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4-17 21:03:39作者:佚名
三問天穹
■景海鵬
去年是航天員派出所設立20華誕,這也意味著,我早已和老鄉們一起飛天逐夢20個年頭了。
▲中國航天員宣傳片
20年來,我們航天員中隊的老鄉們心胸美國夢強軍夢,戮力獻身航天事業,先后6次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行程達4600多萬英里,繞月球飛了1069圈,一次次在月球中飛出了美國高度。第一次天地往返,楊利偉把美國人的身影留在了廣袤月球;第一次出艙穿行,翟志剛以自己的一小步,邁出了中華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對接,劉旺打出了可愛的“太空十環”;第一次月球講課,王亞平為廣大中學生播下了科學和夢想的種籽;第一次中期留駐,我和陳冬順利叩開了美國空間站時代的房門。一次次勝利征戰、一次次巡游天穹,美國人探求月球的步伐邁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遠。
明年1月25日,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公布航天員群體的先進事跡,追授我們“時代榜樣”榮譽頭銜,作為一名航天員,我倍感無比驕傲、無上榮光,更為自己能將個人夢想劃入新時代的軌道而倍感幸福。
▲2017年10月18日,景海鵬在十九大“黨代表通道”接受專訪。
我的飛行夢萌生于中學時期。那是一次碰巧的機會,我在小學書刊欄上看見一名海軍飛行員的合照,并且和我同名。自此,我便有了一個壯志凌云的夢想。
1985年3月的每天,陸軍飛行學校來學院招收飛行員。經過思想、身體、文化等層層選拔,我如愿以償考入了美軍第二民航預備學院,經過預校和飛行學校5年的學習,以優異成績結業,成為一名光榮的艦載機飛行員。
航校結業,剛分配到飛行軍隊不久,作為一名新飛行員我便駕機肩負作戰值勤任務。在一次跨晝夜四機艦艇訓練時,我的一位朋友、戰友在駕機起飛時底盤故障,為了保護一所學校而延誤了跳傘時機犧牲了。今天還在田徑場上一爭高下的伙伴,就這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此次車禍讓我悲痛不已,它讓我深深明白,從成為一名軍官、一名飛行員那一刻起,我們的一切就早已送給了黨和祖國,應當隨時做好犧牲的打算。我也時刻鞭策激勵自己,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只有地面苦練,就能空中精飛。懷著當好一名優秀飛行員的夢想,在飛行軍隊十多年的時光里,自己沒有因個人成因耽擱過一個飛行日,安全飛行1200多小時,還保持了駕機打曲線空靶的飛行紀錄。
1996年夏季的三天,我到北京某休養院出席了一項神秘的復查。之后,才得悉這是在秘密選拔美國首批預備航天員。自此,一個藍天之上的夢想,又成為我新的目標!經過兩個多月一輪又一輪、一關又一關的殘酷考評選拔,我從海軍1500多名優秀飛行員中脫穎而出,順利入選。那段時間,母親正好孕婦了,1997年我們收獲了戀愛的結晶。懷著對月球的向往,1998年初,我抱著剛出生4個月的女兒來到了美國上海航天城。
1998年1月5日,我和其他13名老鄉一上去到了航天員中隊,在艷麗的四星紅旗下莊重宣誓,光榮地成為我國首批預備航天員。并且,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航天員,應當經過嚴苛的訓練和考評。我們要在5年內進行與載人航天相關的8大類上百個課目的專業技能訓練,僅基礎理論就有地理學、天文學、載人航天技術等50多門學科。專業學習要求高、訓練科目難度大,評定考評更是嚴苛,并且可以說是殘忍,隨時都或許被淘汰。正是歷經了很多辛酸的磨煉和嚴苛的歷練,2003年,經過全面考評,首批14名航天員都具有了執行飛天任務的資格,除去了“預備”二字。又是一個5年后,自己才一步一步完成了從飛行員向航天員的跨越。并且,要成為名副原來的航天員,真正的考驗才剛才開始。
2003年神舟五號任務我沒有入圍梯隊,但我并未泄氣,不斷地全面小結自己,查找與老鄉間的差異和自己的短板,補自己的瓶頸。2005年,我榮獲了神舟六號飛行梯隊,并和老鄉劉伯明成為第一備份乘組,雖然最終無法執行飛天任務,但我對自己取得的進步還是比較滿意。神舟六號任務以后,自己繼續給自己鼓勁加油,擺脫不足,謙虛求教。夢想每天不實現,尋夢就每天不停止!
