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13 17:07:22作者:佚名
4月20日,我登陸新浪博客,發(fā)覺內容都打不開了,后來經尋問大致結果如下:
·2022年4月19日之前的博客,都不能對外了,以后新發(fā)的內容繼續(xù)顯示;
·不能對外的博客,自己登陸的狀況下可以看見;
·博客方面在考慮后續(xù)的解決辦法,例如批量搬家到微博,而且還沒有公布。
未登入狀況下,看自己博客就是這個樣子
這個事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確實,使用和關注博客的人早已不多了。但對我來說則不然,2005年3月4日,我發(fā)布了第一篇博客,到現今17年零兩個月,一共發(fā)布了1747篇博文。當初,博客是我寫作的陣地,現在,博客是我在自媒體版塊中的一塊凈土。
其實說,博客還能否更新劉輝的博客,新的內容也能顯示,但很其實,到2022年4月19日,新浪博客早已腦死亡,只是在茍延殘喘。現在,新浪首頁導航條上依然有博客首頁的入口,打開博客首頁(PC端),也有不少內容,并且4月19日之前的內容還沒有清除干凈,也就是說,打開這種首頁推薦的文章,會顯示“系統(tǒng)維護中,博文僅作者可見”。最嘲諷的就是排名榜欄目,可以從博客首頁的導航條上發(fā)覺,這代表了博客輝煌的過去。在第一頁,可以見到韓寒、徐靜蕾,還有一些不能提的名子。因為她們長時間不再更新博客,打開以后自然內容都早已消失不見。這更說明,名存實亡的博客早已是過去式。
博客排名,記載著從前的輝煌
新浪博客首頁的一部份,里面7張圖片,點擊以后都是難以打開狀況,還有過時的小廣告。說明頁面早已缺少維護
博客大面積刪掉曾經內容的緣由是哪些?不用說也曉得,也不能說。雖然,在這幾年,我就莫名的發(fā)覺,我有好多文章被刪掉。這種旅游、汽車等領域的文章,并沒有哪些不妥的地方,不過是博客應要求進行的歷次清除過程中的犧牲品而已。我又能說哪些呢?
并且不要忘掉,中國互聯網界掀起過博客的風潮。早在微博陌陌之前劉輝的博客,博客是真正轟動中國的自媒體平臺,中國網民創(chuàng)作文章、發(fā)表觀點的熱情被一下子迸發(fā)上去。韓寒、徐靜蕾都是典型的風云人物。當時我似乎沒有直接參與博客部門的工作,而且起碼,每位部門都有推廣博客的任務。正是由于新浪平臺當時具有的影響力,新浪各個部門強悍的執(zhí)行力,以及網民被焦躁的抒發(fā)意愿,綜合締造了這樣的盛景。當時,不但其他門戶網站也紛紛跟進,還誕生了以博客為主題的網站和刊物。聯通互聯網的高潮還沒有到來,但當時其實是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只有當互聯網開放、共享、自由的特點被發(fā)揮下來,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
再后來,隨著微博以及聯通互聯網的盛行,網民也越來越喜歡方便、多元方式的抒發(fā),博客就變得有點笨重了。博客的主流陣地被股評家所吞并,后來又有點像一個文檔庫。更多、更有價值的自媒體平臺出現。反正,博客由于創(chuàng)作門檻高,跟不上聯通互聯時代,而逐漸被疏遠,一些功能也漸漸關掉。其實,客觀的說,正由于博客不受注重,不形成商業(yè)價值,因而缺少更新維護和管理,也給一些黑色內容引起了可乘之機。
對于一個喜愛文字的人來說,要謝謝互聯網的出現。從峰會到個人網站,都少不了我的參與。博客一經誕生,我作為新浪的工作人員,也同時成為了博客的忠實用戶。內容以散記為主,也兼具了其他愛好,非常是從事車輛行業(yè)以來,也大量撰寫了有關車輛的文章。我的第一篇博客就是散記,主題是2001年去沛縣的經歷,而現在,博客的遭到,竟和這第一篇內容有所關聯,也算是一種巧合。為何我說博客后來成為我的一塊凈土,是由于我后來在其他自媒體平臺,有時也不得不寫一些價值不大的內容,并且正由于對新浪博客愛情深,認為這兒是自己堅持了十幾年的自留地,不樂意讓不好的內容污染他,就只保留了自己遵循真摯的內容。沒想到,就這樣一掃而光了。
我的第一篇博客,然而圖片早在好久先前就被消除掉了
現在寫的確實是少了,明年開年以來只寫了五篇,其中一篇被刪除了
在這1700多篇文章中,散記占了36%,而本行車輛只占了不到20%。每次出游剛一結束,就趕忙整理散記,生怕忘掉了細節(jié)。有好多內容是十分有價值的,也真是飽含了心血。出去玩一趟,并非走過就忘,還是要查好多資料,就為了在博客上“不水”。當初博客在有流量紅利的時侯,也收獲過不少關注,讓人覺得到分享的快樂。文章里也記載了好多工作、生活中的細節(jié),后來翻看,也很有意思。
我這人從不敢惹是生非,新浪又是我以前拼搏十余年的公司。博客的沒落,早有跡象,自己不做好打算,現在內容消失,雖然沒啥可說?在網上也能搜到一些文章,是被封號的人所寫,那無論多少,也更無處尋找。好歹,我之前的內容自己能夠聽到,只不過不曉得能夠保留幾天。而且我想,寫了一百多萬字,沒接到通知的情況下,就直接把內容從公開視角清掉了,責怪一下,總是不過分吧。
博客是免費的,不錯。新浪當初借以豐富了內容,提高了品牌;其實作者也收獲了流量,以前是互利的事,那用戶們的數據資產,究竟有沒有法律保護?值得研究一下,可是看上去也沒有結果。由于現在的情況,新浪也不是決定這件事的一方,最多是順流推舟的一方。我也有點害怕,新浪博客也好,微博也好,陌陌公眾號也好,還有哪些百度云盤、網易云筆記,等等等等,你再花工夫,消失掉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我的精典連載內容:紐約尋熊之旅
我以前在博客上寫過一篇文章《三國趣味人名》,提及三國演義中,無名無姓之人是誰?其中一個就是吳押獄之妻。她的事跡是:華陀死前托吳押獄保管專著,她怕惹麻煩給燒了。一個無知無識之人也曉得文字賈禍,古人歷經動亂,保存文字心血殊為不易。現在我們生活在數字時代,對自己的數字資產,也得當心慎重,生怕哪篇文章惹了麻煩,生怕那個平臺生了事端,最后落得一場空。這算不算一個高科技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