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0-25 08:12:00作者:佚名
咱們開門見山先告訴大家答案。
鄭州市惠濟區。
我這么說是有原因的,因為現階段的基礎教育太差了。
2020年12月24日,惠濟區最好的公立中學惠濟一中的公眾號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提到了很多東西,但它們對本文來說并不重要。
我們只討論與教學表現最相關的內容。
畫出關鍵點。
奚某某(來自惠濟一中)以556分的成績榮獲2020年度惠濟區最佳得分手。同時,我校有8所學校躋身惠濟區前十名,全區500分以上的學生比例達到60%,比去年增長140%。
一所初中不僅穩居全區榜首,而且在全區前十名中占據了八所。似乎有著無限的榮耀。
那么問題來了,鄭州2020年中考556分的成績與全市相比處于什么水平?
這個很容易判斷。我們來看看當年鄭州高中第一批的錄取分數線。
鄭州最好的高中鄭州外國語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是561分。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惠濟區的尖子生申請了鄭州外國語學校,她也不會被錄取按照正常錄取分數線(最終結果不會太清楚,應該是按照生源分配政策錄取的)。
也就是說,整個惠濟區,按照正常的分數線(不依靠生源分配政策),沒有人能夠考上鄭州外語。
這個556的成績與鄭州市其他區的其他學校相比如何?
我們隨機找幾個。
鄭州中原一中(桐柏一中),120人達到550分。
中原飛行員學校成績550分以上的學生有38人。
金水區新七中學20人得分550分以上。
也就是說,席綰綰556分的成績如果放在其他區的學校里,這個成績也只能算是中上等,而不是上等。
當然,在惠濟一中自己的宣傳中,這句話恐怕是有點淡化了。
這還不能與當時惠濟區英才中學、興源學校等較好的民辦中學相比。
2020年,我沒有找到英才中學的招生結果,但是找到了興源中學的招生結果。
所以,至少從星源外語成績單來看,惠濟一中并沒有被確立為第一名學生。
因此,這個問題應該表述如下
——惠濟一中在惠濟區公辦中學招生考試中獲得第一名,十強公辦中學中的八所。
郭德綱曾說過一句話得罪了所有同事
——重要的不是我有多優秀,而是我的同齡人。
這句話是為會集區公立初中量身定做的。
惠濟區的公立初中,仔細一看,幾乎沒有一所能打敗他們的。
幾年前,當你查看鄭州市教育局的官方網站時,你會發現惠濟區公辦初中的格局極其清晰。
共有5所學校。
惠濟區第一初級中學——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惠濟一中。全區公立學生成績前10名中,這所中學占了8個。不過你能不能打,我剛才已經給你分析過了。
惠濟區第六中學——基本上應該是花園口鎮的鎮中心了。
惠濟區第五中學——基本為古營鎮中學
鄭州第六十中學——原名鄭州南陽路工人子弟聯合學校,也是鄭州拖拉機廠、酒廠等幾家小工廠子弟學校。
鄭州第七十九中學——前身為鄭州師范學院附屬實驗中學,成立于2004年。班數較多,一年級多達22個班。該學校招收來自惠濟區毛莊、木馬村、蘇屯、古城等多個社區(村)的孩子。
不過,這所中學似乎質量一般,因為2020年鄭州市教育局評選的“第一批示范初中”并不包括這所學校。僅包括惠濟一中和鄭州六十中,可見這所學校屬于“大而不強”。
說完了初中,我們再來說說公立小學的情況:
在與惠濟區教文體衛辦老師的交流中,他用一個非常形象的詞來概括惠濟區小學的現狀——鄉村小學化妝時代。
也就是說,惠濟區的基礎教育還處于原來以農村小學為主,逐步向城市小學過渡的階段。如果查一下XX路小學的名字,就會發現,在惠濟區,除了老南陽路地區的東風路小學,還有南陽小學和惠濟區藝術小學。
其他學校或多或少仍然以鄉村學校為基礎。
江山路小學原為王寨小學的基礎。
開元路小學原為木馬小學的基礎。
銀山路小學原為東照小學的基礎。
新源路小學原為蘇屯小學的基礎。
國家開發商力推的天河路小學,其實就是原來的龐莊小學。
