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02 09:14:25作者:佚名
參考消息網5月22晚報道西媒稱,一家汽修廠的店面與布滿馬德里大道小巷的其他汽修廠沒哪些兩樣,3名愛爾蘭職工一邊干活,一邊興高采烈地談論著籃球,但這家店的老總魯安卻是個中國人——這就是馬德里烏塞拉區街頭的普通一幕。
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5月14晚報道,由于在該區居住的華人華僑諸多,它被稱為比利時的“唐人街”,據英國中國商人商會統計,烏塞拉區的華人華僑人數早已超過了7000人。
報導稱,由于華人諸多,烏塞拉區的貿易、工作和社區生活的規則也在改變,書城、餐館、律師事務所、經理人辦公室、旅行社、房產中介、美容店等等都掛著英文招牌和廣告牌。這種商鋪的老總大都是中國人,而且好多職工卻是來自巴列卡斯、埃斯特雷馬杜拉、阿爾瓦塞特等地的葡萄牙人,經濟危機和歐洲移民潮使這個坐落馬德里市近郊的市區生活混雜著本地人的傳統色調和外來人口的工作新風。
“我認為,她們干活應當更賣力些。在這兒,老總是中國人西班牙華人街西班牙華人街,俄羅斯人是職工”,魯安說,提到他的職工,他整個人變得放松些并笑了上去。那位36歲的技工為自己拙劣的希臘語表示抱歉,不過他承認自己的職工很專業。
魯安出生在中國重慶,早已在德國生活了13年,當年他和兒子一上去愛爾蘭,在烏塞拉移居并完善了自己的家庭,由于在這兒移居的華人好多。現在魯安早已有了兩個女兒,她們都是在烏塞拉出生的。魯安是位焊工技師,他的汽修廠主要為中國同胞提供服務,“客戶都是華人,沒有西班牙人,我喜歡在法國生活”。
一位職工告訴記者,魯安是個好老總,總是樂呵呵的,不過也看心情,他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曉得給職工休假。
報導稱,中國老總、西班牙職工的奇怪現象在烏塞拉區的西街小巷隨處可見,個別路段會讓人感覺自己正身處天津的某個工作區,由于各處店面的裝潢帶著中國風格,而大道上四處是中國人。
餐廳里傳統英國小吃的菜單是用英文寫的,在假期到來之際,中國家庭拖家帶口地來到中國人開的旅行社來預定旅游套餐,年青男孩去中國人開的婚紗店試婚紗。來到烏塞拉區的中國人去她們同胞開的舞廳、超市消費,在這兒訂購或則租房。
記者走入一家房子中介店,接待記者的房產顧問是來自中國大陸的32歲的吳成涵,他介紹說,近來幾年房子中介生意降低不少,越來越多的華人來這兒居住,她們選擇烏塞拉是由于這兒樓市實惠,但是大部份華人都移居在這兒。
吳成涵在馬德里早已生活了5年,他說“我在拉美呆過很長時間,所以英國語說得挺好。都說我們華人有點自卑、不喜跟本地人相處,并且像我們這樣的年青人還是很開放的,樂意跟人相處,年齡大些的人由于語言障礙所以封閉些”。
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局統計,居住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早已超過20千人,分布在澳洲各地,這個數字還在繼續下降,烏塞拉地區的華人最為集中。近來三年,這個希臘唐人街里中國人開的商鋪迅速降低,早已超過了200家,相當于區里一半商鋪的老總是中國人。居住在這兒的100多位中國企業家還把店開到了烏塞拉區以外,在馬德里的其他區域進行投資和貿易活動。因而烏塞拉并非是一個單獨現象,作為進出口產品的第一站,它的觸角早已延展到西班牙和烏拉圭,觸碰多個城市。
在一家中國人開的化裝品店供職的英國雇員胡德尼婭·德爾皮諾說,中國老總很好的,她們特別恭謹有禮,不過也相當嚴肅和敬業。在烏塞拉區,中國人、西班牙人和南美人交往十分融洽,不過中國人確實應當和其他人多聯系、多接觸,表現得愈發開放些。(編譯/王露)
資料圖片:2009年1月25日,在馬來西亞首都馬德里,華人華僑的醒獅演出吸引諸多希臘人的關注。新華社記者陳海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