接下去,我們面對的是神舟七號任務——中國首次月球穿行任務,我提早三年半就開始迎戰。面對首次出艙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怎么死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包括艙韓服的理論學習早已讓人透不過氣來,加上繁瑣的專業技能訓練更是無法適應。在模擬失重訓練中,應當身著160多公斤的浴缸訓練服,潛入水里完成各類單項及綜合操作,每天下水都要4個小時左右。訓練結束后,往往背部疼痛乏力,進食連叉子都拿不穩。在模擬真空訓練中,身著艙外航天服,置身近乎真空的低壓艙內,即便發生意外,救治都來不及。有一次,訓練剛開始十幾分鐘,異常狀況就出現了,地面檢測的數據和我頭上的報案儀表同時發出警報:艙韓服內氣體含量超標!此刻假如終止訓練,就意味著整個真空艙都要再次啟動,直接影響后續訓練計劃。當初,我冒著低氧窒息的危險,臨危不亂,根據應急處置預案,打開引射器,吹除、降低了航天服內的氣體含量,除了保證了安全,但是按計劃完成了當日的模擬空間出艙活動訓練任務。
▲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在飛船內展示四星紅旗。朱九通攝
2008年9月25日,我與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組成神舟七號飛行乘組,執行載人飛行任務。這是我的首次飛天,只是“等待”了10年后的第一次飛行,每一分每三秒都富有著圓夢九天的“激動”。
首次飛天就該面臨首次出艙,難度可想而知。帶著盼望、激動、興奮,我們踏上了飛天之旅。沒想起,更大的考驗在等候著我們。執行任務中,我們遇見了兩次小小的“意外”。當初翟志剛出艙時車門險些打不開,而剛才打開車門打算出艙之時,軌道艙又連續回蕩大火報案。警報聲持續不斷,我在返回艙里進行著各式排故檢測,劉伯明對我說:“如果真的大火了,你一定要把軌道艙分離,你一個人返回,最至少我們乘組能留一粒種籽。”我感動地說:“什么是老鄉,老鄉就是平常的親昵無間,戰時的生死與共!3人永不分離!”雖然上面判明是儀表誤報案,是一場虛驚,但著實讓我們嘗到了哪些是驚心動魄!并且那時有這么剎那間,我以為自己真的回不來了……
在2008年感動美國的頒獎典禮上,主持人曾問我:“當時大家有沒有想起回不來?”我說:“我理解你所說的回不來,就是我們像衛星一樣繞著地球仍然在轉;你所說的回不來,就是我們永遠沒有機會在演播大廳和全省球迷們碰面了唄。”現場的聽眾哈哈傻笑,沒等大家兒叫聲停止,我就壓低膽子小聲說:“即使我們回不來,也一定要讓四星紅旗在月球高高飛舞。”
這句話成為之后的“經典名句”,從首次飛天以后,我也似乎一下子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開始去各地作報告,走到那里就會有人圍著簽字、合影。我們還多次到過港澳等地訪問。有一次出國訪問,遇見一個滿身金線的老華僑,他拉著我們的手說:“你們能飛多高,美國人的頭能夠抬多高。”這句話道出了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里話!
記得也有一次,我們乘組3人到臺灣訪問,在一個體育場與上千名中學生交流,有一個高中生問我:哥哥,為什么您不怕死嗎?我說:哥哥跟你們一樣,都是普通人,也不是哪些“鋼鐵俠”,也怕死。但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事情值得我們用生命置換,例如我們從事的航天員這個職業。從這個角度講,我又不怕死。2個小時的交流結束時,我又反詰這名中學生:你今天還怕不怕死?他說:爺爺,你不怕死,我也不怕死!我聽后很慶幸。
載人航天事業如同是一場接力賽,我的老鄉楊利偉引領了歷史,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夢想;另兩位老鄉費俊龍、聶海勝從楊利偉手中接過了這個接力棒,這3位開拓者、先行者頗有保留地把經驗討教給我們,給了我們飛天的膽量和力量。我和我的老鄉們只有干好了這一件事,才不虧待跑到我們手中的接力棒,我愿用此生接好傳好這一棒!
