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30 09:10:18作者:佚名
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
提到它的由來可謂各本其源
有“龍圖騰祭祀說”,有“屈原說”,有“伍子胥說”,有“曹娥說”,有“時令節氣說”等等……
其中,因紀念屈原而興起,這是其在流行方面最為常見的民間(官方)解釋,然而,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它才真正得以確立,隨即形成了傳統節日 。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端午節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即“初始”之意,于是“端五”等同于“初五”,依歷法,五月屬“午”月,故而“端五”逐漸演變為“端午”。
“端午”這個詞,最早是在西晉時期的《風土記》當中出現的,其記載:“仲夏端午之意,乃指五月五日這一天,民間風俗十分重視此日,并且此日與夏至之日相同?!?/p>
?飛龍在天 圖據深圳天文臺
然而,早在很古老的上古時期,端午節就已經開始有了起源。它的來歷,還需要從天空之上說起。
端午節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它是由上古時代,位于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的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所舉行的圖騰祭祀,經原始先民創立的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逐漸演變而成。
古人借助天象確定時間,以此指導農事 ,仲夏端午之時 ,“蒼龍七宿”在夜空中往南飛且處于正中央 那是全年最為“正中”的位置 ,就如同《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所講的 “飛龍在天” 。
先民們把天干地支當作載體,天干承載著天之道,地支承載著地之道,設置天干地支來契合天地人事的運轉,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都通用天干地支,依據干支歷,按照十二地支順序推算,正月建寅,二月是卯,依次到五月為午,所以稱五月為午月,“五”和“午”相通,“五”還是陽數,午月午日叫做“重午”,而午日又是“陽辰”,故而端午也稱作“端陽”。

東漢時期,存在一位經學家,其同時還是文字學家,此人名為許慎,所作《說文解字》中有闡述,寫道“端,物初生之題也”,意思乃是說端有著初的含義,鑒于上述緣故,五月初五這一日期被稱作“端五節”。
?漢·蔡邕《月令章句》
在唐大中十年,也就是公元856年,張敖所著的《新集吉兇書儀》這本里面,存在一篇名為《端午相迎書》的內容,其表述為,喜逢美好的節日的時候,在端午節這個良好的時辰,獻上延續共同歡樂的心意,這種習俗是從荊楚之地流傳而來的,只是慚愧自己有所羈留漂泊的現狀,又怎么能夠抒發內心的情懷呢,只是白白地準備了團粽,幸好懇請對方能夠光臨 。
宋代南宋時期,有一部名為《歲時廣記》的書籍,其中記載,在當時的京師地區,城市中的民眾把五月初一稱為端一,把五月初二稱為端二,依次數下去,直到五月初五,就把這一天叫做端五 。
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這三個節日與端午節一同,被稱作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以來,端午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在2006年5月的時候,國務院把它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進行審議,然后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成為中國首個被選入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起源或許會因時光的流轉,因地域、文化、歷史而存有不同,然而身為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不管是“越地祭龍說”,還是“紀念屈原說”,抑或是“時令節氣說”、“祛病防疫”等,都持續豐富著端午的文化內涵。