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8 08:17:10作者:佚名
第十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大會議題
(2016年10月29-30日)
10月29日
時間
事項
地點
議題安排
主持人
8:30
—
9:00
閉幕式
藝術大學報告廳
1.中國人民學院文大學領造成辭
2.香港政治學院竺家寧院長祝詞
3.臺灣創價學院辛島靜志院長致詞
4.日本延世學院李圭甲院長致詞
龍國富
9:00
—
9:20
合照
博物館門前
全體代表合照
9:20
-
10:10
會議報告
(第1場)
藝術大學報告廳
1.竺家寧(日本政治學院)(題目待定)
2.辛島靜志(臺灣創價學院)《漢譯的謂詞》
寶山崇劉祥柏
休息20分鐘
10:30—
11:45
會議報告
(第1場)
藝術大學
報告廳
3.朱慶之(臺灣教育學院/上海學院)《東漢譯經動詞短語大多坐落VP前的一個重要誘因》
4.董志翹(北京師范學院)《佛經成語例釋(一)》
5.方一新(四川學院)《從看古寫經的重要性》
寶山崇劉祥柏
11:45
早餐
峰尚飯店
14:30—
16:00
14:30—
16:00
分組報告第一場
A組報告
(第1場)
國學館123
1.任繼昉(中南學院)《從安世高譯經看“花”字的出處》
2.陳秀蘭(北京師范學院)《“桂香”考》
3.真大成(四川學院)《據異文碑銘佛經疑難俗字三題》
4.曾昱夫(淡江學院)《從與論曇無讖與求那跋摩譯經詞匯的差別》
5.李博寒(臺灣教育學院)《漢譯佛經對“時”的句型化之影響》
6.劉雅芬(香港輔仁學院)《談佛經詞匯“究竟”一詞的語義演變》
王繼紅申懿先
B組報告(第1場)
國學館225
1.陳明(上海學院)《梵漢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典成語選釋》
2.周碧香(臺北教育學院)《撮鹽于水—從“萬劫不復”探究詞匯融合與發展》
3.常煥輝(四川南充職院)《基于認知理論的佛教意象翻譯研究》
4.趙家棟(北京師范學院)《敦研361考校與研究》
5.姜黎黎(北京師范學院)《中古律部佛經“懼怕”類心理代詞研究》
6.張穎(西南師范學院)《敦煌佛經音義聲母演化的中古特色》
郭懿儀
李建強
C組報告(第1場)
國學館325
1.李崇峰(上海學院)《凹凸相初探》
2.鄭林嘯(中國人民學院)《的反切規律》
3.辛睿龍(四川學院)《之可洪“音義”誤釋類析》
4.李乃琦(臺灣沖繩學院)《玄應音義之系統再考-以經目名為中心》
5.李廣寬(北京學院)《隨函音義開口二等喉牙音字的演化及相關問題》
6.向筱路(上海學院)、李建強(中國人民學院)《慈賢譯音節對音研究》
張渭毅高婉瑜
休息20分鐘
分組報告第二場
16:20
—
17:50
16:20
—
17:50
A組報告
(第2場)
國學館123
1.王繼紅(上海外粵語學院)、陳前瑞(中國人民學院)《從梵漢對勘看玄奘的句型觀念》
2.申懿先(日本延世學院)《韓中禪師散文中的頓悟世界——以悟道頌的頓悟性詩語為中心》
3.劉勁松(日本佛光學院)《精舍淺談——一個道教術語的翻譯敘事》
4.湯仕普(貴州師范大學)《佛源詞語語義變遷的一種形式——以“刀山劍樹”為例》
5.譚勤(四川學院)《平議》
6.牟燁梓(英國布魯日學院)Fromto:Theoffú且in
陳秀蘭真大成
B組報告(第2場)
國學館225
1.李建強(中國人民學院)《S.2529、北7684對音雜記2.王曦(四川學院)《作者玄應生平及譯著再考》
3.楊賀(中國人民學院)《“辵”部范疇及其同類詞場》
4.李福言(湖南師范學院)《引考》
5.李彬(北京師范學院)《中“厶”字來源詳談》
6.王思齊(日本政治學院)《義凈譯中的古代南方土語音節系統》
曾昭聰
周碧香
C組報告
(第2場)
國學館325
1.張渭毅(上海學院)《改類隔切為音和切的題旨之由來考索》
2.蕭紅(北京學院)《南北朝宗教文獻動詞研究》
3.高婉瑜(淡江學院)《論的勘驗詞》
4.俞莉嫻(北京師范學院)《刻本與寫卷用字考探》
