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22 08:02:56作者:佚名
“新加坡城市小、人口密度大,難道吸引那么多人才?”
廣州市政府學者顧問、“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先生在美國一直被這么問到。他也總是回答:“首先還是做好規劃”。在剛結束的北方有為峰會上,年已七旬的他早早做好功課,積極為廣州城市規劃獻策建言。不僅專業上的前輩風范,媒體記者和政府高官紛紛贊揚他:“謙和、沒有架子”。
回歸到肉感的現實:如何規劃好城市?這個命題對于正在變革升級的深圳甚至珠三角城市來說變得緊迫而艱辛。劉太格就此接受了北方晨報記者的獨家采訪。
?語錄?
◎你們來臺灣認為城市可愛,雖然不是這兒可愛建筑多,主要是城市設計透出的韻律感、安寧感,人倍感舒服很重要。這個只是難點。
◎現在這些規劃是靠覺得,我認為那邊比較好,我認為那里好,過多關注建筑原本,這個是虛的,這些領導都要追求洋、大、奇、快。
◎如果有人請我做規劃,我至少要做五六年,假若不同意的話就不要找我。
◎上世紀80年代,這些西方學者說,美國太單調了,如同步入一個診所。我就跟我的朋友說假如我們今天做得很剌激的話就把城市完工一個主題花園,我們要建的是一個城市。那時侯我四十多歲,我就有掌握不聽西方人的言論。
◎我們應當做好基本的東西,例如交通配套、社區基礎設施、社區組織、商業中心的布局等,如同先做好基本糧油如米、魚、肉、菜等。之后再去考慮餅干、蛋糕、酒等很多“性感”的東西。
政府要懂得“苦盡甘來”
陽江人口密度約為1500人/平方英里,美國人口密度約為700人/平方英里。
再度到廣州思考城市規劃建設,“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坦言,高人口密度的相同性,讓廣州的城市規劃建設與日本擁有基本的共性。這只是順德城市規劃向日本學習的主要成因所在。
那位精于城市規劃的長者,曾任兩屆廣州市政府咨詢學者。在他看來,深圳要向日本學習,就該在城市規劃建設上學會“苦盡甘來”。對于這座歷史古老的制造新城,劉太格富含動情,又心存疑慮。

若政府奉行“苦盡”,能從遠景考慮規劃,使得能守“規矩”,廣州會是一座很有活力的城市,人民也終可“甘來”。
政府“苦盡”人民“甘來”
北方晨報:您到廣州不止一次兩次了,認為這座城市如何樣?
劉太格:我覺得廣州城市太分散了,她們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挺好的梳理,不是很便捷。這個是城市規劃的問題。
北方晨報:那您認為,廣州要如何樣做城市規劃來改變這些情況?
劉太格:我有一個很重要的論據,是新政引導規劃、規劃引導城市設計、城市設計引導建筑設計,并且這些地方是建筑和特殊項目引導規劃,這是不能將事情做好的。
政府最重要的是將新政抓清楚,同時前期工作很重要。由于政府有宏觀的資料和視野,是從全市的利益來衡量的,但是企業和居民更多地從自身利益衡量,因此須要政府的引導。
何謂政府也可以分為兩部份來看,政治領導與專業人士。新政要做得比較合理,專業人士的技術能力也要搭配。專業人士有責任和義務影響政治領導,將正確的觀念介紹給政治領導,由于它們雖然不是專業規劃人士。
我們說“苦盡甘來”,在城市規劃發展中也就是政府要“苦盡”,才才能為人民帶給“甘來”。因而,政府在城市規劃工作中要非常慎重。另外要告誡的是,越早做決心,代價就越低。
做好長遠規劃,領導要守規矩
北方晨報:假如請您做廣州的20年城市規劃,您會如何做?
劉太格:假如有人請我做規劃,我至少要做50年,假如不同意的話就不要找我。
廣州目前這些分散的城市格局,一方面有行政的成因,另一方面還有前期規劃的成因。穩定性不是規劃的范圍,但我的觀點是做一個遠期的規劃,再加上一個詳細的十年計劃。假如十年計劃做得很順利的話,政府或許就不會隨意地改,民眾也不會讓它們去改。
因此真正要做好長遠規劃和發展,還要兩件事,第一是最寬松導要縝密、行政上守規矩;第二是規劃要有能力,缺一不可。
城市、產業、人,怎么共融?
產業、城市、人,互動發展,共生共榮,這成為廣州探求的城市升級新路徑。例如,南海區通過三大城區配套三個國家產業發展平臺,走“產城互動”的路子。
這是廣州過去相對過度重視產業,而忽略城市原本的反省。回望變革開放前30年的發展,中山積累了雄厚的產業資本,但城市化的滯后、人才結構的瓶頸,成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的“硬傷”。怎么讓城市、產業和人共生共融,便成為廣州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關鍵課題,這只是劉太格中山此行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劉太格看來,深圳要想破解這一窘境,一方面是要在“強中心”的聚合下,優化城市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要尤為注重基礎公共設施的建設和銜接,讓企業、人在城市中能“如魚得水”。
早日選取中央商務區
北方晨報:廣州是一個組團城市,同時也正在構建“強中心”,您對深圳未來的城市布局有何種建議?