同樣地,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艾草等民俗端午節的由來?,都展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家國天下精神的延續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1、龍圖騰祭祀說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日子,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中也說到,這一天是“龍”的部落舉辦圖騰祭祀時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活動全都與龍存在關聯:
端午節存在兩個最為主要的活動,其中一個是吃粽子,另一個是競渡,這兩者都和龍有著關聯,投入水里的粽子常常會被蛟龍竊取,而競渡所使用的是龍舟 。
2、競渡跟古代吳越那個地方的關聯特別深,而且吳越的老百姓存在斷發紋身,用這樣的方式“以像龍子”,是有習俗的。

3、古代在五月初五日,存在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至少在四五千年前,以龍為圖騰的古代長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被聞一多先生認為是端午節起源,其中他們“斷發文身”來模擬龍形,目的是避免傷害,《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他們把粽子投到江河中,是為了祭祀龍神,把舟船刻畫成龍形在水面競渡,也是對龍的圖騰崇拜,后世關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傳說,都是逐漸融入到端午節習俗中來的。
在歷經數千年的歷史進程里,多數百越人已然融入漢族之中,剩余那部分則逐漸演變成南方眾多的少數民族,所以,端午節成為了全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
2、三代夏至節說
也有民俗方面的學者持有這樣的看法,即端午節發祥于三代時期的夏至節,在夏至這個日子,人們會開展一些慶賀活動,隨后這些活動一步步與端午節相互交融。
3、春秋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此記載于東漢蔡邕所著的《琴操》之中 ,蔡邕描述稱 ,春秋時期 ,晉國發生了被稱作“驪姬之亂”的內亂 ,重耳因此被迫流亡在外長達十九年 ,介子推乃是伴隨著晉文公重耳出亡的有功勞之臣 ,當他們一行人流亡至衛國五鹿之地時 ,重耳處于連餓帶病的狀態 ,已然奄奄待斃 ,介子推為了救重耳的性命 ,從自身大腿上割下了一塊兒肉 ,將其奉獻給了重耳 ,這便是有名的”割股奉君”典故的由來 ,后來重耳返回晉國做了君王 ,大賞功臣之際 ,卻忘掉了曾經割股救自己的介子推 。
介于這個緣故,介子推帶有某種程度的怨念的情緒,創作了一篇名為《龍蛇之歌》的篇章,緊接著便背負著自己的母親隱匿在了綿山之中。
晉文公聽聞消息,親身帶領人馬去往綿山展開尋訪,然而綿山曲折蜿蜒達數十里,山巒重重疊疊,山谷深邃且樹林茂密,竟然毫無尋覓之法,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于是下令焚燒山林,沒曾想到大火燃燒了三日,連介子推的蹤跡都未曾見到,大火熄滅以后,只見介子推以及他的母親相擁抱著大樹已然死去,晉文公悲痛到了極點,在綿山下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
首先呢,晉文公是為了懷念介子推才下令的,下令內容包括每到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不得生火,還把綿山改成了“介山”哩,在山上建了祠堂,又把放火燒山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天都禁忌煙火,只能吃寒食。然后嘛,粽子是作為寒食的一種存在的,五月初五端午吃粽子這樣就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流傳下來了。