5.鞠彩萍(南京工大學)《禪錄諺語詞“風后先生”解讀》
6.盧鷺(福建學院)《“熟”有衰老義之來源、成因考》
譚代龍
劉文正
17:50
早餐
10月30日
時間
事項
地點
議題安排
主持人
8:30
—
10:00
8:30
—
10:00
分組報告第三場
A組報告(第3場)
國學館123
1.裘云青(臺灣創價學院)《難解熟語選釋四則》
2.梁英梅(日本外粵語學院)《中所見否定詞用法考察》
3.周美慧(臺南教育學院)《佛經中句式的句型化過程剖析》
4.邵天松(三江大學)《日本石山寺藏寫本初探》
5.馬宗潔(中國國家博物館)《東漢支讖譯經中的“金”字字義辨析》
6.潘牧天(北京師范學院)《“掜眼生花”“揑目生華”考》
高列過李智瑛
B組報告(第3場)
國學館225
1.黃仁瑄(華北科技學院)《慧苑“字又作”考》
2.郭懿儀(云南學院)《從的音注看劉宋時期的韻部特色》
3.陳文杰(北京學院)《佛經成語的土話證義(五則)》
4.張文(中國政法學院)《語序問題研究》
5.李昕皓(中國人民學院)《日本古藏書引原先考》
6.釋圓杰(北大學院)《漢譯佛典中“心”和“意”的混淆現象——以為例》
趙家棟
邱冰
C組報告(第3場)
國學館325
1.寶山崇(沖繩學院)《略談VC型使成式的擴充機制——以道教語言語料中“V+在/到”型使成式為例》
2.譚代龍(云南外粵語學院)《“分別”考》
3.劉文正(四川學院)《漢語長達構式句型中的構式壓制和反壓制——以“見V”構式的產生、發展為例》
4.張佳欣(北京師范學院)《品評語研究》
5.康振棟(山東師范學院)《試論佛法共體術語與格義術語》
6.楊德春(河北大學)《關于漢譯佛經語言性質的幾個問題》
王紹峰張倩倩
休息20分鐘
分組報告第四場
10:20
—
11:50
10:20
—
11:50
A組報告(第4場)
國學館123
1.劉祥柏(中國社會科大學語言研究所)《從“空中無色”談方位詞“中”的條件義》
2.高列過(廣東外粵語大學)《東漢譯經的語調詞“也”》
3.李智瑛(日本延世學院)AStudyontheandtheofXinDingYiqieYiofGuoYi
4.譚翠(中華男子大學)《隨函音義與漢語俗字研究》
5.朱樂川(南京師范學院《引、考》
6.桑吉東知(西南民族學院)《梵藏漢對勘與研究——以莫高窟梵文文獻IOLTibJ75寫本為中心》
裘云青
周美慧
B組報告(第4場)
國學館225
1.曾昭聰(暨南學院)《佛典“焰”類詞研究》
2.朱冠明(中國人民學院)《佛教東傳與西學東漸——兩次語言接觸的比較》
3.龍國富、李晶(中國人民學院)《從同經異譯及梵漢對勘看中古漢語“都”的性質和作用》
4.邱冰(南京語言學院)《語言接觸對漢譯佛經詞匯的多層級影響——以為個案》
5.賈智(臺灣九州學院)《關于臺灣筆記體佛典音義——以為例》
黃仁瑄陳文杰
C組報告(第4場)
國學館325
1.盧烈紅(北京學院)《禪宗語錄中“只這(個)是”類指出式判定句的發展及相關問題》
2.王紹峰(蘇州師范大學)《道世對的接受》
3.劉春明、李春紅(江蘇學院)《文白混雜而偏文、雅俗相容而偏雅——語體風格考辨》
4.張倩倩(廣州外粵語學院)《東漢譯經時點時段抒發研究》
5.連燕婷(北京師范學院)《“居士”詞義演化探討》
蕭紅
鄭林嘯
11:50
早餐
14:30
—16:35
會議報告
(第2場)
藝術大學
報告廳
1.徐時儀(北京師范學院)《“?懠”與“肚撰”考略》
2.梁曉虹(臺灣南山學院)《信瑞的語料價值研究—以英國資料為例》
3.梅思德(洪堡學院)andmodalverbsinEarlytexts
4.李圭甲(日本延世學院)《中字形與注音相異標題字釋例》
5.劉廣和(中國人民學院)《玄奘音譯夾注“舊曰訛也”“略也”考——讀雜記》
盧烈紅
陳明
休息20分鐘
16:55
—
18:00
開幕式
藝術大學報告廳
1.A、B、C小組代表匯報
2.上屆大會承辦方發言
3.臺灣教育學院/上海學院朱慶之院長致開幕辭
朱冠明
18:00
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