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8 09:17:31作者:佚名
□蔡志樹
1864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狄克文攜夫人狄邦九烈從美國來到登州(今蓬萊)。 他們從只有6個孩子的寄養學校開始,經歷了小學、初中,最后發展到了高等教育。 這所學校——鄧州文化堂,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所教會大學。 狄考文本人被譽為“十九世紀末最有影響力的傳教教育家”。
從“蒙陽學校”開始
1864年,美國傳教士狄克文攜夫人狄邦九烈從美國來到鄧州。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八足統治方興未艾。 當地很多孩子因貧困上不起學,官紳子弟也不愿意進入教會學校。 于是,狄考文招收了六名“窮不起讀書”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創辦了一所“蒙陽學校”,包吃包住。 學費全部由學校承擔。 學生們年紀小,狄克文的妻子狄邦九烈除了教學之外還要照顧他們的起居,為他們洗臉、梳頭、縫補衣服。
當時的登州還很不文明,老百姓對洋人辦的學校不是懷疑就是敵視。 一位文會館畢業生后來回憶道:“剛開始送我上學時,全村人都強烈反對,說外國人可以用魔法吸干孩子們的血。當我寒假回家時,他們發現我不僅脈搏正常,但我的氣色和身體比以前好多了,所以我告訴他,我才三個月,還沒有到產生嚴重后果的時候,我們拭目以待吧!” 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狄邦九烈經常出去做勸說工作。有一次,一名學生的父親出了事,不想讓孩子上學,他就拖著學生回家。狄邦發現后,把他推到了教室,你拉我,我拉他,在校門口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拉鋸戰”,最后學生們被帶回了學校……
學校已辦學9年,共招收學生91人。 然而,其中只有十分之一是成功的。 除了普通民眾抵制教會學校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學生的素質。 為此,狄考文改革招生方式登州文會館,招收年齡較大、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學生,生源有所改善。 1873年,狄考文鼓勵學生鄒立文參加蓬萊縣試。 結果他的成績名列前茅,學校的聲譽也大大提高了。 狄克文還增加了西文課程的設置,并親自教授數學。 后來,他又逐漸增加了幾何、三角學、天文學、化學等學科。 狄邦記錄道:“學生們完全相信學校教育系統的用處。” 1876年,學校第一屆三名中學生畢業,狄邦借此機會宣布更名為“登州文學堂”。 同時增設了高級課程。 1879年后,狄克文按照西方大學模式對文暉堂進行改革和完善,不斷提高學校的檔次。 1884年,迪克文的傳教機構美國傳教總部正式批準文匯堂為大學。 直至1904年學校遷至濰縣,學生承擔全部學費,這標志著鄧州文化館已發展成為一所正式的現代大學。
引進西學,創辦新學堂
1881年,狄考文在其《興辦學校論》和《關于翻譯部建議設立普通學校的議案》中,以《改變民俗,培育國行》為題,闡述了振興教育的重要性。 學術界認為他是中國新學派的開創者。
為此,自1870年代起,狄克文開始按照西式學校模式提高學校的標準,擴大其教學內容。 首先介紹了西方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教學制。 北寨(小學)三年,正寨(初中、大學)六年。 學生根據水平和年齡分班授課,逐步提高。 在課程設置上,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學課程,而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航海學、測量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都是傳統私立學校所沒有的。和學院課程,一應俱全。 比如《興國方略》介紹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對資本、工資、利息、股票等當時很少見的東西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地理史》、《萬國通鑒》等課程讓學生從世界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 后來對山東大學禮堂和鄧州文化館正齋的西式課程進行對比發現,兩所學校的相同課程多達12門。 有關史料證明,關文惠開設的自然科學課程“在當時中國學校中處于領先地位”,其靈性(心理學)、是非(邏輯)、豐富的國策(經濟學)課程,以及世界地理和歷史“這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最早開設的課程”。
1870年代以來,狄克文擔任“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和“中國教育協會”負責人以來,組織編寫了大量西方教科書。 同時,他還與文協師生共同編輯出版了多本新教材。 這就是“教科書”一詞的由來。 狄考文和他的學生鄒立文合著的《數學算術》一書是當時中國第一本也是唯一的數學教科書。 該書已重印30余次。 直到20世紀初第一批官方教材出版,《數學手寫算術》仍然普及。 重要的是,本書首次使用了阿拉伯數字等現代西方數學符號和計算公式; 狄邦編著的《圣歌譜:音樂方法的啟蒙》是我國最早系統介紹西方音樂理論的教科書; 和社(鄧州文化館第二任校長)編著出版了《光學顯要要義》。 書后的講解部分是國內第一篇系統介紹X射線的文章。 狄考文等編印的教材有山東大學堂、上海南洋公學、中西書院,浙江求是書院、惠蘭中學,無錫軍師書院,山西獨處書院,湖南實用書院等。等,被各地官辦學校廣泛使用。 上海文明書店、飄夢書店、科學書店、市中書店、南洋官書店等出版社也多次出版過《文匯館》教材。 鄧州文化館在很多方面為20世紀初山東乃至全國的新學校建設提供了借鑒和樣板。
