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05 17:11:31作者:佚名
中國經濟網上海5月11日訊(記者沈則瑾)第二屆亞太非織造布產業峰會昨晚在北京舉行,記者從峰會上據悉,我國已具備完整的非織造布產業鏈,成為全球最大的非織造布生產國,未來六年,還將保持高速下降。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商會的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紡織工業的經濟降低值增長僅為7%,高于全省GDP增長,但包括非織造布在內的產業用紡織品卻以11.7%的增長推動紡織工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速極。
該商會會長李陵申說,非織造布產業的快速成長獲益于龐大的國外市場需求和行業的科技進步。2014年我國非織造布的產值達到436萬噸,環比下降12.2%現代非織造技術,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值分別下降13.73%和6.28%,行業收益率6.06%,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4.2%,對外出口額下降17.2%,這種指標彰顯了行業良好的發展勢頭。
醫療衛生是非紡紗布的重要應用領域。我國是一次性衛生用具的生產大國,產品覆蓋婦女衛生用具、嬰兒尿褲、成人失禁用具和紙巾等,其中婦女衛生用具的市場滲透率超過90%,已是十分成熟的應用;小孩尿褲的市場滲透率在50%左右,今后還將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成人失禁用具則處于市場啟動階段,規模較小,增幅可觀現代非織造技術,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減緩和消費觀念的改變,未來會持續保持高速下降。我國上述三類產品2014年的出口額已超過15億港元,僅次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醫用紡織品我國現階段產品主要集中在技術濃度相對較低的醫用防護和衛生保健用具方面,而放療縫線線、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導管、人造皮膚等植入性和人工器官產品則因為技術落后和行業壁壘等誘因,仍然處于基礎研究階段;在高附加值的生物醫用紡織材料上與發達國家差別顯著。國內一次性防護用紡織品比列還不足5%,除了遠高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與美國相比也處于較低水平。我國已成為世界醫用非織造布產品的生產大國,一次性防護用紡織品主要以為美國品牌商代工加工為主,在國際價值鏈體系中處于比較高端的位置。2014年我國這部份產品的出口達10.5億歐元,下降8.53%,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
我國在醫療衛生用非織造布的技術創新方面近些年來實現了較大突破。高吸液型共聚物纖維、蛋白質復合纖維的產業化應用取得了突破;在生產工藝上突破了多頭、多組份紡熔復合非織造布設備及工藝技術困局,配合后整理技術,產品廣泛應用于滿足“三抗”性能的放療服、隔離服等高檔醫用領域;以共聚物、蠶絲纖維制成的皮膚外傷修補材料及高端男性衛生用紡織品,具有推動創口結疤,止血性能良好和舒適、高抑菌的性能。新開發的導流層、面層材料、閉合系統、彈性系統和薄膜等材料,產品更舒適、新穎,使用效率更高;在環境友好方面,可降解、可驅走、可廚余全產業鏈創新與應用已成為行業關注和投資的熱點。
未來我國醫療衛生用紡織品的發展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防病毒、防滲透、高阻隔、抗靜電、輕量化、超薄舒適、透氣性好、無剌激、可降解等成為產品特質;產品由簡單的個體衛生用具材料,逐步發展醫療用敷料、手術洞單、手術服、手術包、手術縫針線等高技術濃度制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在專訪中了解到,我國非織造布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優勢主要集中在生產和制造環節,差別主要在產品研制、市場營銷、應用推廣等方面。專家建議,要解決這種問題,縮小與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的差別,須要政府、行業組織、科研結構和企業共同努力,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協作、產業融合與市場推進等方面進行開創性的工作,共同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