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30 14:05:53作者:佚名
意思是: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沒有身心的安寧,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理想。
出自:諸葛亮《戒律》。
原文:君子之行,以靜養德,以儉養德。 沒有淡泊,就沒有明確的志向; 沒有寧靜,就沒有遠大的目標。
學習需要寧靜,成才需要學習。 沒有學習,就無法拓展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成就學習。 如果你靦腆、遲鈍,你就無法激發你的能量;如果你靦腆、遲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就無法激發你的能量; 如果浮躁,就無法修性。
歲月隨時代而逝,思念隨陽光而去,變得枯萎、枯萎。 很多人不負世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憂傷地待在破房子里。 他們怎樣才能回復你!
釋義: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是這樣進行自我修養和鍛煉的。 他們用內心的平靜來完善自己,用節儉省錢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格。 沒有清醒的頭腦,少有的欲望,就無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確而堅定;沒有安定與寧靜,就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想要學習真知,就必須身心安寧地學習、探索。 人的才能是在不斷學習中積累起來的。 如果你不努力學習,你就無法成長和發展你的才能。 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學習就不可能取得進步。 成功。 放縱和放蕩、消極和忽視不能鼓舞心智和精神; 粗心大意的冒險,急躁不安留學之路,不能培養氣質和高尚的節操。
如果歲月蹉跎,光陰蹉跎,最終會像落葉一樣一天天衰老。 這樣的人不會被社會所利用,不會造福社會。 他們只會悲傷地被困在自己可憐的家庭和廢墟中。 到時候后悔就晚了。
擴展信息:
“沒有淡泊,就沒有明確的志向;沒有寧靜,就沒有進步。” 這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戒律》。 這既是對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兒子的要求。 這里諸葛亮采用了“雙否定”句式,用強烈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教誨和無限期望。
戰國時期的道家著作《文子》中也有一句話:“無淡泊,無清德;無寧靜,無遠大;無寬厚,無勝;無仁義,無仁義”。是沒有克制的。” “靜”是古老的道家思想。 老子曾說過:“寧靜為上,勝而不美”。 后人繼續欣賞這種“心曠神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