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03 10:12:01作者:佚名
進入三月,也是西湖白堤的高光時刻。 紅桃如霧,綠柳如煙。 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春天西湖最經典的樣子。
你可能無數次走過白地,但你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它。
今年年初,《藝文啟字》編輯部發布了2023年十大語言錯誤,其中排名第七的是白居易打造“百度”的誤述。
西湖最著名的三堤是白堤、蘇堤和楊公堤。 蘇堤是蘇東坡修建的,楊公堤是楊夢瑛修建的。 唯獨白堤的建造者,一直是個謎。 但可以肯定的是,白帝的修建與白居易無關。
“綠楊樹蔭下的白沙堤”,白居易就是白居易詩中的“白沙堤”,白居易也很好奇這條堤是誰建的。
白堤上的“柳間桃樹”
連種草都精致
白堤就像西湖里的一條絲帶。 這個季節,柳絲翠綠,笑臉盈盈。 這是一年中最值得的時刻。
步行是游覽白地的最佳方式。 整個堤長987米,寬33米,橫跨湖面,將西湖自然分為內湖和外湖。 堤岸兩旁,柳樹成蔭,桃色翠綠。 柳樹139棵,為垂柳; 還有134棵桃樹,基本上都是桃樹。
為什么是這兩個數字? 月廟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樹木是按照一定的適當距離種植的。
工作人員表示,在近1公里長的白堤上,大約每隔10米就會種植一棵柳樹,這個數量是沿途種植的。 當然,這個10米左右的距離也已經考慮在內了。 柳樹需要空間來生長。 如果太近,就會影響彼此的成長,堵塞西湖。 從人的角度來看,10米左右的距離一看就不會感到壓抑。 桃樹也是如此。 樹與樹之間的距離約為10米。 “柳間桃樹”已成為白地最著名的春天景觀。
白地的每一棵柳樹都有一個編號
春天,白堤桃樹紅,柳綠; 夏天,里湖的荷花開得恰到好處,“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天,北山街兩旁的梧桐樹綠油油的,黃黃的,白地是觀賞它們的最佳地點。 冬天西湖白堤的得名與哪位詩人有關,下雪的時候,斷橋上的殘雪給西湖增添了不少詩意。
春天白地白桃綠柳
霧中的白地
臺風季節的白地
寶石峰俯瞰西湖和白地雪景
除了桃柳,就連白堤上的長青草也因其美麗而經常出現在新聞中。
為了保留綠意,每年秋冬季節,白地綠化帶內的草都會重新播種。 專業上稱為草坪重新綠化,或重新播種。 春夏季節,白帝草坪上的草種是結縷草,耐熱但不耐寒。 它是一種暖季型草。 深秋時節,天氣變冷,它開始枯萎變黃,影響白地的美觀。 這時候又到了播種的時候了,后繼者就是一種不怕寒冷的冷季草,叫黑麥草。
每年秋冬季節,西湖白堤的草坪都會重新播種,換上青草。
黑麥草在冬季可以正常生長。 來年春天,地下結縷草的種子又開始發芽西湖白堤的得名與哪位詩人有關,黑麥草就會“接班”。 結縷草和黑麥草輪番輪流,讓我們看到的白地草坪常年碧綠。 這不是種草,但種的分明是西湖的浪漫和溫馨。
白帝不是白居易所建
千年前的“白公堤”已無蹤跡。
很多人認為是白居易成就了白居易。 其實,在西湖歷史上,確實有一條“白公堤”,但這條堤并不是現在的白堤。
公元82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此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白居易對杭州這座城市一直有一種情結。 年輕時,他隨父親在杭州生活過一段時間,對這座江南名城的山水詩詞始終念念不忘。
事實上,白居易此次到杭州當家長官還不到兩年,但他卻是西湖和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關鍵的人物。 除了為杭州寫下《春游錢塘》、《春觀杭州》等名篇詩篇外,他還是一位為人民辦實事的“優秀干部”。 他修筑了西湖堤壩,疏浚了六口水井。
對于西湖,白居易在任期間曾啟動過一項重大工程——在上湖(今西湖)和下湖之間筑壩。
大壩建成后,湖水將盡可能地儲存在上湖中,使杭州數千公頃的農田有足夠的水灌溉,城里的人們有水喝。
白居易并不想增加稅收來資助修筑堤壩。 筑堤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所以他一方面發動老百姓的力量,以糧管的形式招收工人; 另一方面,他捐出一部分工資,到杭州各寺廟化緣。
公元823年,筑堤工程終于動工。 在他離任前兩個月,即唐長慶四年(824年)三月,湖堤終于建成。 為此,他寫下了《錢塘湖石錄》,并在湖邊刻石,為后人留下了他治西湖治水的經驗和故事。
這條白居易修建的堤壩蜿蜒在西湖的東北部。 位于舊錢塘門外石函橋至武林門之間。 稱為“白宮帝”,與白帝僅一字之差。 《新唐書·白居易傳》和《西湖游記》都有關于此堤的記載。
“如果你不能離開杭州,一半就是這個湖。” 與另一位老市長蘇東坡相比,白居易在杭州停留的時間并不長,但也留下了不朽的功績。 白居易在詩中寫下了他對杭州的深厚感情。 多年后,他的詩句《憶江南》讓無數人為杭州著迷:“江南好,風景似曾相識。日出時,江上花比火還紅,春暖花開時,來了,江水綠如藍,你能不記得江南嗎?”
