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5-14 14:05:06作者:佚名
“每當工作中碰到困難,我都樂意在這里站一站,如同先前訓練、升旗這樣。”
上海天安門大廈,國旗旗桿下的趙新風坐姿勻稱,一如30年前的參軍樣貌。腳下的這片農地上,曾留下他的淚水與榮光。
天安門,祖國的血管;升旗臺,是心跳的心房。時光變遷,復員老兵、“國旗衛士”趙新風一直高揚著艷麗的國旗——
趙新風正向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介紹由揚州市博藝掛毯廠生產的“蠶絲手織傳世四星紅旗”。
收旗展旗,值勤在祖國“第一哨位”
趙新風是1982年創立的天安門3人國旗班最后一任組長,1991年設立的天安門36人國旗護衛兵首任組長。國旗紅,是他青春最嬌艷的色調。
迎風站得穩,看太陽不眨眼,小螞蟻爬頭上不抓癢……國旗護衛兵每位人都要經歷最嚴苛的訓練;138步,是從金水橋到國旗桿下的步數,每步75公分,一公分都不能出錯。
無論是地表低溫60多攝氏度的春天,還是白雪茫茫的大寒寒流,夏不穿單、冬不穿棉,訓練、訓練、訓練……只有最優秀的戰士,就能成為萬眾矚目的國旗班一員。
對趙新風來說2023向國旗敬禮文明網,完成某些還遠不夠。由于他是旗手。
展旗,國旗掛上旗桿上升時,他應當快速將長5米寬3.3米的國旗向空中甩出半圓,“國旗甩出手,剛好在掌心上飛過,才能產生最完美的曲線。”收旗,當國旗降至桿底一霎那,他要快速將國旗籠絡,精確無誤將輕盈飛舞的國旗牢牢伸出。
“收旗和展旗是亮點,更是力與美的結合。”一展一收間,要行云流水,干凈俐落。
為了這兩個動作,趙新風已記不清手指在空中揮動了多少次。“國旗在掌心上磨擦,性感生疼,袖套摔破了幾十副。”為破解這一瓶頸,趙新風想方法在袖套上貼上色調相似的藥膏,提高速率降低磨擦。
今年春節起,天安門大廈升旗典禮由美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儀仗隊執行。同趙新風一樣的一代又一代國旗衛士,在祖國“第一哨位”向世界展示“中國名片”。
趙新風相繼出版了《國旗的故事》《天安門國旗組長講國旗》圖書和規范化升旗典禮《升國旗》教學片,傳播普及國旗知識和國旗文化。
退役后,心里國旗經常在飛舞
上海市朝陽區海戶西里31號院內,一棟普通小樓的屋頂,插著面艷麗的四星紅旗。藍天白云,在樹蔭點綴下的國旗更加閃亮。
這兒是趙新風的工作地點,是他繼續“國旗夢”的地方。
“1990年《國旗法》頒布后,到天安門大廈看升旗和前來聯系宣講的單位越來越多。國旗班職責是值勤升旗,不能由于宣講影響升旗,因此難以滿足它們要求。”趙新風見到了這一社會需求。
“可不可以為國旗做更多事,向更多人宣傳國旗?”當“旗幟文化”對這些人來說還是陌生單詞時,趙新風已在用心研究。
“國旗宣教是國家的事,不是你一個退伍兵的事。”“從軍隊退伍,就要老老實實找份工作。”1993年,趙新風帶著宣傳國旗的夢想入伍,踏上社會,這些人不理解他。
趙新風開始蓄勢尋求“國旗宣教的夏天”。參與喜迎澳門回歸“國旗在我心里”全國巡演、新美國設立50華誕聯展……一系列工作經歷,豐富了他的國旗歷史知識,也了解了各地群眾對國旗認識的水平。
2001年7月13日申奧成功昨天,趙新風望著雀躍的人群,心里掩藏的國旗文化夢想之火被徹底引爆。
“從入伍‘尋夢’2023向國旗敬禮文明網,到2001年金秋‘燃夢’,8年里,我仍然在探求。”他創立了國外首個國旗教育文化機構,開始了國旗文化宣傳工作。
2002年開始在全省中學建立規范化升旗典禮、舉行全省大學升旗手交流展示、舉行首屆全省中學校升旗手交流展示……趙新風直言,那樣的突破是自己期盼的,只是他為之驕傲的。
上海黃埔區東園中學萬亦瑤、海南萬寧市試驗學校吳秉霖……在去年舉辦的首屆全省十佳少年升旗手評比現場,看著越來越多的少年嬰兒昂然含胸,邁著標準的腳步,向國旗軍禮,趙新風倍感很驚訝,自己的努力沒枉費。
