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05 19:43:21作者:佚名
近日,陜西省教育廳組織開展2022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評估工作。 經專家評審,建議34所高校增設62個普通本科專業,1所高校調整2個學位授予專業,5所高校增設12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29所高校取消53個專業。
另外,據重慶招生消息,今年秋季重慶21所高校將新增55個專業。 詳情如下: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
55個新增專業中,重慶大學的“碳儲存科學與工程”和重慶科技學院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儲能科學與工程”和“智能電網信息工程”較為搶眼。
“目前重慶科技學院教務網重慶科技學院教務網,我國缺乏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碳管理、碳交易等方面的專業、綜合性人才。” 重慶大學資源與安全學院院長聶百勝表示,碳儲存科學與工程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項的一個專業,該專業融入新的工程理念,開設流體力學、工程學等核心課程熱力學、碳轉化與合成原理、碳捕獲原理與技術、碳監測與核算、碳儲存科學與工程。 前沿、碳資源循環利用、碳經濟與金融等特色課程,培養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他表示,未來隨著學科計劃的逐步開展,學校還計劃設立碳儲存科學與工程碩士、博士點并招收碩士、博士生。
“儲能科學與工程雖然是一門新興專業,但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重慶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白偉表示,儲能科學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前沿,也是一門交叉學科。 將以“扎實的數學基礎、專業交叉融合、工程思維導向、實踐能力創新、個性化模塊管理”為特色,培養站在世界儲能科學與工程前沿、具有宏觀戰略思維的創新技術領軍人才和具有深思熟慮的市場綜合管理人才。
學校定位決定“人工智能”專業培養方向
這些新增專業中,“智能”專業占新增比例最高。 如重慶大學的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礦山工程專業,西南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城市科技大學的新型人工智能專業,重慶的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車輛工程專業科技大學、重慶科技大學智能電網。 信息工程等。雖然專業名稱相似,但由于學校定位不同,其培養方向也不同。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人才需求激增,各類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留學之路,高校迫切需要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專門人才”。 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段樹凱表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我國新工科學科發展勢頭強勁。 對于學校的生物、教育學、心理學、農學等傳統優勢學科,未來將實現綜合學科發展。
“未來,我們將形成‘人工智能+智能通信、智能醫療、智能金融、語言智能等‘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的新模式。” 段書凱透露,今年秋季,該校人工智能專業首次僅招收100人。 按照規劃,未來將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 他將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中三分之一將在龍頭企業從事研發,三分之一將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產業應用。
重慶城市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何成輝表示,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大學,學校將主要培養一批進入企業一線崗位、從事產品工業設計的人才制造業根據學校的發展定位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以及生產和維護的人工智能人才。
瞄準新興產業,打造人才“儲備庫”
運動康復、健康服務與管理、體育經濟與管理等專業也頻頻出現在重慶城市科技學院、重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重慶財經大學等高校新增專業名單中。經濟學,重慶伊通大學。
往年,重慶城市科技大學僅新增3-5個專業。 今年,學校實現突破,新增運動康復、健康服務、管理等6個專業。
何成輝表示:“重慶大健康產業發展方興未艾,運動康復、健康服務和管理等領域高層次綜合性人才需求巨大,前景廣闊。可以說,適應新型產業集群的需要,必須做好人才引進工作。” “儲備池”是我們新專業的起點。”
師范院校中,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今年新增教育技術專業。 “這是在國民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2.0時代的背景下,為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而設立的特殊專業。” 學校負責人表示,該專業旨在培養熱愛教育信息化、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和專業教育理念,能從事小學和少兒教育信息化教學、開發和管理的應用型人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