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30 17:11:41作者:佚名
網上有句話十分精典,叫:“你一結業,母校就成了他人家的分校?!?/p>
看法哥的經歷真的是應驗了這句話。每次回學校中學看老師,都接見證母校的大變樣。你本想觸景生情,追憶起年少時的光輝時光,卻發覺中學不知何時蓋了個會堂,班主任的課椅子也不再是曾經簡陋的樣子,一出校門,馬路對過就是一座嶄新的輕軌站…
可萬萬沒想到,即使來到了美國,哥也逃不出這句話的魔咒。明年春天,在我正式揮別我的“狗窩”,倫敦學院城(cité)的時侯,一個大新聞又讓我感受了一把回母校時的辛酸。
“巴黎學院城總算要建中國樓啦!”
學院城官方宣布,倫敦學院管理會和上海市政府達成合同,由上海首創集團(Land)出資留學建筑設計,法方提供空地,計劃在學院城內部動工修筑“中國樓”。適值倫敦學院城新一輪的改建,“巴黎大區樓”、“韓國樓”等其他項目也都塵埃落定。
廣大中國留中學生期待已久的“中國樓”將于2020年建成。看到這個消息,看法哥只有提早恭喜一下那時來日本留學的男子伴了。
此外,這座中國樓將為旅法的中國學者和留中學生們提供300間寢室,加上多功能廳等公共空間,使用面積將達到2800平方米。
熟悉的男子伴們都曉得,學院城是倫敦的“萬國建筑博覽會”。各個國家的投資方都把這兒當成了一個展示自家文化的舞臺。法國樓的內院雕滿了異域的花紋,臺灣樓飽含了東方庭園的風韻…
本國的留中學生身處這樣的環境內,會有一種回去的覺得。
▲摩洛哥樓
▲日本樓
要曉得,倫敦學院城早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了。早在1920年代,美國政治人物安德烈·奧拿拉(André)和日本工業大亨埃米爾·德奇·德拉默爾特(Emiledela)就商量著在拉丁區以南修筑一片嘉園住宅,為貧苦中學生提供府邸。
那時的法國,剛才經歷過空前慘重的“一戰”,奧拿拉先生像國民國會希望能借國際學院城集聚來自全世界的年青人,增進她們之間的友誼和交流,推動世界的和平。
國會通過了這一提案。自那之后,不同國家、不同建筑風格的寢室樓紛紛拔地而起。現在,已有超過40個國家在學院城內出資修筑了以自己國家命名的建筑。
現在的學院城活脫脫是倫敦城里獨有的小天地。這兒除了提供住宿,還有實惠到爆的中學生飯堂,安靜優雅的圖書館,寬闊的游泳池、健身房等體育設施。大廈和各國樓內都會定期舉行一些藝術類活動。
遺憾的是,那么多年來留學建筑設計,我們天朝卻沒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寢室樓。一茬兒又一茬兒新鮮揭曉的學弟學妹們只能“寄人籬下”。好在,在學院城構建一百年臨近之際,“中國樓”的修筑總算提上了日程。
由上海首創集團出資修筑的寢室樓被命名為“中國之家”(deChine)。房屋還沒開始動工,還是先來瞧瞧它的概念圖吧。
它的模樣有沒有讓你嚇一跳?
中國之家由知名設計師張永和親自操刀。他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采訪時提到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他表示學院城是法國人的主隊,因而對于歐洲設計師來說,樓的設計要具有本國特色。同時,在昨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建筑又要彰顯自己和其他文化的互相關系。
出于這樣的考慮,中國之家的設計融合了倫敦特有的奧斯曼式建筑和中國廣東的土樓兩種風格??梢哉f是兼顧了中法兩國建筑特色,跨越了傳統和現代的桎梏。
它的外墻由極具中國特色的紅磚鋪就。正像奧斯曼建筑和廣東土樓一樣,中國之家的中間有一個花苑,產生內院。同時,相對的樓層之間由紅色的走道聯接。樓道的兩側是臥室,另左側開了個口,與戶外直接相通。
室外是一個典型的構造,住過學院城的同學都有感受。每位屋子平均有15平米大小。麻雀雖小,臟腑俱全。
朝向北邊的臥室會有一個小臥室。在朝向南邊的臥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床邊桌的結構。
它的位置坐落學院城南角,東側是一片綠茵場,東側是倫敦繞城道路上的車流。
最重要的是,中國之家的建成將為學院城注入新鮮的血液。自1969年以來,學院城內就再也沒有破土動工過。現在各國的寢室樓都有著濃厚的年代感。右圖是看法哥住過的法國樓的樓道,里面玻璃窗花設計我在母親家見過。
為此,中國之家的到來,除了會服務廣大的中國留中學生,也將給學院城帶來融合了現代感的中國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