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30 09:07:44作者:佚名
五月五? 過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端有著“開始”“初始”的意思,初五能夠稱作端五,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一同被叫做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確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源于紀念屈原
以下是改寫后的句子: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推舉賢能之人,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還極力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卻遭到貴族子蘭等強力反對,楚懷王聽了讒言,把屈原趕出都城,讓其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間,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具有獨特風貌且影響深遠的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眼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內心痛苦如刀割,五月五日,最終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后,抱著石頭投入汨羅江死去,以自己的生命殉國 。
屈原離世之后,楚國的百姓悲痛之情極為強烈,紛紛前往汨羅江邊去進行憑吊。漁夫們劃動起船只,在江上往來不斷地打撈他的遺體,拿出飯團、雞蛋等各類食物扔到江里,以使魚蝦吃飽從而不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看到之后紛紛進行效仿。因為擔心飯團會被蛟龍吃掉,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裹米飯,外面纏繞彩色絲線,后期發展成為粽子。
自那以后,于每一年當中,在五月初五這個特定日子,便應運而生了龍舟競渡的風俗,還有吃粽子的風俗,借由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那位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有第二個傳說,此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范圍極為廣泛,該傳說乃是要紀念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至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為員,他是楚國人,其父親與兄長都被楚王殺害,之后伍子胥舍棄黑暗投向光明,奔赴吳國,助力吳國討伐楚國,經過五次戰斗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然死去,伍子胥掘開墳墓鞭打尸體三百次,以此來報殺父兄的仇恨。吳王闔廬去世后,他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吳國軍隊士氣十分高昂,每次作戰都能取得勝利,越國被打得大敗,越王勾踐請求講和,夫差答應了他 。子胥提出建議稱應將越國徹底消滅,夫差并不聽從,吳國的大宰收受了越國的賄賂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憑借讒言去陷害子胥,夫差相信了這些讒言,賜給子胥寶劍,子胥因此死去。子胥本來是忠良之人,視死如歸,在離世之前對鄰舍人講道:“我死之后,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國京城的東門之上,用以目睹越國軍隊進城滅掉吳國”,說完便自刎而亡,夫差聽聞此言后大怒,下令把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所以相傳端午節也是為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有個傳說,是紀念東漢時期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東漢在公元220年至23年間,曹娥是上虞人,她父親溺亡江中,多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她晝夜都在沿江大聲哭泣,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那天她也投江了,五日后抱出了父尸,這就傳成了神話,后來相傳到縣府知事那里,知事讓度尚為其立碑,還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來頌揚 。
有孝女曹娥之墓,其位于現今浙江紹興之地,而后傳說曹娥碑來由晉王義所書寫。后來之人因要紀念曹娥的孝節之舉,于曹娥投江的那個地方興建設置了曹娥廟,她曾經居住過的村鎮被改稱為曹娥鎮,曹娥殉父的那個具體地點被定名為曹娥江 。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被發現,考古研究也得以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存在一種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經過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證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在水鄉,自認為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仍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溯至秦漢時期,彼時仍存在百越人,端午節乃是由他們所創設,用以進行祭祖的節日。歷經數千年的歷史進程,多數百越人已然融入漢族群體之中,另其余一部分則逐漸演變成南方眾多的少數民族,所以,端午節成為了全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節日。
端午節的別稱
端陽節
按照《荊楚歲時記》記載,因為仲夏時節去登高,順陽之氣處于上方,五月剛好就是仲夏,五月第一個午日是登高且順陽且天氣不錯的日子,所以把五月初五稱作“端陽節” 。
菖蒲節
古人覺得“重午”乃是犯禁忌的日子,這個時候五毒全部出現,所以端午風俗大多是驅邢避毒,像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因而端午節也被稱作“菖蒲節” 。
浴蘭節
端午的時候正值仲夏季節,此季節是皮膚病容易多發的時期,古代的人有著以蘭草煮湯來沐浴從而去除污垢的習俗。漢代的《大戴禮》當中記載有,“午日那天用蘭湯進行沐浴” 。
解棕節

