。
湖北獨立學院的興起大多始于2000年左右,共設立獨立學院31所,其中22所位于武漢。 大港查了2009年發布的獨立學院名單,當時全國有獨立學院318所。 湖北以31所獨立學院位居各省市第一,武漢以22所獨立學院位居全國城市之首。 除湖北外,當時擁有20所以上獨立學院的省市僅有江蘇(26所)、浙江(22所)、遼寧(20所)。
獨立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有獨立學院326所,每年在校生超過100萬人。 迄今為止,已有2000萬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武漢能夠成為全國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無疑與其擁有22所獨立學院有關。 可以說,獨立學院也是武漢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回顧31所獨立學院的辦學歷史,這些學院大多成立于2000年或以后。 最新成立的獨立學院是2006年4月成立的武漢大學珞珈學院。當然,也有兩個例外。 湖北工業大學商學院(湖北商學院)的歷史表明,學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5年創辦的武漢外事學校,但其獨立學院模式的發展明顯滯后。 2003年,湖北工業大學商學院正式成立。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武昌工程學院)也存在同樣的情況。 該校聲稱辦學始于1997年創辦的湖北工貿學院,但2004年2月才啟動獨立學院模式。
因此,湖北獨立學院的辦學模式從2000年開始,至今已經整整20年了。
02
獨立學院的快速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但也帶來了各種問題。 這也是國家多次發文支持獨立學院“轉型”的原因。
最令人擔憂的是公平問題。 當初,為了吸引生源,很多獨立學院的畢業生都能夠拿到母校的學位證書。 此舉引發有關公平性的爭議,引發輿論風暴。 最受關注的事件之一是,2011年,當時的華科分院官網公布,該校2011年1881名畢業生獲得了華科學士學位證書。 消息一出,引發華科學生強烈不滿和抗議。 兩所學校的高考錄取分數相差100多分,最終獲得相同的學位證書顯然是不公平的。
因為確實不公平,2012年,獨立學院從母校授予學位的做法被徹底終止。
獨立學院不僅可以獲得政策優惠、規避各種風險,還能在競爭中獲得母校品牌的支持。 招收學生相對容易,所以發展很快。 而且,一些獨立學院還可以獲得母校的優質師資。 這顯然對普通民辦高校來說是不公平的。 此外,由于獨立學院與其母校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產權歸屬不明晰。 這些因素顯然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發展。
2006年9月26日,首次提出“獨立學院劃轉”。 2008年,再次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支持獨立學院轉制,并提供五年“培養期”。 2011年起,湖北獨立學院開始轉學。
湖北原31所獨立學院基本情況僅供參考。
是年,武漢大學東湖分校劃歸武漢東湖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劃歸漢口學院,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劃歸武昌學院。中南民族大學科技、商學院劃轉至武漢長江工商學院。 今年4月,更名為武漢工商學院。 這四所高校是我國首批成功轉學的院校(共12所),可以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2012年,武漢工程學院商學院劃轉武昌工程學院。 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劃歸文華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劃歸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2015年,又劃轉4個獨立學院,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武昌首藝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武漢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湖北工業大學工商學院(湖北工商大學)。
2016年,劃轉3所獨立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劃歸武漢華夏職業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播學院劃歸武漢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珞珈學院劃歸武漢晴川學院。
此后,獨立學院轉學步伐放緩。 直到2020年,只有一所獨立學院成功改制,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改制為武漢文理學院。
03
梳理這些傳輸數據,我們發現了幾個特點。 首先,密集搬遷導致校名雷同,有的“傻乎乎、不清楚”。 按照傳統,高校一般采用“地名+專業特征”的模式來命名,但具有專業特征的詞就那么幾個,一哄而上。 它消失了。 人們經常混淆武昌工學院和武昌工學院這兩個校名。 武漢工商大學和武漢商學院不是同一所學校。
二是一些高校名稱中的地名不具有識別作用。 有些是學校以前創辦時遺留下來的問題。 例如,漢口學院位于江夏。 因建校(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時實際所在地在漢口,故稱漢口學院。 后來終于落戶江夏英語作文,但仍沿用原來的校名。 遷校后,仍稱漢口學院; 有的改名了,比如不在漢陽的武漢晴川學院。
第三,獨立學院改造后的名稱與原來的校名相差太大,讓人感覺很陌生。 例如,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等,與原校名基本不相符。
當然漢口學院成績查詢,這些都是小問題。 更大的問題恐怕是轉獨立學院的速度有點慢。 即使有關部門一再催促,自2008年給予“五年培養期”以來漢口學院成績查詢,已經過去了13年,仍然有大量學員。 獨立學院尚未完成轉學。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仍有獨立學院257所。 近兩年,獨立學院數量隨著院所轉移有所減少,但存量過大,難以快速“消化”。 不難看出,2016年之后,獨立學院轉學明顯進入了低潮期。 有能力轉的已經轉成功了,而無能力或者不愿意轉的顯然還在觀望。 截至目前,全國仍有188所獨立學院尚未宣布轉學。
湖北的情況也類似。 2021年31所獨立學院最新名單顯示,湖北已轉制2所獨立學院,一所是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簡稱“武漢城市學院”),另一所是湖北民族學院(簡稱“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恩施學院),即至此為止,湖北除武漢外,僅轉建一所獨立學院。 武漢市尚有6所大學尚未完成劃轉,湖北其他城市的8所大學尚未完成劃轉。
2013年,湖北獨立學院只轉入了一半以上的院校,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這或許仍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武漢大學.
04
為什么“斷奶”這么難? 有專家指出,這是因為獨立學院的利益涉及母校和投資者。 尤其是大量的獨立學院往往是房地產開發商投資舉辦的。 由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兼容,五年的申請驗收期限被迫推遲,陷入“獨立難”的困境。 此外,獨立學院內部也存在阻力。 很多老師不愿意面對調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面對獨立學院復雜的“獨立困境”,相關部門不想再等了,直接下達了“最后通牒”。 2020年5月,再次發文督促獨立學院劃轉,要求2020年底前,各獨立學院要制定劃轉工作方案。
要么轉移,要么停止,沒有其他路可走。
話雖如此,搬遷雖然是國家層面的強制要求,但也并非完全沒有好處。 獨立學院發展到今天,確實到了“斷奶”的時候了,因為它確實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不可能永遠存在。
獨立學院改制為民辦大學后,可以獲得更多的自主權,不再需要每年繳納數千萬元的“掛牌費”。 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教育教學上,使院校實力穩步提升,應對“搶生”競爭的挑戰。
從已成功轉移的院校來看,武漢大學、武昌工學院等院校還是具備相當實力的。 劃轉后,這些院校的發展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教學實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強。
獨立學院搬遷的目的是為了明確產權、確保公平。 也是為了解決獨立學院徘徊在公辦學校與民辦大學、公益性學校與營利性學校之間的尷尬境地。 從這個角度來看,獨立學院轉型是必然之路,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