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14 21:08:28作者:佚名
這段時間,學院排名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
炙熱的夏季,泰晤士高等教育先后發布了歐洲學院排行、世界年青學院排行,QS教育集團則即將發布了2024年世界學院排行,在中考招生季,它們引爆著一場湖人朝天的學院評選。
與此同時,陽光下的陰影正在漫延。QS排行公布不久后,澳大利亞52所重點學院聯合發表申明,將不再出席QS世界學院排行。
近五年大學專業排行榜,學院排行屢次身陷危機,國外多所985公開表明與國際學院排行割席,耶魯、斯坦福等多所頂級院校法大學、醫大學陸續退出U.SNews排行。
長時間的野蠻生長后,學院排行機構刻意隱藏的眾多問題,還是按下葫蘆浮起了瓢。
不會讓所有人滿意的排行
據韓媒《東亞晚報》報道,包括大邱學院、延世學院、高麗學院在內的美國學院這次大規模退出,是由于QS去年的世界學院排行存在重大的評價方式缺陷。
去年QS在官網上公布了全新的評估指標,院校的“學術名聲”和“師生數量比”的權重各上調10%,同時新增了“可持續教育”、“就業能力”和“國際研究網路”三個指標。
這三個新指標正是美國院校覺得極不合理的地方。以“國際研究網路”來說,該指標的估算方法是:研究合作國家的數目/共同研究合作機構或學院的數目,也就是說,在相同的國家數目下,研究合作伙伴越少,評分反倒會越高。
而“就業能力”的評價則依托于校友是否常常被英文媒體提到,其實這將利空法語圈國家學院,而不利于歐洲學院。從最新公布的QS排行來看,事實也的確這么。
去年上海學院、清華學院等多所國外院校QS排行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大學專業排行榜,美國院校的增長幅度更為慘重,大邱學院增長12位,另有19所學院排行下降100名以上。
圖|韓媒統計:31所學院排行均有增長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德國學院的大獲全勝,澳大利亞學院、悉尼學院和新南威爾士學院首次同時榮登前20名,創下歷史最高名次。
圖|倫敦學院冒雨彩印步入TOP20的捷報
無獨有偶,此前多所排行TOP20的頂級院校法大學、醫大學退出U.SNews排行的理由同樣是,“該排行存在嚴重缺陷,除了難以促進行業的發展,并且直接妨礙其進步”。
這兩個大學關心的應當是道德、公平和使命,而U.SNews排行關注的則是考試成績、GPA和就業情況。哈佛學院法大學教授曾公開發文表示,“該校非常鼓勵中學生從事為社區和國家利益服務的公益事業,而U.SNews對此其實并不注重,以至于這種結業生實際上被歸類為待業者。”
其實是被頂級院校的退出接連嚴打,U.SNews在去年5月宣布改變排行規則,將更加大調“學校培養來自不同背景的中學生成功率”。
不過如同去年的QS排行一樣,評估指標只是輕輕扇動了一下蝴蝶翅膀,一場山呼海嘯就發生了。
夾縫的黃色地帶
社會選擇領域的阿羅定理告訴世人,在超過三個候選者的情況下,不存在一個合理的、沒有自相矛盾的排序方式。而將各項指標評分用粗魯的加權綜合,得到的學院排行,揉合了太多的主觀誘因,為本就不合理的排序留下了黑色地帶。
2022年2月,秘魯學院院士薩迪斯通過詳盡的材料比對,公開指責波蘭學院遞交給U.SNews的班級規模、財務資源、畢業率等六方面數據涉嫌作假,因而將排行升至第2位。
此后,羅馬尼亞學院承認遞交了錯誤數據,在2022年9月的最新U.SNews排行中,哥大一落千丈,跌至18名。并在去年6月,哥大即將宣布中止與U.SNews的一切合作,也不會向U.SNews提供任何數據以及參與任何后續的排行。
圖|阿根廷學院宣布永久退出U.SNews排行
賓夕法尼亞學院法大學院子長科林·戴弗曾說過,“由于排行嚴重依賴未經審計的、自行報告的數據,因而沒有辦法確保信息的確切性或排行結果的可靠性。”
從U.SNews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僅2018年以來因錯報數據而被暫時移出排行的法國院校就有48所,這種中學無一例外,皆是自己主動上報。
在這個不正常的排行系統中,學院的發展被扭曲為冰涼的數字,驅使著校方作出瘋狂的舉動。
2020年,國外某地方院校因排行中論文引用率權重較高,強制性要求校內互相引用論文,最終在U.SNews學科排行中出現物理系力壓清華,高踞國外第一的荒謬一幕。
伊朗阿拉伯的個別學院也被曝出過重金拉攏只用“掛名”的頂級研究人員,進而提高全球排行的風波。
而轟隆運轉的系統下,還存在一片更為委婉的空間——買排行,這其實不會擺在臺面,但院校和機構各自心照不宣。
QS在排行外同時營運著以學院和中學生個人為對象展開的咨詢服務,加洲伯克利學院曾強調,“接受QS咨詢服務的學院排行有可能上升”。美國教育圈人士也在52所學院宣布退出后透漏,好多院校為了增強在QS的排行,向QS收取了不菲的廣告費或被迫接受了QS提供的咨詢。
祛魅的盲目崇敬
“大學排行是一種略顯荒謬的迷戀,當學院、家長或中學生把它看得太重時,都會導致傷害。”
“根本難以用線性排行來評判一所學院的偉大之處。”
越來越多高等教育人士的指責,一點點清除著排行環繞的光環。裹挾其中的國外院校也在努力修正著對排行的執念。
“十三五”期間,國外好多院校將學院排行作為辦學目標之一。2020年以來,教育部多次明晰,不得盲目質證、引用和宣傳各種機構發布的排名榜,堅決不圍繞各類流行的排名榜辦學。
今年4月,北京學院在《南京學院“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學院“雙一流”建設院校整體建設方案》中提及,中學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行作為重要建設目標。
同時經多方否認,中國人民學院決定不再出席國際排行,而成都學院則表示未曾出席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學院排行。可以預見,在3所985院校的帶頭下,將學院排行寫進院校“十四五”規劃的學院會降低好多。
圖|中國人民學院退出國際學院排行
不過事物存在即合理,只要中學生、家長、企業、社會簡單卻旺盛的需求依然存在,學院排行就必然不會衰落。從最新公布的學院排行來看,這3所985也仍然位列其中,這說明校方只是不再提供數據,卻未能制止機構的排行。
但正如中國人民學院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撰文寫道,國際排行尚且有其局限和不足,而且完全一拋了之也并非可取。排名榜背后多源、連續和詳實的數據庫,可以為院校發覺問題和找準弱項提供參考,更多發揮國際排行的信息和情報作用,弱化其目標和排行價值,可能是更為著力可行的做法。
“排名榜如同一面穿衣鏡,時常瞧瞧,對照一下和他人的差別,但絕不能照著辦學。”
而走出排行陰影的學院,也將會有更強悍的自驅力,去自由地找尋只屬于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