古人在端午時節吃棕之際,存在一種游戲,那就是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以長者作為獲勝者,所以又有著“解粽節”這樣的稱呼 。
女兒節
沈榜著有《雜記》,其中記載,在燕京這個地方,從五月一日開始一直到五月五日,家家戶戶都會精心打扮家中的小閨女,使其姿態容貌達到極致的美麗,就連已經出嫁的女子,也會回到娘家,頭上插上榴花。這種情況被稱作女兒節 。
天中節
在古代人的認知當中,到了五月五日這個時候,太陽再次進入到中天的位置,所以就把這一天稱作是“天中節” 。
重午節
午,歸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稱作午月,五與午同音,五和五相互重疊,所以端午節又取名為“重午節”或者“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將其叫做“五月節”。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端午節的慶祝活動隆重又豐富,形式溫情又有意義:
1、祭祀
端午這天,對愛國先賢屈原進行祭祀,此乃示敬之舉,亦是感懷之情,更是追憶之行,祭祀之禮于華夏五禮里有著至高無上之地位,歷代禮典以及正史禮樂,無一不是依正朔周制把祭祀之吉禮列為首位,而禮有五經,卻沒有比祭祀更為重要的 。
2、賽龍舟

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而死,好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著向前唯恐落后,追到洞庭湖的時候卻不見蹤跡了,此后每年五月五日都要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借劃龍舟把江中的魚驅散,目的是避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競渡這種習俗,在吳、越、楚一帶十分流行。
3、舞龍
龍燈之舞又名“玩龍燈”,其源于民眾對龍的尊崇,于華夏人心里,龍是吉祥的神物,是催生風雨的掌控者。往昔,每遇吉祥佳節便會玩舞此龍,而后這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演變為中華民族傳統風俗文化的一類活動。直至當下,人們依舊慣于在端午之際借玩舞龍燈的方式去祈求生平安且具吉祥氣場。
4、端午食粽
出生于荊楚之地的人,會在每年五月五日,把糯米飯拿去煮,或者將粽糕進行蒸制起步網校,之后投入到江中,以此來祭祀屈原。有不少人喜歡在粽子里面包紅棗,因為紅棗的諧音是“早中”,其意思是那些正在讀書的孩子吃了這種包有紅棗的粽子后,能夠早中狀元。
鍋里煮粽子時,一定要煮雞蛋,若有條件,那還要煮些鴨蛋、鵝蛋,在吃過蘸糖的甜粽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來“壓頂”。
聽說呀,吃那五月端午粽在鍋里的煮雞蛋,夏天不長生瘡呢;將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刻陽光下曬一會兒之后再吃,整個夏天不會頭痛喲。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傳說有避邪驅瘟的意義,香囊里面有朱砂、雄黃、香藥,外面包著心絲布,發出清香,用五色絲線弦扣組成索,能做成不同形狀,香囊在古代還是一種保命吉祥的表征 。
因為香包全是手工進行縫制,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諸多的深情厚誼,將其當作禮物贈送給他人,這是一份極為真切的心意,現在香包已然成了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6、插艾葉菖蒲
民諺講,“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當時正值仲夏,南北氣候呈現出濕熱的狀態,蛇蝎頻繁出沒、疫病肆意流行,人們遭受著惡劣生存環境帶來的威脅,期望生活順遂與平安是每個人內心的愿望,這也是端午節被突顯出來的最開始的緣由 。在端午節的時候,把菖蒲、艾條插在門眉處 ;拿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作成人形或者虎形懸掛在堂屋中,還能夠制作成花環當作佩飾,用來僻邪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以來就流傳下來的 “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清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飲雄黃酒,點朱砂,以此殺菌防病 。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7、點朱砂
于端午節之際,往孩子的額頭上點上朱砂,這意味著孩子們能夠身體健康,且平平安安;在孩子的額頭畫“王”字,此寓意是為孩子驅除災害,以及瘟疫,還象征著喜慶,連同吉祥。
8、跳花柱舞

花柱舞源頭最早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是古老的東方,人們于山林找回一棵高大無花果樹,將其去皮,在樹的一頭系上七彩綢帶,為其裝飾花環,另一端使其矗立于地,所有人依據特定舞步和音律,用彩帶纏繞樹干,待音樂結束后樹干就變為一棵漂亮花柱,后來人們跳花柱舞用來祭祀樹神、谷物神,慶祝農業豐收以及春天來臨,豐富多彩色帶代表著七彩祝福。
9、拴五色絲線
應劭所著《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用五彩絲系于臂,此名為長命縷,又有一名叫續命縷,還叫辟兵繒,也叫五色縷,亦叫朱索,能辟兵及鬼,使人不患瘟病。據說,佩戴五色線的兒童可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借此可保安康。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后的首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人帶來一整年的好運。
"關 注 我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