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24 07:07:26作者:佚名
今天早上收到李嘉榮老師的一條消息,是她參加青島大學路小學九十周年校慶的照片。不禁想起了2018年這個公眾號發表的文章《懷念我的母校——青島大學路小學》。在文章中,李老師通過大量的照片和實物表達了她對母校的深厚眷戀。
懷念母校——青島大學路小學
李家榮
母校是我一生中不可磨滅的記憶,無論我走到哪里,母校永遠在我心中。六年的求學、玩樂,歡樂、無知、求知、努力伴隨著我的成長,也留下了許多疑問,成為我日后追尋答案的理由。
再次走進母校,看著小學生們在操場上追逐嬉戲,半個多世紀前同學們跳繩、跳皮筋、踢毽子、拄拐杖、玩玻璃球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母校不大,但感覺很大。很多好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想念他們。當然,有些老師會時不時地體罰學生,這讓我對大人虐待孩子感到憤怒和不公平。我當老師的時候,正是改革開放的前夕。人文教育理念開始被引入30年來封閉僵化的教育領域。我成為了一名渴望尋找答案的學生,在學習中學習、反思、改變。
這次回母校,不僅是為了參觀,更是為了體會母校的魅力。原來,這座美麗的歐式建筑,是沈鴻烈先生任青島市長期間(1931-1937年),為幫助當地民眾,為湖北、湖南兩省的同鄉修建的會館。
民國時期的兩湖會館
1933年版《青島指南》載:湘、鄂兩省在本市各設同鄉會,1932年冬,兩省建議合并,改組為湘鄂同鄉會青島大學路小學,時任青島市長沈鴻烈任會長,劉君滿、項宗鼎任常務理事,會址設在浦仙路5號。
1933年9月,大學路兩湖會館奠基,時任市長沈鴻烈題寫奠基石。大學路小學的建校紀念日,應從兩湖會館奠基算起。兩湖會館由建筑師王梅生設計,謝順興營造公司承建。會館占地面積2993.34平方米,建筑面積777.19平方米,有禮堂和大庭院,為舉行集會、做慈善等提供了便利。
表演藝術家黃宗江少年時就讀于青島市立中學(現青島一中)時,曾在這個禮堂表演過話劇《門外的孩子》和《在雨中》。
當局慣于名人效應,常常借用名人來增加地方或學校的知名度。我在這里只是陳述一個客觀事實,讓人們了解老藝術家黃宗江對中國戲劇藝術的貢獻。
1935 年,慈幼院的孩子們正在進行戶外活動。
“兩湖會館”落成后不久,吳秉衡先生于1935年創辦了青島慈幼院,分為幼兒園和嬰幼兒部兩部分,接收六歲以下所有兒童,并負責七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監護。
1947年,吳秉衡先生在慈幼院基礎上創辦私立慈幼小學,學校主要招收孤兒及部分走讀生,分幼兒園、小學部。
我同學淑麗的媽媽林老師是幼兒園的第一任老師,從1949年左右開始青島大學路小學,經歷了私立和公立幼兒園,直到去年退休去世。(39中美術教育教母王崇秀老師和姐姐王崇德老師都曾在慈幼院讀書)
慈幼小學的經費,最初大部分是董事會自籌,后來由國民政府成立的行政院賑災署,從國外賑災物資、走讀生學費、民間捐款等中撥出一部分經費,淑玲的父親便是捐款者之一。
大學路小學外墻的色彩與以往有些不同,上圖是賈建浦先生提供的舊照片。
1949年,慈幼小學改名為私立祥民小學。1952年與山東大學附屬小學合并,成為公立學校,改名為大學路小學,進城干部王敏山任校長。私立學校從此消失。
1946-1949年是抗戰勝利后的解放戰爭時期,我的母校大學路小學幾經更名,反映出這一時期的動蕩局勢。1952年是共產黨執政后第一次高校大調整,作為大學附屬小學,大學路小學自然也被納入調整合并范圍??。
教學樓建于1957年,當時操場是泥地,現在鋪的是方磚。我們班是1957年入學的,與建國63年的學校教育相比,我們6年的學習生活總體比較輕松,學業比較完整,玩耍的時間比做作業的時間多,課外文體活動也比較豐富,課本內容比20年前的應試教育簡單很多。雖然學校實行的是傳統的“三中心”教育體制,即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但有一批優秀、敬業的老師,我們還是受益匪淺。如果說那個年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固化在培養聽話、順從的孩子英語作文,集體大于個人,缺乏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