就連現在在惠濟區很受歡迎的惠濟實驗小學鄭州四中高中部,其實也是原來老毛莊小學的基礎。截至目前,該小學的主校原則上只招收毛莊社區和民安北縣的孩子。
在市場調查的過程中,我拍了一張有趣的照片,非常有代表性地說明了這種關系。
學校門口掛著兩個牌子。
左邊的牌子寫著——鄭州市惠濟區金一實驗小學
右邊的牌子寫著——鄭州市惠濟區古城小學
顯然,這兩所同一校區的學校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未來是否會繼續這樣并列,還是一一融合,尚不得而知。
近年來,惠濟區小學硬件設施改善很快。這得益于區政府的努力。還要感謝各個開發商對小學的投資(畢竟做村小學對買房是極其不利的)。
然而,教育是一個注重傳承和積累的行業。光靠砸錢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成一所名校的。因此,惠濟區基礎教育的尷尬在于,小學的硬件設施可能已經與三環以內的主要城市沒有任何區別。但教師和學生的素質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
以惠濟區為例。目前惠濟區排名前三的小學分別是東風路小學、惠濟藝術小學、惠濟實驗小學,這三所小學均位于主城三環以內。
我曾經在東風路和一位老師交流過。他說留學之路,他的學校成為惠濟區前三的核心條件之一是地處主城區(區教委家屬區東校區在分區范圍內),這保證了其學校的辦學水平。學生和老師的素質都比較高。
在與另一位鄉村小學老師的交流中,該老師曾坦言,農村小學與城市小學的差距也很明顯。
一、師資差距
向前推進十年,鄭州主城區小學已基本普及本科學歷新教師。
當時,鄉村小學很難招收本科畢業生。
不過,近兩年情況有所好轉。教師學歷提高,近一半至三分之一的教師具有本科學歷。
但與城市小學相比,仍有差距。
這種化妝村規模小,老教師經驗豐富但學歷低,新教師學歷好但經驗低,不能形成有效的平衡。
二、學生之間的差距
不可否認,與城里的普通市民相比,郊區的老農民雖然已經成為市民,但往往對學生的學習不夠重視。
拆遷前,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專心讀書。拆遷后,我總覺得家里有房子了,有資源了,不需要太專心學習。
三、政府投資不平衡
政府有錢的時候,一般都會先照顧大城市的學校,畢竟那里的學校往往成績都不錯。一次又一次,他成為村鎮里一個奶奶不關心、叔叔不愛的苦孩子。
還有一點,總的趨勢是現在人口正在從農村流向城市。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多村莊甚至連小學開學兩個班的班級都不夠。這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惠濟區近年來也意識到了這一方面,并??正在努力改進。
一方面,建業集團新建的英才中學、英才小學等一批優質民辦學校落戶會稽。他們依托省實驗的教育資源,擁有良好的聲譽。
例如,碧源公司在鄭北一中新建的中小學,專門聘請了鄭州一中的老校長擔任管理人員。這些學校有效補充了惠濟區教育資源的不足。
另一方面,惠濟區政府也在積極引進其他區的公立名校。
例如,三小之一的鄭州四中在惠濟區天河路附近新建了一所高中,在迎賓路附近的實驗四中建了一所初中。不過鄭州四中高中部,學校去年才開始招生。其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即將開學的惠濟區外國語學校未來很可能成為惠濟區中學的標桿。
圖:遠處是惠濟外國語學校的大門
匯濟外語設計有48個教學班,可容納2400名學生。其實去年就已經開業了,但是校園還沒有建成。目前位于四中校區。將于今年9月正式開業。從宣傳上來看,這所學校應該是鄭州外國語學校的嫡系。首任校長是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級干部、登封校區原校長。
總之,希望惠濟區的教育事業能夠快速發展,盡快克服小學校遍地開花、區尖子生還進不了鄭州頂尖學校的尷尬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