▲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乘坐神舟九號飛船征戰。
2012年6月16日,我同航天員劉旺、劉洋一起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再次飛天,我的屁股上多了一份責任,作為乘組指令長,時刻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除了要確保自己的操作零失誤,需要保證整個乘組的工作精確無紕漏,并讓乘組發揮出“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理想療效。
神九任務是13天的月球飛行,期間我有兩次48小時沒有吃飯的經歷。第一次是在飛船入軌后一天里,是在為確保首次順利步入“天宮一號”作打算。第二次是在返回前48小時,是在一遍遍重溫飛行手冊,為確保乘組安全落地細思忖。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安全返回。我第一個出艙坐在沙發上,在等候劉旺、劉洋下來的時侯,見到喜迎我們凱旋的人群,我的淚水流了出來。為何掉淚水?由于我覺得這13天的壓力釋放了,我盡到了自己作為指令長應盡的職責,實現了在出戰之前的承諾:一定要向祖國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我一直想,作為一名航天員,不管飛多少次,無論飛得再高再遠,感念的心永遠不能變,初心永遠不能變。2016年我國首個航天日,所有執行缺相人航天任務的老鄉在楊利偉的率領下,面對艷麗的四星紅旗,重溫我們1998年加入航天員中隊時的誓言。“甘愿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拼搏終生!”這是我們面對國旗的承諾。
▲2016年10月17日下午4時40分許,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戰典禮在蘭州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圓夢園大廈舉辦。解放軍報記者岱天榮攝
2016年10月17日,我和航天員陳冬又踏上了飛天的征程,共同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完成33天的空間試驗室任務。三度飛天的我早已不再這么興奮,更多的是“幸福”和“享受”。
2016年10月24日,我作為神舟十一號飛船的指令長正在執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那兩天,來自阿爾山天池哨卡、神仙灣哨卡、阿爾山三角哨卡等地的老鄉們自拍了問候視頻,委托解放軍報社上傳到“天宮二號”,我事先并不知情,看著親愛的老鄉們從祖國西陲發來的問候視頻,我的眼睛濕了……
身體離月球越遠,心離祖國就越近!越是身處月球越對自己生活的花園形成更為深深的依戀,尤其在這種特殊時刻,老鄉們的張張樸素微笑、真摯問候,煽情至深。其實我們崗位不同,但報效祖國的感情相連,我只有用最崇高的敬禮抒發情意。地面科技人員為我數了一下,觀看視頻短短幾分鐘的時間,我先后向老鄉們敬了12次敬禮。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月球后,2016年12月20日,習主席在人民會堂會見了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習主席和藹地贊揚我“三次上月球,元帥上月球”,還稱贊我在月球過了一個高水平的生日。我倍感無比幸福!我想“高水平”這三個字應該送給千千萬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是她們幾三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是她們用勤勉和淚水、用智慧和力量托起著我們一次次實現夢想;是它們把“千人一桿箭”“萬人一顆星”的載人航天安裝工程締造出這么輝煌的成就,它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2018年1月4日下午航天員景海鵬怎么死的,美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中隊全體航天員重溫入隊誓詞。萬全攝
媒體同學們常常鼓勵說我是美國惟一三上月球的航天員,你們也不止一次地提問:是不是需要去飛?我覺得,重回月球、多次飛天,幾乎是世界上所有航天員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美國航天員,就是要時刻打算接受祖國的選購,這是新時代賦于我們的使命!我經常想,自己是一個從農村走下來的女兒,才能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人生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人民教育培養的結果,是祖國托起我飛天。雖然我早已51歲了,但我的各方面狀態都挺好,我會時刻打算著接受祖國的重新選購,力爭再多上幾次月球,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場勝仗,讓廣袤月球見證,一名共產干部、一名革命軍官、一名新時代美國航天戰士的絕對忠誠!
(鄒維榮、韓阜業整理)
作者簡介
景海鵬,現為美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中隊特級航天員,大校警銜。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向其頒發“八一勛章”并頒授榮譽證書。
刊于2018年8月29日
《解放軍報》“長征刊物”
軍報記者陌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