好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講課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五六年級的班主任、數學老師紀寶玉。她身材瘦削,干練,總是面帶微笑,講課條理清晰,解題循序漸進,一目了然,沒有一句廢話。我對數學的熱愛,和紀老師講課的精彩,化復雜為簡單有關。還有教語文的吳老師。
如果說上學前我們主要受家庭的影響,那么進入小學之后,學校的影響逐漸大于家庭的影響。除了老師,同學的影響,學校營造的氛圍也對我們產生了影響。那時候,音樂和體育從來都不是所謂的主修科目。音樂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我特別喜歡徐老師的音樂課。還有盛老師,她從來沒教過我們,但她的民國風情,優雅高貴的形象,像一曲美妙的樂曲一樣感染了我。
學校的文體活動也十分豐富,有演出、運動會等。我記得淑玲的哥哥劉大為朗誦的《芝加哥的黑人小孩》,吳忠宇、周嘉斌、葉麗帆等表演的話劇,幼兒園老師小琳編排的童話、舞蹈、音樂劇《小白鵝》,都在青島的教育系統產生了頗大影響。
尤其是小林老師編舞的《小白鵝》,絕對是學校的節目,不但啟發了我,也啟發了每一代孩子的藝術認知和愛好。很多人至今還記憶猶新,知道各班主舞演員的名字:吳忠宇、王崇德、郭小倩、曲詩鸞、余淑梅等。學校的運動員和運動氛圍喚醒了我的運動素質。畢業前,我參加400米中跑比賽,獲得預賽小組第一名、決賽倒數第一名。別看倒數第一,以后內蒙古師范大學的中跑、越野跑、跳繩我都會是第一名。這就叫晚長。
我特意拍了禮堂的照片,可惜兩邊都建起了小房子,影響了原有的景觀。
主樓二樓曾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些教師的宿舍,小林老師一家和林春婷、牟秀敏等人都住在這里,淑梅就出生在二樓一個有天窗的房間里。
印象最深的,是我十歲那年那場三年災,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我們餓著肚子,缺油缺水,渾身浮腫,臉上、身上、腿上都是坑坑洼洼,每天上完第三節課沒多久,就開始頭暈,眼睛也看不清東西。
記得四年級上學期第三節課,語文老師吳老師上了一堂《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公開課。吳老師柔和好聽的普通話,像一股清泉,流過我的心間。漸漸地,吳老師的聲音漸漸遠去,饑餓的魔爪張開,不斷擴張。我的心智被控制,只剩下心臟的抽搐……
有同學還記得,上級領導來視察時,每個班都派幾個人到校長室開會,校長告訴大家,如果領導問吃飽不吃飽,就說吃飽,如果領導再問“24斤糧食能吃飽嗎”,就說“蔬菜”。可是領導沒來。“蔬菜”是什么,還留在我兒時的記憶里,看來“說謊”是有歷史的。
右邊是小林老師,左邊是田林老師。照片拍攝于1956年左右。
我母校的幼兒園在青島很有影響力,林老師創作的很多美術作品幫助很多孩子從小培養了藝術表達能力、表現能力、組織能力,他們后來大多成為了各自行業的領軍人物。
“大學路小學”為青島書法藝術家蔡勝錄先生所書。
1955年大學路小學附屬幼兒園新年照
多么可愛的孩子們啊!他們是比我高一級的哥哥姐姐們。
1957年暑假大學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師生合影
大學路小學附屬幼兒園1965屆畢業生合影
1957年6月1日,大學路小學六年級班主任朱娥英與全班在魯迅公園前合影。(王永輝提供)
1959年,大學路小學全體師生在紅旗下合影。
前排第二排右四位是宮梨花老師,前排右三位是小林老師,前排左三位是潘老師,后排左二位是我一年級的李老師,后排右二位是盛老師。
