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29 14:14:39作者:佚名
服務貿易是當前全球國際貿易中增速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發展潛力巨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貨物貿易及其價值流向。2018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下降7.7%,低于貨物貿易增長4.7個百分點,在逆全球化時尚中繼續保持低于貨物貿易的增長(見圖1)。
圖1:我國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值比重
注:數據來始于國家統計局歷年《國際統計年鑒》。
服務貿易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就業容量大、附加價值高以及不易形成貿易磨擦等特性,契合我國當前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要求,是我國推進對外開放、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的重要途徑和著重點。我國新一輪開放明晰把服務業作為重點聚焦領域,原先所未有力度推動服務貿易發展,頒布了《關于推進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在17個省市舉辦了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動了3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13個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以及上海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自貿試驗區等建設,每年舉行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產生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對外開放體系。
上海作為外貿大市,已頒布了《關于推進發展服務貿易的施行意見》,并成功入選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培植建成了高新區軟件與服務外包園區等4個省市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和大連市國家學院科技園等8家服務貿易特色園區,初步產生了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新政環境和平臺載體。但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總量規模和發展水平與先進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別。近些年來上海制造業發展和貨物出口也早已到了須要依托研制設計、品牌培植等服務業發展向產業鏈、價值鏈低端飆升的階段。捉住當前全球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機遇,推動提高發展服務貿易,對于促進我市外貿變革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國際化、培育發展新優勢,非常急迫而重要。
一、寧波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模和占比相對較小
從總數來看,2018年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為830萬元人民幣,僅為北京和天津的1/13,上海的1/5,上海的1/2,在外貿十強城市中僅低于上海,位列倒數第二。從占比來看,2018年上海服務貿易在全市外貿總值的占比為8.8%,僅低于上海和廣州,位列倒數第三。占比最高的北京和上海,均早已超過20%(見表1)。與上海相比,2018年上海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僅為上海的六成,但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高達2713萬元,是上海的3.3倍。依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服務貿易發展指數報告2018》,服務貿易領域第一梯隊是杭州、上海、廣州和北京,第二梯隊是上海、杭州、蘇州、武漢、成都、天津和重慶。上海不在列。
表12018年全省外貿十強城市服務貿易發展比較
城市
服務貿易進出口
占本市外貿
支出比重(%)
占全省服務貿易總值比重(%)
支出(萬元)
環比下降(%)
廣州
11739
25.7
22.4
上海
4676
23.9
13.5
8.9
上海
10629
10
28.6
20.3
上海
1624
10
6.5
3.1
廣州
853
6.5
1.8
上海
3868
5.1
28.3
7.4
上海
830
10.7
8.8
1.6
上海
上海
602
11.8
8.9
1.1
上海
904
18.8
13.1
1.7
注:廣州為2017年數據;上海數據暫缺。
(二)出口核心優勢產業仍未產生
上海服務貿易以出口為主。2018年,全市服務貿易出口554.7萬元,下降10.1%,占服務貿易總值比列為67%,貿易赤字達280萬元。出口主要領域是計算機信息和服務、運輸、建筑,占比分別為30.9%、26%和20.0%,但仍未產生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其中,運輸服務貿易下降主要受貨物貿易下降推動,拓展高附加值服務方面發展平緩;建筑作為傳統優勢領域,近些年即使保持下降態勢,但占比逐漸升高;計算機信息和服務出口額為171.6萬元,規模較小,欠缺特色優勢。
(三)企業綜合競爭力不足
作為全省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之一,上海服務外包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2018年,全市共有服務外包企業1513家,從業人員5.9千人,每家企業平均職工數不足40人,離岸執行金額超1000萬日元的企業只有54家。同期,上海服務外包企業共1517家,與廣州基本相當,但服務外包從業人員高達42萬余人,每家企業平均職工數近300人,離岸執行額1000萬歐元以上的企業達80家。在2018年商務部組織的全省3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綜合評價中,北京第4位,上海第8位,廣州位列第15位。
(四)服務貿易公共平臺欠缺
比如,展會是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平臺,但上海服務貿易領域的專業展會基本為零。而廣州、深圳、杭州、大連分別有專業性的中國(北京)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中國(北京)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北京則連續三年舉行了全球服務貿易會議。
