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18 16:08:17作者:佚名
沈陽藥科大學1931年創建于江西瑞金,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高等藥學院校。
歷史
它1931年誕生于中央蘇區——江西瑞金,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調整班,后跟隨紅軍長征來到陜北。
1941年定名為延安中國醫科大學藥學院;
1942年獨立為藥學院;
1946年,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內遷東北(佳木斯),成立東北藥學學校。
1949年,學校遷至沈陽,接管原國立沈陽醫學院藥學系,更名為東北藥學院。
1955年,全國高等學校調整,浙江醫學院藥學系、山東醫學院藥學系、沈陽醫藥工業學校(1958年)合并;
1956年,更名為沈陽藥科學院;
1994年,經國家批準,更名為沈陽藥科大學;
2002年,遼寧省醫用設備學校并入我校;
學校總占地面積143.4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70.8萬平方米。其中主校區(文化路)占地面積2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7.9萬平方米;鐵西校區占地面積120.35萬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積8.9萬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積42.3萬平方米。
沈陽藥科大學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多學科、多層次、多形式的藥學高等院校,設有藥學院、制藥工程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功能食品學院和釀酒學院、烏雅學院、社會科學與文化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益宏商學院等11個學院。現有研究生2485人(博士465人、碩士2020人),本科生8345人,成人函授生5024人。學校云集了眾多專家學者,在1162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671人,其中教授114人,副教授228人。 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2人、國務院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省級教學名師19人,省級以上各類人才培養項目入選和命名160余人沈陽藥科大學本溪校區,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
沈陽藥科大學始終以制藥及相關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緊緊圍繞學校教育定位,凸顯藥學學科優勢,堅持藥學教育主線,適度拓展本科專業布局,不斷優化本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藥學為主、跨醫學、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5個學科門類10個專業門類的本科專業結構布局,共有20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網校頭條,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藥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普通藥學、分析化學、化學制藥技術、生物技術制藥等8門課程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資源。 共享課程,藥學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藥學教學團隊、藥理學教學團隊、藥物分析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有成人本、專專業5個。
沈陽藥科大學也是國家批準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招收港澳臺及國內高中留學生、保送生資格的高校。有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5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藥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中藥分析學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學校2017年入選遼寧省重點建設高校,藥學、中藥學入選遼寧省高校一流學科。學校學科布局合理,辦學特色鮮明,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 根據ESI最新公布的數據,學校進入國內百強,位列第96位;在全球高校及科研機構中位列第1630位,三個學科穩步進入ESI全球前1%。收錄論文4550篇,被引次數43951次,篇均被引9.66次。我校6位教授再次入選2016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位列國內高校第52位、“藥理學、毒理學與藥劑學”領域第一名;在中國大陸高校自然指數中,學校以發表論文14篇、加權總值為7.13,位列全球高校第707位、中國高校第94位,目前已成為藥學國家核心期刊。
沈陽藥科大學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深入扎實。學校是國家中藥工程技術中心、沈陽國家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化合物樣品庫渤海衛星庫牽頭單位,擁有國家級平臺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發改委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實驗室及研究室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個、省級創新平臺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十二五”以來,學校承擔包括國家“863”、“97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國家、省市各類項目889項。 國家級項目214項,總經費2.93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沈陽藥科大學本溪校區,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市級獎勵5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臨床試驗批件6項,其中一類新藥臨床試驗2項;申請中國發明專利636項、PCT專利10項,獲得中國發明專利495項、國際發明專利10項;出版科技專著及譯著70部;發表SCI論文2566篇,居全國藥科院校第一名。其中一篇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IF=34),在國際上首次揭示碳納米管對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作用的影響。對甲基苯丙胺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沈陽藥科大學產出一大批創新性新藥成果,把科研與應用實際緊密結合,在全省醫藥產業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企事業單位簽訂技術貿易合同、協議1066份,交易總額2.75億元,支付金額1.39億元。共向企業提供創新產品100個、技術服務581項。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是促進學校科研工作的動力。除開展項目合作外,學校還與東北制藥、遼寧藥聯等省內知名藥企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合作實驗室,在技術和領域開展長期有效的合作。
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內一些知名大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實現資源共享;與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7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合作關系。
面向未來,沈陽藥科大學始終秉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在“立足藥學、凸顯特色、注重質量、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持續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教育水平國際化,成為藥學教育領域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另外,為了繼承和發揚母校的光榮傳統,加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系,加強校友間的聯系,增進校友間的友誼,推動藥學事業的發展,推動母校藥學教育的發展,促進校友們的共同進步,沈陽藥科大學于1988年成立了沈陽藥科大學校友會,并在各地設立了分會。(這部分下次會詳細介紹)
建校80年來,沈陽藥科大學為國家培養了近4萬名高級藥學、制藥人才,他們遍布全國各地,沈陽藥科大學的很多校友也成為我國醫藥許多領域、許多部門的領軍人物、社會精英、棟梁之才。正如沈陽藥校校歌所唱:馬背上的藥箱馱著昨天,滿山遍野寫著我們的輝煌。
當然,近年來東北大環境等因素確實給沈陽藥科大學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但我相信,對于這樣一所有著紅色基因的高校,在沈陽藥科大學領導的帶領下,在全體藥學工作者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沈陽藥科大學校友的支持下,相信沈陽藥科大學這個北方藥園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們共同期待。
關于沈陽藥科大學的發展,如果您是沈陽藥科大學的校友,想為母校的發展貢獻想法和建議,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也可以點擊原文,我們會及時整理您的反饋意見,以合適的方式反饋給沈陽藥科大學。各位藥學領導,為了沈陽藥學的發展,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