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10 11:06:14作者:佚名
近期,美國國防部主管赫格賽斯發表了一項驚人之語,聲稱:我國正在組建一支專門用于打擊美國的武裝力量,我國的高速導彈能夠在二十分鐘內將美國的所有航母徹底摧毀,五角大樓舉辦的每次軍事模擬都敗給了我國。
過去二十年間,中國武裝力量一直致力于實現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首先突破環繞主要島嶼的防線,接著在中國大陸鄰近區域發起有限范圍沖突,同時有效阻止任何外部國家在西太平洋地區對敵軍實施增援和干預。
依照設想,該區域若發生攔截行動,或可摧毀該國的一至兩艘航空母艦,并擊潰其艦隊。
但是你若言說,我國在二十分鐘內能將美國所有的十一艘航空母艦擊沉,我敢斷言,我們連想都沒有考慮過,更談不上是否具備相應實力,而且美國也無法將全部十一艘航母的艦隊悉數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
中國:難以置信留學之路,我竟然如此了得卻渾然不覺!倘若能兩刻鐘內摧毀美國全部航空母艦,那么三十分鐘內是否就能在美國舊金山實施登陸作戰?
我要有這能力早就“穿上海魂上飛機,今晚空降洛杉磯”了。
能說著這種“暴論”的人,只能說,略懂軍事,但懂的不多。
為何美國防務主管會發表此類言論?中國能否在二十分鐘內摧毀全部美國航空母艦?我們深入剖析。
影片《赤色黎明》中,身著中國07式軍服的部隊,頭戴朝鮮國旗,實施空中突襲美國,很快擊潰了美軍,并控制了美國全境,美國民眾被迫轉入地下抵抗。
國防部長不懂國防
一些標榜“愛好和平”的國家,長期存在一種自認為“自由民主”、且對其他國家持有優越態度的職位安排,那就是主管國防的官員必須是文官出身,理想狀態是完全沒有服過兵役,或者退伍已經超過七年,假如擔任此職者有女性,會被視為額外優勢,這就是所謂的“由非軍事背景的文官掌管軍事事務”。

文官負責管理軍隊是一種政治軍事學說,這種學說將國家戰略決策的最高權力授予文職人員,而非軍事專家,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軍閥專制或軍事政權的出現。
這套理論還具備一個顯著優點,文職人員挑起戰事的可能性遠低于軍人,所以由不熟悉軍事事務的文職官員出任國防部長,那么該國在軍事行動上就會相當謹慎。
這項條款亦載于北約的接納規范里,任何希望成為成員國國家都必須達成該要求。多數歐洲國家確實遵循了這一準則,然而美國國防部長雖按身份屬于文職人員,實際上卻都是卸任的軍人。
西歐很多國家的國防部長是女性
實際上,這個理論非常理論。
一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統帥,由于對軍事領域毫無認知,常常會根據偶然得來的說法,采取一些令人震驚的行動或發表一些驚人的言論。
一個毫無軍事常識的統帥,在戰時無法獨立實施有效指揮,仍然要依賴軍事專家擬定戰略方案,再由政務官員進行決策,但見識淺薄的官員往往只能照單全收,畢竟那些方案都是將領們基于個人理念構思的。
前一任美國國防部長曾經是將軍,2016年退役后成為文官
文官為了防止被武將控制,會從民間武裝團體里挑選人員組成自己的軍事顧問團,這些武裝團體的實力好壞,完全看具體情況。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的軍事顧問團隊多是從他曾任職的退伍軍人團體中選拔而來,這些人對于主管大型政府部門缺乏實踐經驗,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是好?應當將相關文件交給經驗豐富者審閱,以便獲取專業建議,我確實有些小聰明。
最近,他手下的三個工作人員因擅自披露情報而被指控,隨后從五角大樓被帶走了。
但現任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并非全然對軍事一無所知,他學生時期就是個熱血青年,2001年便加入預備役軍官訓練,曾在關塔那摩灣監獄監管中東囚犯,2003年于101空降師服役,參與伊拉克戰爭獲銅星勛章,之后又赴阿富汗擔任反叛亂指導。
赫格塞斯出任國防部長期間,曾發生兩次重要信息外泄事件,其中一次是在今年三月十五日,他在名為“國防/團隊會商”的私密群組里,向成員分享了有關美軍準備在也門采取行動的敏感內容,具體細節涵蓋了參與行動的F/A-18戰斗機的飛行安排以及預定打擊的目標區域讓《大西洋》報的總編、赫格塞斯的配偶、胞弟及其專屬法律顧問,比美軍早兩小時獲知了行動方案。