在歷史的變遷中,杭州的地理環境早已發生了變化,這條“百公堤”已無跡可尋。
“誰打開白帝”之謎
很多人都測試過
那么今天的白帝城又是誰建造的呢? 白居易也問過這個問題。
白居易在日常工作之余,最喜歡游覽“青陽白沙堤”。 這條白沙堤就是現在的白堤。 見多識廣的詩人在沉醉于白帝美景的同時,也在追問“誰開辟了湖西西南路”。 也就是說,早在白居易來到杭州之前,白帝就已經存在了。
寶石山山頂俯瞰西湖白堤、斷橋、金臺橋。
歷史上,很多人都考察過“誰開白帝”之謎,但一直無法解釋。 據古書記載,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杭州刺史崔琰在筑沙堤時,為了阻止錢江潮水流入杭州,開辟了一道白堤。 但事實上,他比白居易晚了三十多年來到杭州,所以不可能是他建造了白帝。
杭州水利史專家闕為民通過文獻研究和科學考察,揭示了《錢塘湖白堤、西湖白堤》中白堤形成的真正原因。
西湖形成之前,水繞孤山南北兩側流動時,由于摩擦等原因,流速逐漸減慢。 當水流在孤山東端匯合時,沉積物沉積下來。 這種沉淀不斷地推動著匯聚點向前推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沿著水流匯聚的方向堆積了沙丘。
據浙江省交通設計院1983年4月至5月在白地鉆探的4個地質孔的鉆探資料顯示,孔深4米以上的表層全部填滿了人工土。 白堤海拔近8米,西湖正常水位7.5米左右。 白堤的人工填土始于西湖脫離錢塘江成為淡水湖后,大致在唐代大理年間(766-779年)。
可見,當今白地的形成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 錢塘湖白堤早期是天然堤,形成于2500年前至唐初。 后期,西湖白堤是由疏浚湖泥堆積而成。 人工堤是中唐以后形成的。 兩者在時間上相互跟隨,并在積累層中上下相連。
早春的白地
冬夜的白地
歷史上,白帝滅亡于元朝。 直到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才重修,并建有金帶橋、垂麓亭。 清雍正二年(1724年),為了疏浚西湖,開始加高、拓寬白堤,并重新種植花木、桃柳。
大概從清代開始,為了紀念白居易對杭州和西湖的貢獻,人們逐漸將“白沙堤”稱為“白堤”。 白地留學之路,以其獨特的美麗,從此獲得了另一種意義。 雖然白居易所說的自己建立白帝是一個錯誤,但幾千年過去了,唯有人心不易。 柳樹殘影,山色空曠。 路過白帝的人怎么會忘記他呢。
斷橋姓段
自唐代起稱為“段家橋”。
除了自然風光外,白帝島上還有不少人文景觀。 “野花漸迷眼,唯淺草無馬蹄”。 白帝繼白居易之后,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 蘇東坡觀雨的望湖樓就在白堤旁邊。 明代張岱所著的《湖心亭看雪》中,看到的“長堤之痕”就是白堤。
說到白堤,就不得不提斷橋。 白堤一端的斷橋似乎是通往西湖的門戶。 當你踏上斷橋,你就步入了西湖的大門。 因此,斷橋常被視為西湖的象征。 西湖十景中的“斷橋殘雪”是十景中最難看的之一,因為杭州的冬天雖然寒冷,但卻很少下雪。
夏天的西湖,夕陽很美,斷橋被夕陽的余輝照亮
寶石山頂俯瞰“斷橋殘雪”
還有一個趣聞:斷橋很久以前就有“段”姓。 至今,斷橋拱心石上方的欄桿外側仍刻著“段家橋”三個字。 據《西湖游記》卷二記載:西湖斷橋自唐代起稱為“段家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御筆親筆將“斷橋殘雪”列為西湖十景之一。 “段家橋”更名為“段家橋”,后稱段家橋。
斷橋中段欄桿外側刻有“段家橋”四個字。
對于段家橋的由來,杭州市歷史學會副會長鐘祥平曾解釋說:“早期,交通不夠便利,一座山、一條河、一座橋都有自己的名字,也許是他們修建的。”當時段姓人主要居住在西湖附近,這座橋很可能是段姓人捐建的。
1915年,民國時期著名報人曹聚仁來到杭州,時年15歲。 五十年后,他回憶起當時參觀的斷橋:“當時的斷橋還像農村常見的石橋一樣,一層一層地疊起來。后來修了公路,石橋也修好了。”現存斷橋于1921年重建,石階改為平坡,并增設6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拱門。
斷橋除了“段家橋”一詞外,還有“短橋”之稱。 有詩曰:“香魂何在?長橋月,短橋月。” 短橋與長橋相呼應。
許仙與白娘子的愛情傳說是斷橋上著名的浪漫愛情故事。 隨著《美麗西湖三月》的歌聲,斷橋也成為情侶熱門打卡地。
《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的少女行走在西湖白堤上
過了斷橋,從白地向西,就有金臺橋。 金臺橋雖然不如斷橋出名,但也是白堤上絕佳的觀賞點。 橋上視野開闊,近處平湖秋月,遠處孤山。 清代徐成祖有一首題獻金臺橋的詩:“山波漸隱,金臺橋平入畫中。我猜我的前輩是個漁夫,一手占領了西湖。”槳。”
風景滋養文化,文化成為風景。 這個春天,你會認真地去白地走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