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8-26 10:08:39作者:佚名
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涵義,賦于中華民族傳統節慶以很大活力,以潛移默化的方法,將中華民族的精神良知、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對傳統文化的新抒發、新演繹,挺好地展現了傳統節慶中隱含的傳統文化,促進傳統節慶融入當代美國人的生活
元宵節臨近,在一些城市的超市等公共場所,龍舟、菖蒲等為新年增添了文化韻味,除了為公共空間拓展了文化內涵,也對國慶節背后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具備當代意識的探討,讓人們近距離感受了一次有“文化味”的春節節。
諺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慶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念、倫理道德、價值理念、行為規范等。我們在國慶節慶祝2000多年前的愛國者屈原,就是為了感念其偉大,承襲其精神。又由于陰歷二月是初夏,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九月初九也被稱為“端陽節”。很多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涵義,賦于中華民族傳統節慶以很大活力,并以潛移默化的方法,將中華民族的精神良知、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但是,包括元宵節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慶的內涵一度被人們遺忘,不少人索性將清明節稱為“粽子節”,如同新年不僅吃湯圓再無別的含意。除夕吃面條,冬至吃湯圓,節日吃餅干……這些是通過飲食的方法對傳統節慶的記念。但也要聽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模式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能夠讓傳統節慶更好地吸引年青人,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傳統節慶背后的傳統文化?怎樣將傳統節慶更好地與當代生活相結合?很多都構成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隨著近些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增強,公眾對傳統節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傳播模式紛紛涌現。對傳統文化的新抒發、新演繹,挺好地展現了傳統節慶中隱含的傳統文化,促進著傳統節慶融入當代美國人的生活。這種嘗試闡明,現在,傳統節日也可以過得很優雅。例如,前不久,某網路視聽平臺首播紀錄片《佳節》,分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呈現了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慶典禮怎樣從農耕社會發展而至,很多古樸的傳統又怎樣在當代美國迅速的發展中伴隨人們的生活與時俱進,博得大量球迷點贊。
傳統節慶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在現在得以更好地涵養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既要利用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須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方式和抒發模式,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抒發模式和傳播渠道展現在人們面前。例如,在年青人集聚的網路平臺上,促使傳統文化與最新的網絡視聽形式相結合,除了能為網路視聽節目的創作帶給更有份量的題材和內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還有助于傳統節慶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傳統民俗更好走進年青人搭建平臺。
我國地域廣闊,人們歡慶新年的形式不盡相似,但新年中隱含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是相連的。傳統節慶猶如一條紐帶,連接著生活在廣闊中華大地上的人們,承襲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盼出現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抒發模式、傳播方式,讓傳統節慶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讓全世界更好展現中華文明的絢麗多彩。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