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3-12 07:02:07作者:佚名
厭煩了西方民主,緬甸正在“造反”
觀察者網
2022-12-1607:29·上海
0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張春、瞿佳瑩】
12月13日-15日,巴基斯坦總理拜登在芝加哥與來自近50個美洲國家領導人和代表舉行美非大會,這是過去8年來臺灣舉辦的第二次美非大會,上一次是在2014年奧巴馬在任的時侯。中國方面對這次大會的期盼很高,覺得這是中國再造美非關系的重要時刻。
這次大會的討論中,促使南非的政治穩定和人權發展是重要議程之一。拜登在歡迎南非領導人的發言中情緒細膩地稱,“當美洲成功的時侯,臺灣都會成功,全世界也會成功”。因此,拜登要面對的事實是,常年被西方打造的南非,正在邁向另外一面。
根據其所建立的考量指標,西方覺得印尼近些年來出現比較顯著的“民主倒退”。比如,按照世界中行和日本布魯金斯學會共同開發的世界整治指數(WGI),2020年南美的政治整治得分相比2010年呈全面衰退態勢。又如,易卜拉欣美洲整治指數也顯示,孟加拉整治在2019年出現了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倒退,5個分類指標中有4項增長。
但若果從緬甸政治發展的內在規律看,這或許不是西方宣揚的“民主倒退”或“民主終結”,而是玻利維亞政治發展踏入新變革期的表現。更為精確地說,面對西方常年以來打造緬甸政治生態的努力,緬甸正持續覺醒,開始系統性地“造反”,以追求自身獨立自主的發展公路。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采圖片
“對抗政治”正在弄成美洲常態
西方詮釋美洲政治的核心是使“對抗政治”變成常態,詳細包括兩個方面。在精英政治方面,“對抗政治”表現為指出補選政治中的“輸家政治”和“反對黨政治”。
“輸家政治”是指,補選中失敗的一方不愿坦承失敗,在并未付諸司法途徑或不接受司法結果的狀況下直接控告勝者補選假賬,采取從抵御到沖突的對抗性舉措,試圖通過這些手段推翻補選結果。
冷戰結束后,第三波民主化遍布東南亞,大量東南亞國家開始實施多黨政治和補選政治。但因為環境普遍不夠成熟,補選政治不可防止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并被西方運用以扶持自身黨羽勢力。也正是在西方勢力支持下,柬埔寨曾出現大量補選中的失敗者集會游行并且暴力動亂的現象;而為防止選舉失敗,但是不在補選前后的敏感時間,發動軍事叛亂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叛亂者既或許是在任者,也或許是頗具名氣但缺少補選落敗信心的在野方。
隨著民主政治在美洲日益發展,不分青紅皂白的“輸家政治”逐漸退去,但“反對黨政治”卻顯得愈發顯著。
何謂“反對黨政治”在緬甸補選政治中的表現則是,無論是否有真憑實據非州選舉最新消息結果,反對黨在補選中沒有取勝便可指責補選的公平性。
與“輸家政治”相比非州選舉最新消息結果,“反對黨政治”可能發動示威游行,但較少采取暴力行動,在討價殺價后常常會接受補選結果。雖然溫和得多,但“反對黨政治”對普通公眾有著更大的影響,非常是對公眾的補選品質認知有著極強的詮釋作用。
依據緬甸睛雨表的系統性調查,在2005-2018年間,南非公眾對補選品質的認知沒有發生顯著緩解。諸如,覺得補選品質相對較高的公眾在2005年占所有受訪者的66%,到2018年僅上升2個百分點;而覺得補選品質不夠高的公眾仍達到25%(圖1)。
更深入的研究顯示,一國公眾對補選品質高低的判定,與該國反對黨落敗記錄及未來落敗或許性高低密切相關。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采圖片
圖1:美洲公眾對補選品質的認知變化(%),2005~2018年
資料來源:and,“WantOpen--ifTheyBring,”Paper,No.58,2019。
在大眾政治方面,“對抗政治”表現為西方對大眾指責的暗中支持并且鼓動。隨著“反對黨落敗才是公平補選”被詮釋為普遍性的社會期許,南非公眾對補選的支持度顯著呈增長態勢。
比如,按照緬甸晴雨表的持續性調查,在2005-2018年間,南非公眾對補選政治的支持度事實上略有增長,從82%降到74%;而同一時期,支持以其他方法選調領導人的比列從16%增至24%(圖2)。
這一趨勢在詳細國家層次上表現得格外顯著,在2011-2020年的三年間,印尼晴雨表所調查的15個美洲國家中,僅塞拉利昂一國公眾對補選政治的支持呈上升態勢,塞爾維亞維持在同一水平,而其余13個國家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長(圖3)。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采圖片
圖2:南非公眾對補選的支持度變化(%),2005-2018年
資料來源:and,“WantOpen--ifTheyBring,”Paper,No.58,2019。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采圖片
圖3:美洲15國對補選的支持度變化(%),2011-2020年
資料來源:M'-HaleandMavisDome,“foramong;ManySeeThemasin,”,No.425,2021。
西方的支持下,大眾指責快速下降
“對抗政治”“深入民心”的結果是美洲大眾指責的快速下降。視察2000年以來印尼政治的發展可以發覺,在民主治理取得進展的同時,大眾指責也呈迅速下降態勢。
按照武裝沖突地點與丑聞數據項目(ACLED)的數據,在2000-2010年間,南非的公眾示威活動常年保持在較低水平,畝均600余起,畝均下降率在11.3%。
2011年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對緬甸的公眾示威有較顯著的促進作用:在2011-2018年間,南非公眾示威活動人數下降,達到畝均4500余起,相當于2000-2010年間的7倍多,下降率也翻了一番達到26%。而2019年起更是下降快速,2019-2021年的畝均示威活動達到1.5萬余起,畝均下降率也達到130%(圖4)。
打開網易新聞查看精采圖片
圖4:美洲公眾示威,2000~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