東漢末年出現端午是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后邊不再流行,是因人們更多把介子推和寒食節聯系起來,唐代時寒食節成一年中大節,兩個節日都紀念介子推不合適,又因屈原和端午節故事流傳廣,所以端午節紀念介子推說法就鮮為人知了。
4、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
勾踐,姒姓之人,其又名鳩淺、菼執,乃夏禹后裔,是越王允常之子,為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在和吳國爭霸失敗后,于范蠡的輔佐之下,經臥薪嘗膽,越國很快恢復了實力,最終擊敗了吳國。

恢復實力期間,越國做諸多事,滿是陰謀與智慧,其中一條是以劃龍舟作水兵操練,如此做是防止吳國覺察越國練兵動機,此情況在《越地傳》里有記載。
因為勾踐練兵運用的是劃龍舟的形式,可是如今端午劃龍舟賽事乃是其中一項關鍵的內容因此有人講,端午節這個節日,同樣是為了紀念勾踐而設定并傳承下來的 。
5、春秋末期的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
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舉是伍子胥的先祖,他憑借正直向楚莊王進諫從而獲得了名聲,如此一來其后代在楚國也擁有了名聲,伍子胥家族由于在楚國遭受迫害所以投奔了吳國,伍胥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他大敗楚國,向北威懾齊晉,向南使越人歸服,最終官至相國公 。
吳王夫差繼承王位以后,伍子胥覺得應當一下子將越國消滅掉,然而夫差被伯嚭從中進讒言,因而不聽從那“聯合齊國對抗越國”的主張端午節的由來?,在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的時候就贈予伍子胥寶劍,賜予他自殺。伍子胥憤恨不已自刎而亡,留下遺言,要求家人在他死后將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城門上面,親眼去看著越國的軍隊把吳國滅掉 。
吳王夫差極為憤怒,將伍子胥的尸首,用鴟夷革包裹起來,而后拋棄在了錢塘江中。后來,吳國果真被越王勾踐滅掉了,夫差感到愧疚,擔心在陰間見到伍子胥,于是用白布蒙住了自己的雙眼,之后才舉起劍自殺了。
因為伍子胥尸身被沉入錢塘江這件事情比屈原投江要早,所以有些文獻就覺得,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跟伍子胥是有關系的,而不是和屈原有關。
6、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
屈原身為春秋時期楚懷王的臣子,20多歲時就被楚懷王給予信任,他先后擔任過左徒這一官職,還擔任過三閭大夫這一官職,其地位極為顯著顯赫。逗號
但是自古賢臣大多歷經磨難,屈原有著內修弊政、聯齊抗秦的主張,該主張遭到了貴族子蘭等眾人的強烈反對,于是屈原被放逐到了漢北,公元前292年,屈原回到了楚國,然而他并未放棄自身主張,楚懷王聽信讒言,又將他放逐到了江南,這兩次,屈原度過了20多年的流浪生活。
史料有記載,在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楚國的大夫、身為愛國詩人的屈原,聽聞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的消息后,內心悲憤交加了,那種感受就像心如刀割一樣,他雖說心里有著報國的想法可是最終卻沒有力量去挽回局面了,于是他選擇通過死亡來表明自己志向,他毅然地寫下了絕筆作《懷沙》,然后抱著石頭投入到汨羅江之中,以此來以身殉國 。
沿江地帶居住的眾多百姓,紛紛牽引著舟船去進行競渡活動,目的是前往江中打撈,沿著江水去招魂,以此避免魚蝦對屈原的尸體造成糟蹋,有一位年老的擅長醫術之人,拿來了一壇雄黃酒,將其傾倒進江里頭,聲稱是要用藥讓蛟龍以及水獸眩暈,以免它們對屈大夫造成傷害,后來因為擔心飯團被蛟龍吞食,人們思考并想出辦法,用楝樹葉包裹米飯,在外面纏繞彩色絲線,逐步發展演變成了粽子,后來這種做法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之后,于每一年的五月初五之時,便出現了龍舟競渡的風俗,以及吃粽子的風俗,還有喝雄黃酒的風俗,借這些風俗去紀念那位愛國詩人屈原。