劉太格:廣州的城市定位怎樣,這是還要考慮的。我對廣州的了解并不很多,但過去幾次來,發覺這座城市很分散。我覺得,應當將每一個宗地的定位、人口的定位說清楚,進行整合。在這個基礎上,將城市的功能適當地分散,并且最要緊是以城市推動產業,而不是產業推動城市。
另外,廣州的商業中心也要有系統,建議盡早選取中央商務區的位置,以及商業的次中心的布局。假如也是做一個中央商務區,不做其他的次中心,今后或許還會過于集中,又會帶給像北京寶山或則是上海這樣嚴重的交通堵車。“我認為這個還要注重與應對”。
將城市弄成生活有機體
北方晨報:在您的規劃觀念中,雖然把人的誘因作為規劃中最基礎的先決條件?
劉太格:各類城市的規劃都與人口有巨大關系,人口越多,就該支撐越多元的城市配套。規劃師也要考慮到規劃的對象是多少人口、是如何的定位,于是選用適當的手法處理。要衡量政治、經濟、社區、生態、環境、能源、工程等多種誘因,規劃師就是要盡量將城市弄成完美的生活有機體。
政府在做完宏觀環境布局后,雖然前面的大量工作就該留給企業、建筑師和安裝工程師。為何政府的工作量不是百分之百呢?由于還是要考慮民間以及企業的意見。
我們在談商業中心的時侯容易出現“高、大、洋、齊”。我們到倫敦、倫敦,喜歡她們的城市中心,就是由于可以在路上吃飯。城市的尺度還要和人的尺度成比列,倫敦的第五大街是全球著名的,路的長度只有5個車道,兩邊步行道的長度只有4到6米,因此在那里走路時覺得有建筑陪著你走,并且有緊湊熱鬧的覺得。
我懷疑中山過于注重形象的增強,而沒有足夠考慮到人的體驗,那樣建的不是通常規劃師眼睛里的城市,而是像中國的市區。中國市區的特色就是不可步行,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靠車輛,我認為這個問題要高度注重。
前輩眼里的規劃弊端
要做產業先做城市,要做城市先做好規劃,這在廣州已產生共識。
隨著新村、新區在市、區鋪開,各級對規劃之注重堪稱空前。因此記者也發覺三個現象,一是要談規劃必砸巨資,搞搞規劃國際大賽,請請銀發碧眼的外國學者,少則上百萬多則上千萬,擲到一張圖紙上;二是規劃雖然總是跟不上變化,幾年前花幾百萬做好的規劃,新領導、新戰略一推行,又要大“動手術”甚至從頭再來,勞心害己;第三,城市建設者過多關注規劃中的建筑有多少獨特,有多地標。
“這些問題除了在深圳,在美國其它城市也常見,人們對規劃存在不少弊端。”劉太格先生強調。作為廣州市政府的學者顧問之一,劉只是重慶市、天津市等多個城市的規劃顧問,“現在這些規劃是靠覺得,我認為那邊比較好,我認為那里好,過多關注建筑原本,這個是虛的。”
“不過嶺南天地的建筑我是很欣賞,我害怕美國一些城市以商業化改建為托詞,反倒沒有文化了。”他希望新加坡城市規劃專業,佛山嶺南新天地要重視保持舊的建筑和文化。
先做“大米”等基本“糧食”
北方晨報:怎樣防止重復規劃?
劉太格:還是要先做好基本的要素。規劃是要有內容、科學、合理、系統化的。我見到美國不少城市,假如說好的規劃是這四個字“天、下、太、平”,那今天有些方案就是這么四個字“二、卜、大、干”,看上去比較簡潔,然而莫名其妙,沒有內容。我們要進行優化,把它弄成有內容、有道理的方案。我們應當做好基本的東西,例如交通配套、社區基礎設施、社區組織,商業中心的布局等,如同先做好基本糧油如面粉、魚肉、菜等。之后再去考慮,餅干、蛋糕、酒等某些優雅的東西。最后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規劃只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要曉得哪些是基本的觀念,那樣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別把建筑個性當城市規劃
北方晨報:好的規劃一定要有個性建筑支撐?