也就是說,赫格塞斯精通軍事,但不一定熟悉政府運作和指揮工作,因為他最高軍銜僅為國民警衛隊少校。
那么他所說的20分鐘團滅美國所有航母的說法有依據嗎?
有,但沒那么夸張。
擊沉美國航母
我曾多次著文闡述航空母艦并非一種極易被摧毀的艦艇,特別是在配備完整戰斗群時。
大型水面艦艇具備極強的耐力。1946年“十字路口行動”期間,美國獨立號航空母艦在距離爆炸中心510米的位置,承受了一枚2.3萬噸當量核彈的沖擊,隨后又經受了第二次水下核爆的考驗,艦體始終屹立不倒。
水下爆炸的核彈測試。
遭受兩顆原子彈在近距離內轟擊的獨立號航空母艦,依然沒有傾覆,最終被拖回舊金山進行維修。
需要了解,獨立號航空母艦實際上是由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改造而成的輕型航空作戰平臺。冷戰結束后,由于反艦武器的普及,美國研發的新一代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在防御能力上大幅增強。
現代反艦導彈幾乎全都選用低空突襲、水面觸發的模式去打擊軍艦,所以尼米茲級艦船的水面防御設計得極其堅固。它的水面區域裝備了長達兩到三米的連續防護層,平均厚度有203毫米,整個系統都使用了抗壓能力達到1000吉帕的HY-100特種裝甲鋼材,這種材料的防御效能是同等厚度普通鋼材的兩倍,而在彈藥庫、動力系統等關鍵區域,裝甲厚度更提升到了550毫米。
尼米茲級甲板防護
這種卓越的防御性能,幾乎能抵御當前大部分反艦武器的攻擊,以聲名顯赫的俄制花崗巖反艦導彈為例,其2.5馬赫的突入速度和750公斤的半穿甲彈頭,能夠穿透500毫米的裝甲,堪稱同類導彈中的頂尖水平,然而在遭遇尼米茲級550毫米的HY-100裝甲帶時,依然束手無策。
尼米茲級多層防護結構

然而完全加固所有區域使其不受損傷是無法實現的,為了保護那些相對脆弱的地方,尼米茲級運用了夾層防護技術,其水下部分兩側各有四道垂直分隔墻,并且有二十三道間隔十二米的水平分隔墻,這些共同構成了八重總計超過兩千個防水隔間。反艦導彈的戰斗部通常采用破甲彈頭設計,當遭遇由成千上萬個獨立隔艙構成的復合間隙防護體系時,這種彈頭產生的沖擊力難以有效穿透層層屏障,其破壞作用幾乎無法施展。
為抵御潛艇發射的魚雷,尼米茲級在建造時就設定了極為嚴苛的防雷標準,單艦可承受的雷擊威力高達千公斤級別,其艦體兩側的防雷隔艙數量也從上一代的小鷹級六道增至九道,而當下世界各國海軍普遍部署的五三三毫米口徑重型魚雷,其爆炸裝藥重量一般不超過半噸,如此攻擊力面對尼米茲級千公斤級別的防護能力,效果往往不盡人意。
水下防護
尼米茲級的防御并非牢不可破,相較于水面和水下的超強防護,其水平裝甲卻顯得十分薄弱。為了防止水平裝甲過厚導致艦體重心失衡,尼米茲級的水平甲板厚度僅有50毫米。如此單薄的防護在面對攻擊時幾乎毫無遮攔,1967年美軍福萊斯特號航母因火箭彈誤擊引發甲板大火,將50毫米厚的甲板炸出多個破口。這次事故讓福萊斯特號整整半年完全喪失了戰斗力。
而且飛行甲板承擔了核心的航空運作職責,那里匯集了艦島、彈射設備、降落輔助裝置等重要裝置,一旦遭到打擊就會使航母立刻失去戰斗作用。畢竟從空中發起的攻擊才是消滅敵人的最佳方式。
中國曾長時間專注研究擊沉航母的方法,近年反航母武器與技術取得顯著進步。2015年閱兵期間,公開亮相的DF-21反艦導彈和DF-26彈道導彈,官方稱其能攻擊“水面巨型目標”,其瞄準對象顯而易見。
東風-21D與東風-26這兩種反艦彈道導彈,其射程從1500公里延伸至4000公里,搭配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能夠在理論上達成從高空直降的攻擊方式,飛行速度能超過10倍音速。這種武器的穿透威力遠非常規反艦導彈可比,常規防空系統例如“標準-3”攔截彈,即便射程有1500公里,不過一旦遭遇高超音速目標的軌跡變換,其阻攔效果會顯著減弱。
然而,我們不清楚當局聲稱的“能摧毀海上巨型目標”,具體是指擊沉航行中的船只,還是破壞停泊在港口的設施。
二零二零年,美軍印太區域負責人菲利.戴維森將軍公開表態,說明解放軍火箭軍部隊在演練時,確實運用了反艦性彈道武器,準確命中了航行中的海上目標。