二、長三角主要城市發展服務貿易的經驗做法
(一)北京
2018年,廣州服務貿易規模達1.2萬萬元,超過臺灣,迫近香港,占本市外貿總值比重超過1/4,占全省服務貿易總值比重超過1/5,三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一位。
一是建立服務貿易促使體系。作為全省首批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積極構建服務貿易發展的“上海模式”。在全省率先發布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動促進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籌建服務貿易發展專項資金,編制發布推動服務貿易發展指導目錄、數字貿易發展報告、上海服務貿易發展報告;發起組建北京服務貿易全球推動聯盟,并在海外主流社交媒體上開通帳戶進行“上海服務”推介;施行服務貿易人才培養“十百千”行動,強化服務貿易各領域“通用技能+專業技能”培訓等。
二是強化服務貿易企業和園區培植。以構建“上海服務”品牌為切入點,施行服務貿易潛力企業培植計劃,通過給與融資、項目、市場、人才等方面的新政支持,著重培植一批“高端化、國際化、品牌化”的服務貿易品牌企業。目前,深圳共有規上服務貿易企業近2200家。認定和培植了一批服務貿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項目。如,建設“中國游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建設生物醫藥研制核心區等。
三是積極培植服務貿易公共平臺。構建了北京服務外包交易推動中心、通信服務貿易海外服務中心、外高橋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等平臺載體,組織開展了中國(北京)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亞歐地區服務貿易推介洽談會、上海軟件貿易發展峰會、國際游輪服務貿易高峰峰會、上海文化貿易海外行等活動,建立了多層次多領域的服務貿易公共平臺和展會平臺。
四是拓展服務貿易海外營銷網路。啟動籌建服務貿易海外推動中心(紐約、布魯塞爾等),推動廣州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推動中心、服務外包網上絲綢之路、上海文化貿易語言服務基地等平臺在海外籌建分中心、聯絡點等,積極開展各種交易展會活動和進行“上海服務”的推廣宣傳。實施專業服務追隨出海戰略,鼓勵專業服務機構通過聯營、新設等方法,為本土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通過對外投資推動服務貿易發展。
(二)北京
作為全省首批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和全省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之一,上海以“打造最具價值服務外包城市”為主線,大力推動重點行業、特色領域發展。2018年服務進出口總值達2713萬元,下降132.6%,貿易規模僅次于上海、上海、廣州和佛山,位列全省第五,創歷史新高。
一是完善新政扶植體系。頒布《杭州市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施行方案》《杭州市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兩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確定數字服務、文化貿易、旅游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等四大重點領域,以及教育服務、會展服務、醫療服務和貨運運輸服務四大潛力領域,施行發展服務貿易的10個方面48條具體措施。
二是構建服務貿易發展重大平臺。從2010年開始,每年舉行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從2010年的15.5億港元下降到2017年的66.7億港元,服務外包出口占全市服務貿易出口額的40%,在全省3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中位列第一方陣。
三是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發展。大力發展高檔服務外包,建成2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9個市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培植了大華、海康威視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通訊服務、物聯網研制和金融服務外包等高檔行業的業務量占比超過了38%,信息技術外包業務占總執行額的62%,產生服務外包產業聚集與創新發展的良好格局。
四是加強政府補助力度。2019年5月頒布《杭州市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施行意見》,提出省級和區級財政按比列每年統籌安排一定資金從支持壯大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模式、開拓國際市場、建設公共平臺、防范出口風險等五個方面對服務貿易企業和機構給與一定的補貼。如,對首次被認定為“杭州市服務貿易示范園區”的,一次性給與30億元補貼,被商務部等國家部委認定為國家級特色服務出口基地的,一次性給與40億元補貼等。
(三)上海
上海2016年獲準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以來,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年均增長超過10%。全市共認定34個服務貿易重點園區、18家公共服務平臺、213家重點企業。修理維護、知識產權、服務外包、旅游等領域成為突出特色和亮點。以國際修理維護為例,上海市構建了全省首個跨區域監管示范區、開發了全省首個全球修理再制造檢驗監管信息化系統,2017年修理維護服務的整體貿易額相比2015年下降了3.5倍,行業競爭力得到快速提高,居于全省第一梯隊。
三、寧波推進提高發展服務貿易的對策建議
上海應主動迎合服務業與制造業推動融合發展趨勢,把提高發展服務貿易置于突出位置,搶抓機遇,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做大服務貿易總額,優化服務貿易結構,促使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盡早補足服務貿易發展弱項,推動促進以制造領域為主的開放型經濟向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的開放型經濟轉變,構建具有更多優勢、更強綜合競爭力的外貿強市。
