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10 08:11:48作者:佚名
南都新聞記者張少杰碩士論文寫不好,只能“以后算賬”。 近日,上海發布通知,每年隨機抽查上一年度碩士論文的5%,對連續兩年有“問題論文”的學位授予單位進行約談,比例較高或數量較多的論文。 業內人士表示,新政策對高校是一個警示。 但要想提高研究生質量,還應該有一系列的配套機制。
11月14日,上海市教委等單位印發《上海市碩士論文抽樣檢查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規定,“碩士學位論文抽樣檢查每年進行一次,抽樣范圍原則上與上一次相同”。 全部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一級學科或專業學位類別納入抽查。 學年授予碩士學位論文的比例約為5%。
此外,同一導師同一年指導4名及以上研究生取得碩士學位、在職人員正在攻讀碩士學位、或拖延取得碩士學位超過一年的,重點抽樣比例檢查比例將增加至10%左右。 對連續兩年出現“問題論文”、比例高或論文數量多的學位授予單位進行高質量面試。
2014年1月2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博士、碩士論文抽樣檢查辦法》,規定“博士、碩士論文抽樣檢查每年進行一次” ”。
研究生論文被發現有問題,會被取消學位嗎? 對此,《辦法》并無明確規定。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凱認為,這說明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此前,國內高校碩士、博士生畢業答辯前,均需按照一定比例選擇校外盲審上海市盲審,通過考試后才能自行答辯。 但防御通過后留學之路,就沒有后續的后續系統了。
侯定凱認為,“這對大學來說是一個警告”,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
“新政策對于凈化學術環境有一定好處,有助于打破博士生進出難的局面。” 上海某大學的一名博士生告訴南都記者。 但同時她也表示,抽檢制度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點,抽檢后判斷有問題,這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盲審者的責任;第二點,與理工科、人文社會科相比科學上,判斷尺度相對模糊。”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上海市盲審,要提高科研水平,論文抽樣制度的改革還遠遠不夠。 “美國沒有論文抽檢制度,但根據大學通行的學術規則,通過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某人的博士論文有問題,他可能會被系統拋棄。” (原標題:上海每年隨機抽查5%的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