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20 21:14:31作者:佚名
新生為何對考古與文博產生興趣?選擇這些專業后要克服哪些難題?未來怎樣把熱情變成工作?記者訪問了即將攻讀考古、文物保藏、非遺傳承專業的學生,也請教了這些行業里學有所成的學者和從業者。
屈原的橘樹、伍子胥和孫武的生死之交、子路的冠冕之死……蘇席談到,由于她對考古和歷史抱有興趣,她不僅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的全部集數,而且幾乎能夠復述出每一集的情節內容。
蘇席在初中階段貝語網校,就對于博物館里的展品、古代遺物以及先賢的生平事跡等具有歷史內涵的物件學考古較好的大學是哪個,抱有極大的熱情,熱衷于借助這些歷史遺存,去揣摩和體會歷經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思想情感,以及個體生命的歷程,她渴望將這份癡迷付諸實踐,于是在她十七歲那年,在征得雙親的許可之后,她將自己心儀的西北大學考古學科,視為了高考填報志愿時首選的目標。
早先時候,考古、文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被視為不受重視的少數方向學考古較好的大學是哪個,但現在,它們卻是一些年輕人熱衷的選擇。北京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發布的一份針對00后高考志愿的報告表明,在人文學科門類中,最受學生歡迎的前三位專業依次是歷史學科、文物與博物館學科以及考古學科。

蘇席清楚地意識到,由于眾多博物館及文化歷史類節目持續走紅,考古學科正變得越來越受關注,逐步從鮮有人問津的邊緣領域轉變為備受矚目的熱門選擇。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關玥目前正等待錄取信息,她來自河南,是理科生。在填報志愿時,許多親戚朋友建議她考慮電氣工程自動化方向,因為該領域就業前景較好,但她一直期望能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所以果斷選擇了文物保護技術這個專業。
“一個女孩子為什么要到那么遠的地方去?面對親友的詢問,關玥毫不動搖,她清晰記得,高中時期從一本刊物上了解到湖南女孩鐘芳蓉,她執著地選擇了考古學科,并且閱讀了“敦煌女兒”樊錦詩在《相守,一世千年》里表述的觀點:無數心系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青年學子,即便在物質條件異常匱乏的狀況下,即便面對遼闊沙漠的孤獨,依然日夜兼程,一代又一代人持續奮斗……

安徽考生張圣嫻把云南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作首選目標,因為她對往昔充滿好奇,又癡迷于文物修補的技藝。她說,當自己親手把破損的老物件修復完整時,內心會涌起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最開始家里人很不看好,覺得學完之后沒出息,就業市場也差。張圣嫻坦言,自己確實對那門學問很感興趣,同時一直開導父母,講明那領域雖非熱門,但總得有人承擔,只要自己學扎實了,工作自然不愁。漸漸地家里人從勉強應允轉為全力支持。
關玥出身于鄉野之地,但雙親并未阻攔她追求理想的步伐。父親曾于她生辰贈予一冊《我心歸處是敦煌》。填報志愿之際,學識有限的母親叮囑她,要選擇心儀的學科,憑借勤奮達成心愿。
學如逆旅,一葦以航

武漢大學考古學博士王清荔談及自己的求學之路時說,受紀錄片和有關書籍的影響,她從初中階段起就立志要從事考古學研究工作,因為高中就讀的是理科課程,所以大學期間她選擇了文物保護技術方向,在畢業后又通過了研究生考試進入了考古學專業繼續深造。
剛聽說我要從事考古研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有的驚嘆說,那可真了不起,也有不少愛開玩笑的人打趣說,以后就要去盜墓了。王清荔說明,實際上要掌握的知識遠非看起來那么容易,多數考古專業都會設置斷代研究、實地考察、文物繪制、遺物攝像等科目,各門課程的學習重點各不相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很高標準。
到田埂上體驗實踐或開展探索,是考古學科子們無法回避的課題。手持洛陽鏟、翻動泥土、搬運土方,還要對掘出的土壤仔細審視,缺少專業的考古設施,偶爾能發現些文物,多數時候卻空手而歸。
蘇席坦承,想到未來或許要去田野從事體力勞動,內心確實感到不安,但是,比起被困在不感興趣的專業和崗位上,她更愿意為熱愛的專業投入努力和汗水,學習任何專業都不容易,為何不選擇自己鐘情的領域呢

自從決定學習這個領域,關玥就明白接下來要面對的種種,不過她表示,畢竟十八歲的人生才剛剛啟程,自己有膽量也有時間去進行一番大膽的探索。
為愛發電,未來可期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談到,考古及相關學科雖然算作比較不受重視的領域,不過從業前景良好,職業發展也比較穩固。
5月18日,國家文物局最新通報,2022年,我國新登記注冊博物館382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6565家,位居世界前列,與2012年3069家的數量相比,增加了整整一倍。文旅部有關負責人透露,“十四五”規劃期間將強化考古學科建設,同時提升隊伍整體素質,目標是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將提升四分之一。
曹斌著重指出,年輕人選擇專業時,個人興趣是關鍵因素,不應盲目追隨流行領域,因為熱門學科往往競爭更嚴峻,需要仔細評估該領域是否與自身特長相符。如果學生對考古領域懷有熱情,經過大學四年的系統學習,再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將來能順利進入相關職業圈。

浙大城市學院考古學系主任杜正賢對考古學專業的就業前景表示樂觀,全國每年考古學專業的本科、碩士及博士畢業生總數大約在兩千人,但全國考古學專業機構對人才的需求量遠超這個數字,所以選擇報考這類專業,已經不只是出于個人興趣,而是有了現實基礎作為保障。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景峰表示,考古、文博及文物保護這些學科,既需要操作技能也需要思維活動,既涉及實際操作也包含理論知識,是文科領域中同理工學科關聯最為密切的專業。這就意味著,學生們在學習基礎理論之外,還必須積極參與實踐訓練,也就是考古學界所說的進入田野進行工作。一旦開始工作,只要能力保持穩定,持續努力,就能取得一定成效,甚至獲得顯著成功,這難道不值得嘗試嗎?只要擁有足夠的熱情和活力作為動力,那么在工地上所承受的艱辛也就微不足道了。
考古、文博、文物修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這些學科領域都十分吸引人,當前考古活動環境持續改善,早已不是往昔那種日曬雨淋、粗茶淡飯的困苦狀況,學子們只要練就過硬技能,把課堂知識融會貫通于實際工作,便無需擔憂。
王清荔同時學習過文物保護和考古學,她以過來人的身份坦言,選擇這些領域深造,應當將研究資料和實地考察階段視為考驗,以此判斷自己是否真正傾心于該學科?!斑@好比尋找伴侶,需要與專業持續相處,若彼此契合,便應堅持前行,若不相符,亦可考慮變換跑道,畢竟都曾為所愛付出過心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