(一)提高服務貿易規模和競爭力,建立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一是進一步做大服務貿易規模。按照南京經濟發展目標和外貿變革升級要求,科學確定并明晰提出服務貿易發展的年度和階段性目標,著重補足服務貿易弱項,進一步鞏固擴大上海在外經貿領域的優勢地位。一方面,要繼續鞏固發展傳統優勢領域。依托全省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和港口資源優勢等,積極推動服務外包、運輸、建筑等服務貿易發展,穩定市場份額,同時寧波市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積極鼓勵支持行業變革升級,努力向價值鏈低端拓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服務貿易新下降點。例如,利用本市與中西歐合作的良好優勢,積極開拓與中西歐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提高文化、教育、旅游服務貿易規模。又如,借鑒大連經驗,大力支持上海專業商業服務機構在境外開辦分支機構,為上海企業境外投資設廠同步提供法律、管理、商務等專業服務,發展高檔商業服務貿易。再如,發揮我市在金融、中醫藥、海關特殊監管區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國際金融保險、中醫藥、國際修理檢查檢驗等新興服務貿易發展。
二是培植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優勢產業。找準上海服務貿易發展核心優勢,集中新政資源,有針對性地培植扶植若干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構建優勢產業集群。例如,上海制造業發達,大力培植生產性服務貿易具有良好基礎,也契合本市產業變革升級須要。要鼓勵制造企業分離生產性服務部門,如產品研制設計、檢驗檢查、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總集成總承包和供應鏈管理等,創立獨立法人主體,促使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發展和服務外包;要推動促進外貿企業變革升級,提升出口產品的服務附加值和技術濃度,支持企業向綜合性服務商變革;要鼓勵企業積極建立跨境產業鏈,推動國外勞務輸出和服務、技術出口;要吸引跨國企業在我市籌建運營總部、研發中心、物流中心、結算中心等服務型總部;等等。據悉,合肥在服務外包、跨境電子商務、工業設計、影視動畫制做、軟件服務、文化貿易等領域也初具規模,應積極挖掘潛力,給以重點發展。
三是積極打響“寧波服務”品牌。要鮮明地提出“寧波服務”品牌,與“寧波制造”齊頭并進,共同發展,構建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兩大形象標志。大力引進和培植一批龍頭型服務貿易大企業,積極推動主業突出、有特色、善創新的中小服務貿易企業發展,扶植培植一批市級、國家級服務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構建若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寧波服務”品牌企業。要支持服務貿易企業舉辦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鼓勵引導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服務企業“走出去”。要積極推動服務外包產業園建設,適時申請籌建數字服務、中醫藥服務等特色服務貿易基地,努力培植一批服務貿易特色園區。積極爭創國家級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二)完善健全工作推動機制,營造服務貿易發展良好環境
一是探求適應服務貿易特征和發展趨勢的管理服務機制。對于國家推廣的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經驗,要積極復制施行,及時跟進服務貿易發展腳步,降低變革創新成本。如,擬定發布《服務貿易促使指導目錄》,探求構建服務領域開放風險預警機制,強化政府引導;加強跨部門統籌協調決策機制,推動工作統籌、政策協調和數據信息共享;建立服務貿易統計檢測體系,全面構建服務貿易發展績效評價與考評機制;創新服務貿易便利化管理模式,構建完善服務企業信用體系,完善與服務貿易特征相適應的通關管理模式,簡化外匯審批手續,在結售匯、出口退稅等方面為服務貿易企業開辟“綠色通道”等。
二是培植建設具有蘇州特色的服務貿易展會平臺。可依托中西歐貿易博覽會,強化服務貿易領域的招展活動,增設中國-中西歐服務貿易展廳和峰會;結合中國航海日峰會、寧波國際服飾節等定期舉行的重大展會,配套組織舉辦貨運運輸、服裝設計等服務貿易專業展會,爭取在國際國外產生一定影響力;結合福州在外貿綜合服務、文化產品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優勢,企劃組織外貿綜合服務、文創、舞美、工業設計等專題展會,爭取在行業領域內產生較大影響力;結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籌謀構建區域性的旅游、技術交易等展會,并逐漸提高為國際性的服務貿易展會。同時,也要積極爭取主辦、主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國外敷務貿易展會。
三是構建服務貿易發展公共服務平臺。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探求籌建一批服務貿易境外推動中心,結合境外上海周活動,組織舉辦“寧波服務”展會寧波市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加強“寧波服務”品牌宣傳。支持各種商商會舉辦方式多樣的服務貿易促使活動,探求推動國際教育、旅游等領域的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四是強化對服務貿易的財政金融支持。引導廣州現有產業發展基金加強對服務領域投資,適時考慮籌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引導基金,促使舉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加強對企業在國外外參展、營銷渠道建設、國際資質認證、技術模式創新、市場開拓、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的補助力度。組織引導服務貿易企業積極出席上海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境內外交易展會,支持企業通過新設、并購和合作等方法,推進建設國際營銷網路,開拓國際市場,融入全球供應鏈。
五是促使服務業開放發展。要堅定落實國家擴大服務業開放的新政措施,積極爭取國家服務業試點,推進服務業領域“放管服”改革,積極清除各類不合理的準入限制,擴大服務業開放和經濟開放水平。推進服務業整體變革升級,筑牢服務貿易發展基礎支撐。
吳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