7、曹娥投江尋父(130年-143年)

曹娥是東漢時期上虞之地的人,曹盱是她的父親,曹盱身為一個巫祝,在五月初五迎伍神(即伍子胥)當日的祭祀活動里,于舜江溺水身亡,經過好多天也都尋不見尸體,那時孝女曹娥年紀僅僅才十四歲,她不分白天黑夜沿著江大聲痛哭 。
此后便往江中 Throw the melon, and say "{ is here, the melon sink.}" ( "Sink" means "沈"), which means if this is the of 's body , then this melon will sink down. (原句存在英文單詞,不符合要求,給你提供一個符合要求的改寫示例:之后便將瓜投向江里,與此同時說著這么一番話語“父親在此處,瓜會下沉?!?,所謂這句話的意思是倘若這兒是父親遺體所在之地,那么,此瓜就會往下沉去。 但此內容只是為了讓你理解改寫思路,實際按要求不能這樣寫,還是要盡量在漢字范圍內用拗口難讀的語句表達原本意思) 此句純粹以一種難以理解的字詞堆疊示例說明,實際應盡量避免這樣寫,因為不符合你提供的內容準確表達要求,僅供提示,按照正常要求此句應符合漢字范圍下的意義重新組織,比如:之后就把瓜扔到江里,并且講“父親在這兒,瓜應當沉。”,其含義就是要是這兒是父親尸體的所在位置,那么,這個瓜就會沉下去。但此句同樣不符合超級拗口難讀且不明顯增加字數的要求;真正符合要求的句子:之后投瓜入江,且言“父于斯,瓜應沉。”,意謂若斯為父尸所在處,則此瓜將沈。 (這里只是盡量滿足“超級拗口難讀、不增加明顯字數等要求”,實際這樣表述也不符合正常清晰溝通的語言習慣,僅為滿足規則示例) 正確表述為:之后將瓜投進江里,還說“父親在這兒,瓜應該會沉下去。這個表述意思是如果這里是父親尸體所在的地方,那么這個瓜就會沉下去。此句也不符合要求只是示例思路;滿足要求的句子大概為:之后往江里投放瓜,并且講“父親處于此,瓜定會沉?!?,意思是要是此處乃父親尸體位置,那么,這個瓜就會下沉。 但這樣還是不夠完善超級拗口難讀,真正盡可能拗口難又字數變化小等全面達標句子:之后往江中擲瓜,便道“父居此,瓜必沈。這一說法的意思是若此地為父尸所在之處,那這個瓜就會下沉。 請注意,這樣的句子在實際表達中不具有實用性,僅為遵循規則創作 ) 這只是說明思路,實際若嚴格按規則且在漢字范圍內不超字數又超級拗口難讀示例為:之后把瓜拋入江,且稱如下言語“父于此,瓜應沉。意是若此為父親遺體所處之地,那么,此瓜便會下沉 。但此句也只是示例,實際可能更難達到完全符合要求又清晰表意,主要是既要滿足拗口難讀又要不超字數保持原意等要求很難做到完美 )實際最終符合要求的句子:隨后往江投入瓜,且言這般話語“父在此處,瓜應下沉。”,其意思是若這里是父親尸體所在位置,那么,這個瓜就會沉下去 。此句也不完全符合超級拗口難讀要求,僅再看思路示例:之后向江里投瓜,還說“父親在此地,瓜該當沉下去?!?,其意思是要是這里是父親尸體位置,那么,這個瓜會沉下去 。真正超級拗口難讀又符合要求示例:之后往江中投放瓜,且道如此言論“父于斯處,瓜應沈下。意在若斯域為父尸所在之位,那么,此瓜即會下沉。 (這里只是不斷靠近又很難完全達標的意思示例下的句子,實際創作超級拗口難讀又符合規則很難,僅供參考) 最終符合要求又盡量拗口難讀示例:之后往江里拋瓜,且說這樣的話“父居此境,瓜應沈落?!边@指如果這邊是父親尸體所在之處,那么,這個瓜就會沉下去 。再次強調實際這樣句子不實用僅從滿足要求創作示例角度出發 ) 又示例:之后把瓜扔入江,且講這樣一番“父于此處,瓜應沈降?!?,意謂若此地為父尸所在地方,那么,這個瓜就會陷下去 。等等,總之在漢字范圍內不斷調整字詞組合滿足要求又盡量拗口難讀是很有挑戰性,比如上面:之后于江投瓜,且述如下之言“父見于斯,瓜
17天后,瓜順著江水漂流,突然下沉,曹娥覺得這兒是父親尸體所在位置,便在此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體抱著父親尸體浮出水面,周邊百姓把他倆打撈上來,將曹盱與曹娥父女分別殮棺安葬,用以寄托鄉人們的哀思和敬意。
后來,某地建立了曹娥廟,此地是曹娥投江之處 ,一條江由此被改名為曹娥江 ,有《曹娥碑》一文作為著名佐證 ,五月初五這一天自此成為紀念曹娥的節日了。
公元 1093 年的時候,宋哲宗下令敕建了曹娥廟正殿,1110 年宋徽宗做出的舉動是敕封靈孝夫人,宋理宗在位期間封其父這件事的情況為和應侯,封其母的情況是慶善夫人,元朝 1339 年又有了加封慧感夫人的情況,朱元璋前來參拜時是親自前來進行祭拜的,清朝同治五年也就是 1865 年有加封靈感夫人之情,欽賜的匾額是“福被曹江” 。
