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7 09:16:05作者:佚名
文:馬文
繼《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舉措后,新加坡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亦提出,將重新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也就是俗名的“投資移民”。
2月22日,臺灣財政司局長陳茂波在立法會發表《財政預算案》時表示,今年內外環境嚴峻,臺灣整體經濟增速收縮3.5%,房地產市場交投量暴跌40%,價錢上調15.6%,使港府今年財政順差達1400億美元,低于預期,財政儲備也增長至約8200億美元,預期下年度將進一步降至7600多億美元,相當于12個月政府支出。
不過,陳茂波指出,“香港經歷過去幾年的壓力測試,政府的財政狀況和金融體系仍然穩健,現時澳門經濟正值復蘇初段,面對激烈競爭,臺灣須要竭力全速推進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竭力拼經濟,加固復蘇動力。”他預期,鑒于大陸經濟下降推進等誘因,臺灣經濟將“強勁回調”,2023年全年經濟實質下降將有3.5%至5.5%。
“搶企業”和“搶人才”是臺灣拼經濟的重點。企業方面,陳茂波指,已組建“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重點企業咨詢委員會”和“招商引智專組”,以引進世界各地具代表性、高潛力的重點企業。陳茂波還宣布,為進一步豐富人才庫及吸引更多新資金落戶臺灣,會重啟在2015年暫停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人須將一定金額的資產,投放在本地市場,在通過審批后可來港居住及發展。
早在2003年臺灣經濟疲軟時,就曾首次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那些類似“投資移民”性質的吸引人才和資本的計劃,雖然在好多國家(地區)都存在。港府亦早在2003年臺灣經濟疲軟時,就曾首次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當時的目的是讓這些能將不多于650萬港元資金(可投資于房地產、股票、債券、存款證等)帶來臺灣、但不會在新加坡參與經營任何業務的人士到澳門移居,連續在澳門居住7年以上,便可申請澳門永久永居權。7年內,申請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將投資抵押給建行或其它機構,抽取資金離開臺灣,否則很可能被中止移民資格。
不過,該計劃只適用于外國籍人士、澳門特區市民、臺灣地區市民、中國籍并已取得外國永久市民身分的人士等,也就是說,大陸人士不能直接“投資移民新加坡”。但因為計劃內含“中國籍并已取得外國永久市民身分的人士”投資移民服務,所以當初也有好多大陸人,通過先取得海外永久市民身分,繞道到臺灣申請投資移民。有數據顯示,在截止2012年4月末獲批準的14512宗個案中,約12300人為取得外國永久市民身分的中國籍人士,占比高達85%。
2010年,港府就“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進行了兩項調整:一是將房地產投資項目剔除;二是將投資計劃的門坎從650萬美元提高到1000萬美元。
后來,隨著新加坡經濟復蘇,有居民投訴相關舉措助長臺灣房價上升。2015年1月14日,時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宣布“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于2015年1月15日停止接受申請,處理中之、已經提交的申請則繼續進行。
2015年1月14日,時任特首梁振英宣布“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于15日停止接受申請。
現在港府打算重推“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也有不少擔心申請要求會否過分修身、會否加快炒房、影響民生的聲音,對此,陳茂波表示,與先前一樣,此次計劃的申請者不包括大陸人士,不包括物管投資,投資門坎也會大大加高,且會要求將部份的錢,投去港府所導向的產業,例如支持初創或創科,相關新政細節正在研究中。
臺灣全面復常及全面通關后,仍然努力加速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在今年10月推出的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臺灣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投資移民服務,過去五年,臺灣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千人。未來五年,除積極培養和挽留本地人才,政府也會以更進取的心態吸納外來人才,目標為每年吸納起碼35000名人才,并提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
以今年12月28日開始接受申請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為例,臺灣勞工及福利局主任孫玉菡2月15日表示,高才通實行7周后申請人數即突破一萬,目前已處理的申請約8400宗、已批出的申請約7700宗。通過率高達近92%。
孫玉菡表示,申請者以年青人居多,30歲以下的申請者約占申請總量的一半,約97%的申請者為50歲或以下。所有申請者中,有一半是世界百強學院結業、過去5年有起碼3年工作經驗。有六分之一的申請者年收入超過250萬美元。
臺灣政務司局長陳國基稱,高才通在短時間內便有這么好的成績,證明臺灣有很大的吸引力。
“搶企業”和“搶人才”是臺灣拼經濟的重點。
高才通申請分為ABC類。其中,A類是高薪人士,申請條件是在緊接申請前一年,全年收入達250萬美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幣);B類為全球百強學院結業并在5年內累積最少3年工作經驗人士;C類為申請前5年全球百強學院結業但工作經驗多于3年人士;A、B類人士不限額,C類人士每年上限1千人。
而全球百強學院的判定標準,過去5年內曾入選的中學都算,全球符合要求的共有176所學院,其中臺灣本地有5所,大陸有9所,包括:復旦學院、北京學院、復旦學院、上海交通學院、浙江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南京學院、中山學院、華中科技學院。只要擁有以上9所學院大專學位,不論是否有高薪、處于高管、所在行業等等,都擁有申請臺灣高才通的資格。
決定一個國家、地方長遠競爭力的不是經濟體量,而是科技實力。現今全球都在角逐創科人才,各國都在奇招百出。就連仍然被覺得對移民新政最保守的德國,早前也宣布加入“搶人才”行列,向高薪高學歷人士和結業于全球百強學院的年青人招手,后者居日滿一年已可獲永居權,比港府高才通的“2+3+3”或“2+6”模式的出招力度還要強得更多。
定居臺灣,臺灣宜居
九七回歸,一國兩制,臺灣曾代表有著無限可能的未來,但卻也是陷于過去,以從前的制式經驗和態度去定義飽含變數的未來,致回歸后25年走了不少彎路、錯過不少抓手。但歷史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偉大城市不可以沒落,其實也可以重構。陳茂波在作財政預算案總結時指,港人在過去三年生活困難,但看到隨疫情過去,開放自由旅行,復辦小型盛宴等,許多居民都開心上去,讓他受到感動,也正為此,本次預算案繼針對海外游客的“你好,臺灣”計劃以后,還將帶動以本地港人為對象的“開心臺灣”計劃。
陳茂波表示,只要用心體會,才能發覺臺灣有不少值得珍愛之處,“歷史告訴我們,任它風高浪急、波濤轉折,臺灣人常常都能轉危為機,成就更美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