成功的關鍵:學以致用
注重實踐學習,強調學以致用,是文慧館成功的關鍵。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文匯館建有圖書館、博物館、實驗室、生產設施、天文臺、電氣室,配備氣動、聲學、力學、熱學、磁學、光學、電學、天文等設備。 、化學等。有364臺實驗儀器,其中很多是迪科維安自己制作的。 因此,美國學者小希亞特稱迪克文為“科學家、發明家和家庭實業家”。 1879年,狄克文回國時從美國商業巨頭菲爾德籌集了一臺發電機,使文桂林成為中國第一個使用電燈的地方。 1897年,迪克文在給美國同學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現在擁有與美國普通大學一樣好的儀器設備,比我們畢業時的杰斐遜學院好兩倍多”。 最好的理化儀器設備”。
文會館的產品不僅供應我校登州文會館,各個省份的學校都爭相采購。 文會館畢業生丁立煌創辦的山東制造理化機械學院,其產品在南陽工業勵志會上被譽為“全國第一”。 為了紀念兩位管文惠校長對物理、化學教學實驗做出的貢獻,齊魯大學后來修建了“迪克文樓”和“卑爾根(第三任管文惠校長)樓”,兩層分別是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濟南山東大學醫學院。
迪克文還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社團,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精神。 1866年起,狄克文組織學生成立了辯論社、勵志社、戒煙會、新聞社、中國獨立學校社等八個學生社團。 例如,辯論會分為“講課”、“講座”和“人才培養”三個環節。 “章程仿照美國眾議院的辦法,列出的任務就像辯手演講的題目一樣”,以“練習口才可以增長知識,培養執行任務的能力,從而未來的人們可以自力更生。” 1890年,何適校長與學生孫丙文創辦了山東省最早的報紙《泰晤士報》,并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王錫恩,文惠堂畢業生,畢業后在暨南高等教育學院任物理教師,后任齊魯大學天文系主任、天文臺臺長。 他還因其深厚的算術知識而被譽為“世界六大數學家之一”。 張松溪因編寫教科書而頗有名氣。 王元德與外界合資建立華北酒精廠,與英國麻風病協會合資在濟南建立麻風病醫院。 。 畢業后,王一成在青島德華書院任教,后又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 還擔任北京《國風日報》編輯,宣揚反帝反封建思想。 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他在諸城戰斗中犧牲。
堅持語文教學,培養新師資
迪科維安認為,如果一個人缺乏母語的知識訓練,他在外語和科學方面的所有學術成就都會受到損害。
鄧州文化中心堅持漢語教學40年。 迪克文希??望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母語思考、學習現代知識和思想。 他認為英語作文,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科學文化體系,培養“高材生”。 熟悉西方科學,同時熟悉中國文化的人。”在具體教學活動中,中國儒家經典課程和西方自然科學課程都需要用中文授課。同時,鄧州文化館的學生必須用中文授課。在校時也使用普通話,《文會館》明確規定學生“討論時只能使用普通話,不得使用文言、方言”,否則每人罰款20字。
鄧州文化館堅持漢語教學,對西學的引進、吸收和運用發揮了關鍵作用。 同時,還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有資格進入高等院校講堂的教師。 1898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丁玉良聘請劉永熙、鐘維一等八位文會館畢業生講授西學,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國立首都大學。 京師大學初期,只有一名西學老師,不是關文慧出身的。 。
1901年初,山東巡撫袁世凱請狄克文、和氏幫助他創辦山東大學。 當年農歷九月,赫斯院長繼任校長上任,帶領文匯堂9名教師和10名畢業生,以及赫斯的妻子富貴友宮,以及約翰·溫、威利·梅森等四名美國教師。 20多人按照鄧州文化館的方法、規則和教材,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濟南羅源書院(現濟南泉城路省統計局地址)正式開學,成功建立了中國山東第一所省級學校。 大學禮堂。 隨后,慈禧下令全國各省“立即效仿組織,刻不容緩”。 于是,各地紛紛效仿山東的辦學經驗,競相招收文惠堂畢業生擔任教師。 一時間,畢業生供不應求。 “有畢業證書在教學界和學術界工作的人有三百多人,分布在十六個省份。” 當時,除貴州外的全國各省200多所綜合性大學,以及各地格致院、軍備、師范、方言、法政、農業、中小學等專業學校都聘請了文會寬畢業生任教。 由于各省需要的教師太多,后來就連文惠堂的畢業生都被聘用了。
1907年,狄克文病逝于青島。 在他的葬禮上,宣讀了一份統計材料:鄧州文化館共有208名學生獲得畢業證書; 其中37人成為公立學校教師; 教會學校教師68人,從事傳道和牧師的共有36人。 從事文學工作的有10人,經商的有9人,從事醫生的有7人,從事郵政干事、鐵路干事、工程局干事、青聯干事的有11人; 海關工作1人,商務辦事員2人,秘書1人,首都大學畢業1人,家中6人,死亡22人。
一組簡單的數據,就是對狄克文在中國創立的教育事業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