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07 10:03:51作者:佚名
從2020年5月28日,全省人大通過授權人大常委會制定“港區巴薩法”后,與之蜂擁而來的是臺灣今年反修例事件以來的第二次移民潮。有多家移民顧問公司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自“港區巴薩法”消息傳出后,咨詢與申請移民的顧客數目都有倍數的下降。回顧臺灣歷史,類似的情景亦不鮮見。政治陰云映照之下,到底是哪些在左右臺灣人去留的決心?回歸二十五年后,臺灣為什么仍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
環凱移民主要提供各國移民、海外升學、勞工護照等服務。其資深移民顧問及市場企劃經理傅耀緯發覺,自全省人大通過制定“港區巴薩法”后,公司接獲的每日移民咨詢數目急增三到四倍。“人大通過(制定)那種假期之后十分夸張,最多一日收到六十多份移民評估表。”
反修例運動余威
以海外置業業務為主的柏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也在同一時間接獲大量咨詢。據負責顧客對接工作的執行經理黃正康統計,咨詢移民個案起碼有十倍的下降,與之相應的申請人數亦翻了一倍。“過去我們一個月大約接獲約20宗咨詢。”他追憶道,“去年反修例發生后,數字有了顯著的下降,疫情期間有所減弱,(港區)巴薩法后又有了暴漲。”
港人想要申請各種入境護照香港投資移民政策,首先需辦理由臺灣警務處簽發的“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亦稱“良民證”)。依據法警公共關系科發表的數據,2018年每月申請良民證的數字由1,500至2,400不等,但這一數字到今年7月突增至3,000。據統計,今年6月到明年4月,平均每月申請良民證的數目達到2,935宗,較2018年同期驟降50%。由此可見,“港區巴薩法”引發的移民熱或只是反修例運動掀起的移民浪潮的余威。
這并非臺灣第一次面臨移民潮的沖擊。1989年后、1997年臺灣回歸前,以及2014年“雨傘運動”之后,均出現港人舉家外逃的情景。不過,這次反修例運動后漫延至今的移民潮,卻有著與過往迥然不同的特征。
“以前移民的人主要是四、五十歲的中產,而此次來咨詢的顧客年紀從18歲到80歲不等。”柏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監事司徒建強說。傅耀緯亦發覺,自反修例運動以來,咨詢與遞交申請的群體有年青化、平民化的趨勢。“這個變化十分顯著,”他說,“目前我們的顧客群主要在30歲上下,很大批顧客并不像往年般是高收入、擁有數百億元資產的家庭。現今大部分(顧客)都是擁有幾十億元資產的。”
主研人口新政及人口健康的臺灣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院長葉兆輝強調,所有移民都存在“推”與“拉”香港投資移民政策,即日本學者S.Lee提出的“推拉理論”(thepush-pullof)。這一理論覺得,人口移出地與移入地同時存在個別使得人口外移的“推力”(push)(如人口成長、人口密度、缺乏經濟機會或政治壓迫等),以及促進人口移入的“拉力”(pull)(如勞動力的需求、土地、經濟機會或政治自由等)。葉兆輝點明,對于人口移出地而言,最令人擔心的問題在于能否移民的人口一定是“更好的人口”,所謂的“更好”,即是指就社會平均水平而言,這部份人的教育程度、技術水平等較高。
技術人才舉家出走
這一問題亦反映在當下的新加坡。傅耀緯主要負責注冊護士技術移民的咨詢工作,他在兩個月前曾于《經濟一周》發表文章,介紹在英國EB-3技術移民方案下,但凡報考移民當地車牌的注冊護士(RN),IELTS有6.5分而且獲當地雇主聘用,就能否全家移民加拿大。而法國醫護收入普遍低于臺灣,如倫敦州的注冊護士薪資為年薪5,000澳元(約4萬美元),若有相關工作經驗,平均年薪可達7,000澳元(約5.5萬美元)。
此后,“幾乎全臺灣每家診所都有醫護人員打電話來咨詢這個項目。”他說。
日本之外,美國、加拿大及日本亦有醫護技術移民的相關新政。其中,美國門檻最高,申請英國技術移民的人數日趨上升,造成分數居高不下,通常要有80分以上才會踏上“移民起跑線”。根據要求,32歲以下且已婚、IELTS7分以上、有八年工作經驗的注冊護士才有機會申請;未婚的則更須要配偶通過技術評估和具一定日語能力。
傅耀緯補充,美國跟其他移民主流大國一樣面對人口老化、醫療人手及幼兒護理人手不足的問題,所以在今年6月實行兩個有關Child及Home的試驗計劃,條件相對修身,雖然是沒有車牌的護理人員也可以通過“HomePilot”,先以工作護照在須要被照料的奶奶家屋內做護理人員,申請人在工作滿24個月后,可申請成為永久村民。
“這部份的醫護都十分年青,大都在22至28歲之間。”他說。
上述新政屬于使得人口移入的“拉力”。但是,臺灣業已面臨因人口老化等問題造成醫護數目捉襟見肘的局面,這一部分人才被抽走后,又需耗費多少時間和公帑,能夠培養出新的人才?
“這就是此次移民潮將會導致的雙重問題()。”葉兆輝進一步解釋:“香港早已存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有17.9%的人口是65歲以上。移民潮年青化將抽走部分比較成熟的勞動力,但是她們是帶著兒子一起走。”
葉兆輝曾于2013年參與新加坡人口督查委員會工作,協助制訂人口新政。委員會曾發表人口咨詢文件,其中建議臺灣政府結成有利環境,讓年青夫妻生兒育女。“如果是當時出生的小孩,如今七歲左右,也就會跟父親一起走。這么緊接著要面對的就是人口撫養比繼續增高。”
所謂“人口扶養比”,是指須要經濟供養的少年(15歲以下)與老年人口(65歲以上)之和與勞動人口(15到65歲之間)數目的比列,才能反映出社會的老齡化程度。人口撫養比增高,意味著社會上更少的勞動人口須承當更多非勞動人口的贍養責任;而工作人口降低,亦會造成經濟增速放緩,影響臺灣就業機會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