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18 21:16:45作者:佚名
介紹
地圖
學生人數
截至2006年底,全省電大在校生17萬人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居全國電大系統前列。 其中,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在校生16萬人,位居全國電大系統第一; 占同期廣東省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0%。,為全省毛入學率貢獻2.4個百分點(毛入學率為24%),占同期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的25%,占全國電大系統的7.6%; 廣東電大畢業生占同期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的25%。 畢業生占18%,占同期全省成人高校畢業生的55%。
地址和學校規模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最初在廣州市及其附近的佛山市、江門市以及南海、三水、東莞、番禺、從化、滑縣、增城等七個縣招生。 1980年至1985年,它如雨后春筍般在全省各地興起。 在內陸部分市縣及海南島形成了龐大的教育網絡。 1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現址位于廣州市下塘西路1號。 校園占地20畝,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 該地塊于1984年獲得,1988年至1992年先后建設,1990年由沙沙遷至現址綿街74號。
目前,廣東廣播電視大學下轄19所地級廣播電視大學、71所縣級廣播電視大學、5所省級分校。 形成了以省級廣播電視大學為龍頭、市級廣播電視大學為骨干、縣級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的全省范圍的遠程教育。 網絡。
歷史
1978年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教育部、中央廣播局《關于籌建電視大學的請示》中圈出了“同意”二字。 2
1978年7月,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局正式通知全國各省積極籌建廣播電視大學。
1978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制定和加快發展電視、廣播等現代教育手段,這是更快、更省錢發展教育的重要途徑”。 ——有效,并且必須給予充分重視。” 。
1978年11月15日,吳南生同志主持的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會議,通過了組建廣東電視大學和中山大學基礎學院的決定。 由省文教廳組織實施。 學校坐落于廣東省展覽館((交易會舊址)。經過不到三個月的緊張籌備,廣東廣播電視大學招收學生13000余人(含單專業學生)。 1979年2月6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8所廣播電視大學同時播出,2月8日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大學課程,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給了第一課。
科研工作會議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最初在廣州市及其附近的佛山市、江門市以及南海、三水、東莞、番禺、從化、滑縣、增城等七個縣招生。 1980年至1985年,它如雨后春筍般在全省各地興起。 在內陸部分市縣及海南島形成了龐大的教育網絡。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現址位于廣州市下塘西路1號。 該地塊于1984年征地,1988年至1992年先后興建,1990年由沙面街74號遷至現址。
目前,廣東廣播電視大學下轄19所地級廣播電視大學、70所縣級廣播電視大學、5所省級分校。 形成了以省級廣播電視大學為龍頭、市級廣播電視大學為骨干、縣級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的全省范圍的遠程教育。 網絡。
辦學條件
省廣播電視大學本部建立了千兆校園網,實現了廣東教育科技網和廣東廣播電視大學。 全省19所市級廣播電視大學和30余所縣級廣播電視大學接入省教育科技網,實現與省內學校高速互聯。 建成了Ku波段衛星數字廣播接收系統和VBI數據廣播接收系統、在線直播系統、視頻點播系統、覆蓋全省電大系統的雙向視頻會議系統、校園“建立了“一卡”制度。 電大網絡教學平臺已在全省電大系統安裝,全省開放教育試點學生可在線學習。
已建成數字圖書館。 省學校圖書館共藏書28萬冊、期刊7700種,其中紙質圖書9萬冊、期刊500余種; 全文數字化圖書19萬冊,全文學術期刊7200種。 數字圖書館資源在全省電大之間共享。 省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多功能電子教室、計算機網絡教室、語言室、汽車實訓車間等齊全的教學設施。 學校每位教職工平均配備一臺以上計算機。
學校特色
扎根基層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長期堅持為基層、農村、邊遠地區、民族地區辦學。 目前,以遠程開放教育試點和專科教育為主,兼營成人高等專科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形成了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協調發展的格局。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格局。
免試入學
為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提供便利的學習機會。 只要具有高中、中專或大專及以上學歷,即可申請專科或本科學歷,不限性別、年齡、地區、單位背景等。
實施遠程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以教育技術和多種信息傳播媒體為課程載體,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遠程教學;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選課時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學分制。
系統化教育
電大的辦學體制實行“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 廣東電大負責全省(除廣州、深圳外)各級電大及分校的教學業務指導、管理和服務。
學校聲譽
文憑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育人為本的正確辦學方向。 實行“寬進嚴出”的辦學政策,實行以“五統一”為核心的質量保證體系,聘請高校知名教授從事教學。 并由專家擔任教師,實行嚴格的檢查、監考制度,保證教育質量,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
1997年至1999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省廣播電視大學教學評估先進學校”。
1998年被評為全國電化教育“先進單位”。
1999年被評為全國廣播電視大學“教學先進單位”。
據2005年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顯示,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0.91%,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的總體滿意度為84.88%。 一批批電大畢業生在廣東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杰出代表。
2006年,廣東廣播電視大學順利通過教育部專家組開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總結評估,榮獲“體系建設與管理”單項成果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電大的教學質量進行了評估和認可。 電大文憑得到歐美等世界150多個國家認可,被譽為“國際學術綠卡”。
多年來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廣播電視大學培養了大批留得住、有用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單位的技術和業務骨干,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發展目標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積極適應廣東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當地、基層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專業知識、踏實工作的人才級別、行業、社區和城鎮。 適應生產、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建設教育強省、實現“和諧廣東”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十一五”期間,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將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現代開放遠程大學和全省遠程教育中心,市縣電大建設成為地方一流大學遠程教育基地和社區教育中心。 全省電大遠程開放教育在校生15萬-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