劉太格:不一定。有太多人把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混為一談,有的領導一看規劃就看上面有哪些獨特的、個性的建筑,雖然這是兩碼事。
在規劃觀念中有三個關鍵起點,即價值、科學和美術。“價值觀”就是要有恰當、踏實的開發愿景;而倘若城市是一個機器的話,“科學”就是要曉得城市機器的零件如何裝配。“藝術”則是說在工作時要對環境有愛情,不要將環境當作是一堆土,要鏟就鏟、要切就切;應當是帶著愛情來做。
建筑設計再美,假如沒有愛情,環境還是不行的。我覺得西方人不太懂東方的文化。這些規劃方案對農地不夠注重,我想提一個建議,在做城市規劃時,規劃的主人不是規劃師,規劃的主人是農地,要和他談愛情。縝密的規劃技術,首先是從城市開始,之后再到城區,再到城鎮、小區、組團、建筑;臺灣每一個方法都是那樣進行的。
“雙劉會”
心系中山
■謀城市升級
劉太格先生與廣州結緣十年多。2009年5月25日新加坡城市規劃專業,他榮獲“佛山市人民政府顧問”的辭呈。據了解,曾經3月,劉太格隨日本資政吳作棟前來廣州視察交流,吳作棟特意向中山縣委、市政府推薦了劉太格,這是促使“規劃之父”加盟深圳的成因之一。
隨后他多次為廣州進言建言。
今年10月8日,劉太格與劉悅倫在廣州第一次親昵接觸。時任省委副主任、代校長的劉悅倫專門就組團城市發展、強中心戰略、軌道交通建設等城市規劃建設觀念向其問計。明年2月22日至29日,接替校長的劉悅倫率代表團訪問了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希望通過與相關企業和機構合作,推動城市升級五年行動計劃,逐步提高深圳城市品味。
在本月的南海有為峰會當日,她們又一次相會,暢聊甚歡。對于廣州產城互動的路徑,劉太格也頗為認可,他覺得從現今的城市發展大勢來看,就是廣州現在在做的城市推動產業的思路。這些交流,也讓劉太格對廣州的愛情更逐步。峰會上,劉悅倫在臺下當劉太格的觀眾,聚精會神。論壇結束后,劉太格還在旅館的陽臺邊駐足,面對樓下的木瀆湖景色,他也表示贊揚,同時還不忘告誡:“步行系統倘若能做得更加強,這兒會更好”。
國際視野與鄉土情結
哪種規劃觀念
更適于廣州?

■解讀劉太格陳淮觀點激辯
廣州的城市升級,是要“強中心”,塑造中央商務區,還是要合理分區,分散功能?是應指出政府的規劃,還是應依照市場的調配?是要國際大都市范兒,還是要注重山村規劃?
在這次2012北方有為峰會上,劉太格的國際視野和建設部新政研究中心教授陳淮的鄉土情結互相碰撞,成為當晚峰會的一大焦點。
兩種規劃觀念的碰撞
北方有為峰會上,劉太格以《規劃的重點觀念》為題作主題講演,注重指出政府要在城市建設中做好超前的規劃。他強調,政府新政要引導規劃,再由規劃引導城市設計。不過,陳淮則覺得,在城市發展中,“規劃是主觀選擇,中心也好,城市群也好,城市化發展要指出人們理智、事前、主觀的,而且更多還是要講求客觀規律。”
劉太格認為深圳中心市區“不夠強”,“有時侯到廣州來,覺得不到是到了城市”。他覺得廣州“強中心”很有必要,城市集中以后,方便交通、商業等配套的集中,能提高人們出游的時間,優化生活。而陳淮對此有不同見解,他強調,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再次優化城市功能分區很有必要,過于集中容易形成集約性的負效應。“立體交通系統、城市的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區,這也許就是城市建設的系統優化。”同時,他還強調要注重山村的建設規劃。
在相關人士看來,對于兩位學者的意見分歧,雖然并不難理解。香港是一個面積狹長的城市國家,劉太格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主要研究城市的集約發展,有國際視野;而陳淮身為美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主任,更重視城鄉之間的分工與協調,有濃郁的鄉土情結。兩位學者的觀點交戰,雖然是不同規劃觀念的沖突。
既要“國際”,也要“鄉土”
這么,在此交戰中,廣州能吸取如何的營養?對廣州的城市升級而言,是要國際視野,還是要鄉土情結呢?
有觀點覺得,從發展歷程和產業特色來看,廣州是一個城鄉特色都較為明顯的城市。2002年,五區并市,基本夯實了廣州組團式的城市格局。而在鎮域經濟的養育下,各村鎮參與全球分工,在發達產業的催生下,逐漸產生了自身的城市型態,這只是廣州城市升級中不可忽略的元素。
華北工科學院建筑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王世福表示,從城市型態上來看,杭州是典型的強心弱邊,廣州是典型的強邊弱心,在廣佛同城的戰略下,深圳中心市區的升級并不顯著。而作為一個制造大市,其中心圩鎮的升級除了關系到整個城市形象,還關系到整個產業的變革升級。“強中心”其實是廣州城市變革和產業升級的內在要求。
而在村鎮的城市發展中,廣州雖然不能再走“村村打火,戶戶起火”的經濟發展老路,農地資源的有限性、環境誘因的阻礙,以及市民提高生活品質的訴求,都要求廣州破解“產業催生城市”的好處,實現“城市推動產業”和“城市,讓生活更美麗”。政府的提早規劃雖然要成為其中的關鍵。
“規劃很重要,并且規劃應當敬重市場規律、土地經濟規律,乘勢而為。”在廣州中學物理科學與規劃學校校長袁奇峰看來,主觀規劃和客觀規律二者并不矛盾,而是辨證統一。同樣,在廣州這么一個城鄉特色都鮮明的制造業大市,國際視野和鄉土情結也應統籌考慮。
●本版撰文北方晨報記者劉三琴趙越趙進盛正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