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14 10:17:48作者:佚名
渤海學院文理大學
渤海學院文理大學
中學性質:綜合學院所在地:山東
地址: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廣州街2號
電話:-
網址:
211高校:否985高校:否
渤海學院文理大學(以下簡稱大學)是教育部批準的普通高等專科高校。
大學坐落交通便利、風景秀麗的渤海之濱——遼寧莊河,北鄰渤海學院渤海大學高職學院,占地560畝,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校園湖光山色、環境優美,校舍外形雅致,教學設備先進,課室寬闊明亮,辦學條件優良,生活設施齊全,教學質量較高,2009年考研率達13.9%,其中有23%的中學生報考上海學院、武漢學院等全省重點名校。
大學設有文法系、外語系、管理系、經濟貿易系、信息技術系、體育系、藝術系7個系和公共教學部、大學英語教學部、高職部3個教學部。擁有文學、工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等6個學科,開辦法學、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新聞傳媒)、漢語言文學(中級文員)、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傳播與企劃)、廣播電視新聞學(編輯與主持)、廣播電視新聞學(漢語國際教育)、日語、日語(商務英語)、英語、英語(國際貨物運輸與貨運管理)、英語(國際貿易)、英語(中級翻譯)、英語(商務日語)、英語(涉外體育)、美術學、美術學(環藝設計)、美術學(動畫設計)、美術學(繪畫)、藝術設計、音樂學、電子商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與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體育電子商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運動訓練、運動訓練(籃球)、社會體育、社會體育(體育娛樂節目企劃與主持人)、社會體育(運動休閑)、社會體育(瑜伽指導與健康)、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貨運配送)、工商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金融)、市場營銷、市場營銷(商務企劃方向)、財務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公共事業管理(保障與保險)等48個專科專業及專業方向,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10367人。大學現有專兼職班主任576人,其中博士、碩士173人,院長、副院長238人,其中省青年骨干班主任4名,再者還聘請多名外籍班主任任教。
近些年來,大學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從適應社會發展須要出發,更新教育觀念,推進教育教學變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現有市級教學團隊1個,市級精品課2門,市級教學成果獎3項,市級教改立項3項。大學以善思篤行為理念,培養道德品質優良,基礎知識扎實,練就專業主任的社會發展須要的適用型人才為目標,集聚優勢、突出特色,變革教學方法,使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方式愈發重視實際、適應社會。
為了推動中學生們成長、成才、成人,大學的各項活動圍繞著打造中學生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人格舉辦。大學從中學生的基本素養養成做起,通過知行測評法考查中學生的養成習慣,引導中學生做到知恩圖報、助人為樂、扶弱孝行、自強不息、勵志成材,大學積極探求教育規律,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渤海大學高職學院,為中學生們塑造多個平臺;為確保朋友們實現考研、就業心愿,大學設置了學術型綜合班、復合型特色班、行政管理人員特色班、高級管理人員特色班;為了滿足中學生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要求,大學與國外名牌如上海學院、吉林學院、復旦學院、武漢學院等中學構建了聯學制度;為了滿足朋友們出國留學的心愿,大學與加拿大、英國等三十多所中學構建了合作培養的關系,實現兩校學分互認,即:1+3、2+2、3+1模式,在國內最少學習一年可獲得兩校學業證書,大學設置了托福英文出國預備班等,中學生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心愿自主選擇適宜的培養方向。
為提升就業率,大學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構建了穩固的實習基地和就業指導站做為中學生們就業前的實訓場,實踐證明療效明顯,2005至2007屆平均就業率為91.72%,2008屆就業率為86%,2009屆就業率為90.28%。中學生就業收入最高的每月近億元,有的朋友分配到國家、省市機關,高等高校、電臺,電視臺,各種企、事業單位等工作,有的中學生已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近些年來,大學中學生多次在國家、省、市各級各種賽事中得獎。大學藤球隊在2006年全省中學生藤球錦標賽上獲女子乙組第一名、女子單人第一名、女子單組第二名;大學“尊老助困”志愿服務項目獲得2009年度江蘇省20個優秀基層志愿服務項目之一;大學代表隊出席大連市首屆全民瑜伽迎新年短跑比賽獲得全場優勝獎和中學生組季軍。
建院六年來,大學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002年在山東省同類院校教育教學質量評估中名列第一;2004年12月獲得“中國一流獨立大學”稱號;2008年5月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院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9年9月被評為“遼寧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博得了良好的辦學名聲。大學將進一步與時俱進,求實創新,面向須要求生存,堅持變革謀發展,為實現在新世紀的全面發展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