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25 17:16:02作者:佚名
法定假日國慶節的由來30字,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被稱作國慶節,中國古代把皇帝誕辰、即位時間,稱之為“國慶”,而“國慶”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那時指國家喜慶之事,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寫道:“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到了近現代,才把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等日子叫做國慶節,眾所周知,中國的國慶節是每年的10月1日,那么是誰提出將10月1日定為國慶日?理由又是什么?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之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極為隆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此典禮標志著新中國正式予以成立情形;并且由此中國人得以站立起來,進而于全國掀起了慶祝之意;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隆重召開第一次會議;于此次會議之上,身為魯迅第二任妻子、同時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許廣平提出如下之內容:“馬敘倫委員因為生病故而無法出席會議;他委托我前來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故而應當擁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做出決定,把10月1日認定為國慶日。”
所以,提出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的第一個人,不是許廣平,是馬敘倫。沒錯,就是那個最初建議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人。

浙江杭州人馬敘倫,1885年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他當過《東方雜志》編輯,做過《新世界學報》主編,擔任過《政光通報》主筆,先后在廣州方言學堂、浙江第一師范、北京大學等學校任教,他是中國民主促進會主要締造人及第一位主席,還是一位書法家,身為政協常務委員的馬敘倫,本應出席這次會議,卻因病缺席,只能委托許廣平在會上說出自己的提議。

10月1日當天舉行了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于此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中國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屈辱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中國而言國慶節的由來30字,10月1日作為建國日意義重大,馬敘倫正是基于此提出把10月1日作為國慶日,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依據中國干支歷法,10月1日這天屬于甲子日范疇。其次,古人持有這樣的觀點,即甲子乃干支起始點,是首批組成干支的最早組合。然后,當甲子出現這個情況之后,其余的干支組合才會依次逐個現身。這也就好比事情的起始階段,事情確立的那個時刻。最后,但凡人做任何事情處于起始的時候,選用甲子日是最為吉利的。故而將這一天當作國慶日,不但有著頗為吉利的意味,而且還蘊含一種全新開始的寓意。

于會上留學之路,林伯渠委員發言附議,提出要求討論決定,當日,會議通過建議案,即《請政府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擇施行,在12月2日舉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委員會宣布,從1950年起,每年10月1日,此乃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這便是中國國慶日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