當時中國從青海方位發射了東風-26B彈道導彈,從浙江方位發射了東風-21D彈道導彈,總共四枚彈道導彈,命中了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中間的南海某個既定區域的目標。
圖源:《利用無人機協助反艦彈道導彈打擊航母的設想》
中國的反艦作戰機制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整合構造,其關鍵環節為“探查—指揮—攻擊—評估”的循環流程。偵察能力借助高分辨率衛星、遠距離雷達和長留空無人機,能夠無時無刻監視西太平洋區域;指揮體系運用信息網絡匯集不同設備的數據,達成目標即時鎖定;攻擊手段除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外,還運用鷹擊系列超音速導彈、由轟炸機發射的空對地導彈,以及水下潛艇發射的反艦裝備;驗證環節則采用后續偵察手段檢驗攻擊成效。
為了驗證對海上巨型航行目標的攻擊能力,我國在西北地區建立了一個可移動的航空母艦模擬靶,隨后微信平臺確認該航空母艦模擬靶已被徹底銷毀
蘇聯解體后,具備研發及使用此類導彈能力的國家僅剩中國與美國,其余國家或因財力不足,或因技術欠缺,無法涉足,美國由于缺乏相關需求,亦未在此領域投入過多資源,導致遠程反艦彈道導彈,最終演變為中國獨有的武器系統。
值得留意的是,我國并非意圖讓航母沉沒,而是著眼于實施“功能性破壞”。航空母艦的作戰效能主要依托于飛行甲板、彈射裝置、艦橋等核心區域,倘若導彈未能直接擊毀航母,只要摧毀其起降機能,航母就會變成“海上無效裝備”。
此外,中國航母艦隊和火箭軍部隊之間的聯合行動方式正變得越來越完善。山東號等航空母艦可以協助火箭軍鎖定攻擊目標,055級驅逐艦裝備的鷹擊-21遠程反艦導彈,則能夠迫使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撤離到一千公里之外,從而為地面發射的導彈爭取到更為有利的打擊時機。
中國西北地區另有一座靶標,其外形與美國福特號航空母艦完全相同,主要目的是用于模擬攻擊效果。
中國經過長期努力,成功構建了這套精準打擊體系,確保能精確命中目標。隨著自主衛星導航系統不斷完善,DF-21D和DF-26系列導彈針對海上大型及中型艦船目標的打擊效能,持續得到增強,有效射程不斷擴展。
中國發射的民用航天器“吉林一號”,能夠發現美國亞特蘭大航空港,并且可以掌握每艘飛行器的行進快慢和飛行路線
一旦敵軍航空母艦坐標被明確,DF-26將在極短時間內抵達目標上空,即便是大型航母,遭受一次打擊也會徹底損毀或嚴重受損。

為中國航天測控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遠望4號”觀測船,后來被用作靶船,擊沉于海上,執行對彈道導彈打擊海上目標的功能,美國的衛星和偵察機全程監控了這艘船被擊沉的景象。
攻擊航空母艦,彈道導彈必須具備高速性能,同時還要實施密集火力壓制,所謂兩小時內擊沉美國十一艘航空母艦,我不清楚我們能否在短時間內發射出足以覆蓋十一艘航空母艦的密集彈藥,但美國絕對無法在短時間內集結十一艘航空母艦。
最新披露的資訊表明,美國尼米茲號航母當前于關島活動,華盛頓號航母則停泊在日本橫須賀港,杜魯門號航母正位于紅海區域,卡爾文森號航母在亞丁灣執行任務,福特號航母則在大西洋巡航。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調度模式通常不會讓所有戰力都駐扎在同一個地方。考慮到維修安排和世界各地的任務分配,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一般只有三到四艘航母常駐,而不是全部十一艘。
2016年南海發生對峙事件時,中美關系十分尖銳,美國卻僅派遣了里根號與斯坦尼斯號兩艘航空母艦參與行動。除非爆發全球性大戰,否則美國不可能將全部十一艘航母都部署到太平洋地區。
美國國防部長的這番表態,根本意圖就是為了追求轟動效應美國有多少艘航母,不斷放大所謂“中國威脅”。畢竟原先聲稱“中國導彈能擊沉美國航母”已經不再新鮮,難以產生震撼效果。而一旦換成“中國高超音速導彈能在20分鐘內摧毀美國全部航母”的說法,立刻就能占據新聞版面,他的目標也就順利實現了。
戰后時期,美國航空母艦一直是全球兵力投送的代表,不過隨著中國航母和反航母實力的迅速增強,美國的這一長處正快速減弱。國防部進行的多次模擬推演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區若爆發激烈戰斗美國有多少艘航母,美軍航母的存活幾率大幅降低,甚至需要撤離中國大陸沿岸地帶,進而造成其艦載機的作戰距離達不到重要目標區域。這種“航母不再重要”的看法在美國內部引發了很大爭議,一些專家提議削減航空母艦的配置,轉而研制小型無人水面艦艇。
赫格賽斯對咱們國家態度很差,2021年就因為身上留著十字軍東征時候的紋身,遭到同僚揭發,結果被取消了安保工作。
赫格賽斯鼓吹所謂中國風險,意圖在于為美軍獲取更大財政支持,同時促使盟友間形成共同認知。他著重渲染中國構成的風險,以便美國能進一步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等伙伴國的軍事協作。
他說的話,看看就好,我們不當“戰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