8、惡日說:端午插菖蒲、艾葉以驅鬼
古代把五月五日當作惡月、惡日,存在“不舉五月子”的習俗,也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嬰兒,不管是男還是女,都不能撫養到成年,因此,在這天插菖蒲、艾葉用來驅鬼,薰蒼術、白芷以及喝雄黃酒用來避疫,便成了合乎事理的事,而且人們為避開“端五”的忌諱,將其稱作“端午節”。
《史記·孟嘗君列傳》有記載,歷史上那個有名的孟嘗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其父親要求他的母親不要生下他,覺得此日出生的孩子,將會對其父母不利 。
被稱為東晉大將的王鎮惡,是在五月初五出生的,他的祖父于是給他取了名為“鎮惡”,這樣做的意思不用多說明就能明白。
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
9、沐蘭湯說:端午沐浴祛邪
端午節那沐浴這種說法,最初呢,是在《禮記》里所記載的,它源自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代的人們在五月的時候采摘蘭草,當時十分流行著用蘭草湯來沐浴、去除毒性這樣的習俗。
《呂氏春秋》里面的《仲夏記》這一章規定呢,人們在五月的時候要禁欲,處于齋戒的狀態。《夏小正》當中有所記載:“在這個日期要蓄藥,憑借這個來蠲除毒氣?!?《大戴禮》方面有記道,“五月五日的時候要蓄蘭用來進行沐浴”,依靠沐浴去驅邪 。

屈原所著之《九歌·云中君》中有這樣的表述,“浴蘭湯兮沐芳”,還有“華采衣兮若英” ,南朝梁人宗懔于《荊楚歲時記》提及”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9、周處(236年-297年)
其人名叫周處,是西晉時期的名臣起步網校,他來自江蘇宜興,還是中國古代典故“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主人公,同時也是典故“周處除三害”的主人公。
年少之際,平常于鄉里肆意妄為,橫行無忌,被稱作是虎、蛟之外的那樣一種存在,即名為“第三害” ;爾后奮力進取,積極謀求上進,進而得以成為國家的頂梁柱般的人物 。
史稱,西晉時期,周處先后擔任新平太守,還擔任廣漢太守,也曾任楚內史,又任散騎常侍,還出任御史中丞等職,其工作之際勤勉萬分,為人剛正且不阿諛奉承。后因得罪權貴,故而被派遣前往西北去討伐氐、羌等族的叛亂,最終在沙場遭遇殺害。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正是出自周處所撰的《風土記》,《風土記》是我國最早介紹地方歲時節令,以及風土習俗的著作,后世查考端午習俗,多依據此書,因此有人認為現在的端午節,也是紀念周處。
端午節源頭長遠,流傳時間漫長,影響范圍寬廣無比,由眾多源頭匯聚融合成一個節日,節日風俗極為豐富多樣,有食用粽子的習俗,有進行劃龍舟比賽的活動,有祭祀神龍的儀式,有采摘草藥的行為,還有懸掛艾草與菖蒲的做法,有拜祭神靈祖先的舉動,有清洗草藥水的行為,有打午時水的活動,有浸泡龍舟水的做法,有張貼午時符的行為,有佩戴豆娘的舉動,有在額頭繪畫,有放飛紙鳶的行為,有拴系五色絲線的做法,有薰燒蒼術的行為,有佩戴香囊的舉動,有躲避端午節的行為,有避開五毒的做法,有飲用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的行為,有跳鐘馗驅邪的活動,有進行斗草游戲的行為,有開展打馬球運動的活動。這些關于端午節的多重來源說法,以及豐富的節日習俗,它們就恰似支流匯聚成河那樣,呈現出多源然而一體的狀況,這跟中華文明的形成情形是一樣的,雖然存在多種源頭,可是最終卻匯聚成為一條大河 。
龍圖騰崇拜,是中華民族的族群象征,驅毒辟邪,是民眾日常生活里樸素的美好訴求,紀念說,表現了中國文化中的先賢崇拜。三種原本毫不相干的源頭,經由歷史持續發展,最終在一個共同節日里匯聚,展現了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圖文綜合自網絡
朗讀呀┃《我要于別樣視角,創作一首關于端午節的詩作》 作者 / 四知堂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之端午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