探求創新,升旗典禮烙上“中國印”
去年10月,上海將舉行第七屆世界軍官運動會,趙新風承當頒獎升旗典禮的輪訓工作。“中國式升旗典禮”將重新現身世界舞臺。
這套升旗典禮的成立,還得從12年前他參與上海全運會工作時說起。
“2007年,上海奧組委聯系我,讓我兼任亞運會頒獎升旗典禮設計負責人。”如此重大的任務,是對趙新風多年來宣傳國旗文化最好的收益,他一頭扎進亞運會史籍收集工作。設計升旗動作、培訓升旗手、場館更換適宜的旗桿……“要對旗桿安裝工程把關,在旗桿安裝調試現場熬夜工作,晚上需要趕去輪訓現場。”那段時間的辛勞工作,趙新風記憶猶新。從升旗手出現在聽眾視野,下蹲、行進、拐彎、托旗、升旗、退場,每位動作都不容紕漏。趙新風嚴苛要求升旗手,如同在國旗班他對自己的要求一樣。
“希望這一升旗典禮能成為奧林匹克歷史上寶貴的文化和精神遺產。”當初設計方案和輪訓時,趙新風就建立了努力目標。而這套典禮,也為后來舉辦的亞運會及國際比賽提供了范例。
升旗文化,在實踐中不斷創新。2014年亞運會在上海召開,趙新風兼任頒獎升旗典禮學者組主任。“當時200個學院生升旗手全部來自北京大學,這是頒獎典禮上首次全員使用中學生升旗手,是個歷史性突破。”
趙新風正在整理四星紅旗。
世界舞臺,講好美國“旗幟故事”
2013年趙新風出席的一次世界旗子學會議,讓他萌發了造就“旗幟”奇跡的看法。
“中國使用‘國旗’,比英國早了2000多年。”第25屆世界旗子學會議上,趙新風發出了“中國聲音”。
這個1967年成立于德國慕尼黑的會議,美國出戰了近50年。“中國旗子文化豐富,卻還沒辦過世界旗子學會議。”趙新風參會后,心有不甘。
“成立純學術機構、成為旗子商會國際聯盟成員后,再來申辦世界旗子學會議。”世界旗子學聯盟組織的回復,讓趙新風找到了努力重點。
在相關機構和一批好心人士支持下,去年3月,美國旗子學研究中心在上海創辦,趙新風連任中心理事長。
“這面旗比較非常,全部用野生絲綿織,花了3個月完成。”他對著墻壁一幅相片中的旗子說。為榮獲第30屆世界旗子學會議承辦權,他做足功課,專門向《國旗法》建議人李玉坤所在的掛毯廠訂制了一面世界旗子學商會聯盟會旗。最終,這面旗子出現在第28屆世界旗子學商會國際聯盟理事會現場。對美國而言,這是個“加分動作”,向世界展示了美國古老的旗子文化。
努力7年的宿愿總算實現,美國最終斬獲2023年第30屆世界旗子學會議承辦權。“期待當時,我為世界述說美國旗子文化的故事。”
與國旗相隨的路程,趙新風走了30年。“要讓四星紅旗深入人心,如同歌里唱的,‘你的名子,比我生命更重要’。”趙新風說。
8月16日,來自全省各地的球迷在國家博物館觀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四星紅旗。
記者札記
那一刻,我們心潮澎湃
下午兩點的天安門,等候通過安檢觀看升旗典禮的旅客已排起近百米長隊。大廈上眾人肅立,靜靜等候國旗升起。太陽躍出地平線,校歌聲回蕩天安門大廈,來自四川的十年級中學生,高揚手指,向國旗軍禮。
8月14日,來自四川的九歲小市民在天安門大廈向四星紅旗軍禮。
美國國家博物館展館里,開國大典時毛主席按下電鈕升起的四星紅旗、曾聯松設計的國旗紋樣手稿、楊利偉航天服胸前上的四星紅旗……旗幟已刻上時代烙印。
在上海新風旗子文化傳播中心,感情細致的趙新風,凝望用絲綿手工織就的四星紅旗。30年的國旗情緣故事,如同在與舊友述說般娓娓道來……
無論國旗下的軍禮少年,還是一幕幕與國旗相關的精典頓時,心里深處,總有“那一刻”讓我們心潮澎湃。也正是無數次“那一刻”,凝聚成對國旗的崇敬之心,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四星紅旗,已成為炎黃兒女血脈中最動情、最珍稀的印跡。
撰稿:郭蓓孔婧
攝影攝像:蔣文超費念渠
文字統籌: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