老師和同學們能記得多少呢?我想大部分人都印象深刻。
我想,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在大學路和二中讀書的同學們,對吳忠玉一定不會陌生。她不僅是小學的隊長,還擔任過中學學生會主任、學校《學習勞動》黑板報社長,還是優秀學生中的佼佼者,德智體美全面優秀,有高尚的品德和教養。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小學教師潘老師說過的話:“我從教三十年,從來沒見過像吳忠玉這樣優秀的學生。”
上圖、下圖為吳忠宇小學同學王錫華(解放軍第八體訓隊射箭運動員)、王崇德、朱培德(青島魯劇團骨干)、齊家桐等1958年小學畢業時給吳忠宇的留言。
她家和我家一墻之隔。我忘不了1964年夏天,她要參加高考。平時她走路上學,那天卻騎著媽媽的自行車上學。她再也沒有醒來,在大學路下坡橋邊撞上了一輛黃包車。我當時讀初一,中午回家才得知這個消息,傷心了好幾天。
這是小學六十二年級三班的畢業照,比我高一個年級,我弟弟就在這個班,我認識的很多人都是這個班的。仔細一看,一共有七十七個人。這說明學校和老師不夠,適齡兒童太多了。
1962級4班畢業照
我們班畢業照,我們班主任紀寶玉(第一排左)
我62班畢業照
我們紅旗下的一代人,成長過程中,碰上了大饑荒(1959-1962),缺油缺糧,忍饑挨餓,大部分人都水腫、營養不良,那個年代很難找到胖子,根本吃不飽!
我班的男生畢業時拍了一張照
1962年,大學路小學53屆學生在魯迅公園前合影。(兒時好友瞿詩鑾提供)
1964年六年級畢業班合影。
1964年,六年級(2)班畢業生合影。
1964年,六年級(4)班畢業生合影。
1965年,大學路小學第14屆畢業生與全體教職工合影。
小學時常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共產主義是什么樣的?當時我腦袋里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記得二年級的時候班主任曾說過:“再過幾年,我們就要進入共產主義了。”有同學問“共產主義是什么樣的?”答:共產主義就是可以吃土豆燉牛肉。啊~~有好吃的!不知道同學們怎么想的,反正當時心里充滿了期待和幻想。誰知道我期盼的卻是一場持續多年的饑荒。正當我有一線希望的時候,文革又開始了,我到農村挨餓,直到80年代才慢慢和饑餓說再見。
1965年青島大學路小學附屬幼兒園畢業照
1956年 舞蹈《拔蘿卜》
1952年7月青島私立祥民小學印章(母親收藏)
我弟弟1953年、1954年的幼兒園生活記錄(母親收集)
從以上三份幼兒園生活記錄,我們可以看出1949年初幼兒園的變遷。1952年7月前,為私立祥民小學。1952年8月,私立學校取消,改為公立學校。隨著人事變動,校長也從今天獨立、自由、平等的價值觀角度重新審視當年的培養方向。建國后,教育方針逐漸偏離方向,起初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1957年取消“美育”,1958年提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切都圍繞政治轉。這種培養工具型人才的辦學方針,扼殺了學生個體的發展,斷絕了兩代人成才之路。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民主平等,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學生是主體。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溝通關系,是一種主動參與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五十多年前的母校,今天您好嗎?!
李嘉榮老師近照
本文作者:李家榮。值青島大學路小學建校90周年之際,應部分讀者要求,重發此文,供大家溫習分享。
青島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