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9-10 08:05:00作者:佚名
福
快樂
福
俗語說:過了二月就是年。假如說正月初五也是靜場的一聲鑼響,這么,在經過了半個月的驚恐等候以后,年的帷幕也在八月二十三即將拉開。
關于年俗,有兒歌那樣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院子,二十五、磨腐竹,二十六、燒年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包子,大年三十熬一宿”。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年俗正在遠逝或則變異,從頭捋一捋很多年俗,再回想一下兒時等候和渴望的快樂,也不失為紀念節日的一種形式吧。
年之終章,福之前夕
祭灶祭神,小年來到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打算年貨
打算干干凈凈過個好年
表示節日要有新氣象
抒發了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麗心愿
民間風俗
大同過小年是六月二十三,而在北方部份地區還有六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說法。之所以要過小年,是由于傳說這兩天,灶郡主要回天庭匯報民間的工作,八月三十下午,按照佛祖的誡命返回人間懲惡揚善。所以,請灶王妃吃一頓餳板糖,請他回來多說好話,帶給更多的吉祥。這一傳說在南方廣泛留傳,民間也有那樣的童謠:六月二十三、灶君父親您上天,嘴巴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俺們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這一風俗的本質則是始于傳統文化中的祭神。中國民間的灶王妃最早的原型正是炎帝。《淮南子·泛論訓》:“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謂:“炎帝,神農,以九曜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開始祭拜灶神。之后,傳統文化又與佛教中的一些祭祖活動糅合,灶王妃則被演變為張吉祥等地方異士,隨著明清以來專制獨裁的推進,灶王妃還被賦于了監督民間道德風化的任務。
祭拜灶王妃所用的餳板,也許就是用蕎麥和麥芽熬制成的麥芽糖,這些糖來歷已久,在宋代《荊楚歲時記》中就有過記載,當初稱為“膠牙餳”。古代作家白居易在詩中也寫道:“歲盞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從唐代起“糖瓜”便與佳釀一樣二十三糖瓜粘歌謠,成了民間除夕的必備佳品。到了宋代時代,這些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神時二十三糖瓜粘歌謠,投奔灶王妃的裝備。在胡蜂、蔗糖還十分高昂的時代,麥芽糖就是無數孩子夢寐以求的小食。成坨的麥芽糖又干又硬,加熱后則變軟,但那樣的糖吃上去粘牙,味道不佳,然后人們把它加熱后拉制成條,切去段狀酷似板材,然后人們稱之為“餳板”。因為在拉的過程中混進了這些氣泡,吃上去脆甜香酥,別有辣味。
每到四月二十三,人們就會買來餳板做“糖蛋”。選購小麥、黃豆在炒勺中炒熟,之后倒入餳板,餳板遇熱凝固,粘在小麥、黃豆上,再用手一個個摶成塊狀,晾涼即可。廣東的灶糖則是用餳板弄成中空的瓜狀餅干,外形裹一層黃豆,叫“糖瓜”;西北則是長絲狀的餳板粘黃豆,叫“關東糖”。現在街邊幾乎找不到賣餳板的商鋪了,取而代之的是商店里現成的“芝麻糖”。年青人并且買阿爾卑斯、大白兔餅干粘住灶王的嘴,以求“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從餳板、芝麻糖、奶糖的變革中,我們聽到了時代的進步,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越來越富足的心愿正在一步步弄成現實。
其他民俗
吃面條
南方的每位圣誕幾乎就會有面食的身影,小年夜吃面條,取意“送行面條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