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11 11:05:24作者:佚名
本期為您帶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神仙湖畔學生通訊社在第三期??渡裣珊稀分袑浌軐W院學術院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學術院長熊偉教授的專訪。
雜志截圖
熊偉教授在世界頂尖經濟及金融雜志發表過四十余篇關于各類研究主題的論文,例如投機泡沫、金融危機、行為金融學、大宗商品金融化、中國金融市場、數據經濟等。熊教授曾獲多項榮譽,包括美國金融學會2012年度史密斯·伯林頓最佳論文獎、美國西部金融學會2013年度納斯達克集團最佳論文獎、中國2015年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2018年中國當代經濟學獎。他于2016年出任美國金融學會旗幟期刊 of 聯合主編。
熊偉教授接受神仙湖畔通訊社記者采訪
“興趣是驅動我們學習的原動力”
“我是1989年上的大學,那時候,金融和經濟這樣的學術領域與現在所呈現的很不同。對學科的理解決定了我當時不會選它們作為我的本科專業,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理工科。直到讀博士的階段,我才發現經濟和金融與個人的興趣更加匹配?!被貞浧鹎髮W時找尋學術發展方向的經歷,熊偉教授在采訪中一再強調“興趣”的重要性。
而“興趣”是在學術實踐中尋找到的,熊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的第一個暑假前往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進行暑期實習時,他看到了為數眾多的工作人員協同工作來完成大規模的粒子對撞項目,感受到高能物理研究與自己的預期很不一樣,熊教授對未來又有了更多的想法。在初談轉變專業方向時,熊教授說:“物理和金融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它們都是運用數學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經濟和金融對我來說更具體,而且商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我自己設想中的研究領域的思維模式還是很相似的,也更匹配我的個人興趣,因此我轉投到了經濟和金融領域攻讀博士?!彼@樣說道。
作為經管學院和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的學術院長,他幫助和推動經管學院和深高金在短短幾年中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的經濟、金融與管理學術中心,高水平的研究和交流平臺。據學校數據統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20屆經管學院畢業本科生就業率高達94.74%,其中有72.83%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進修;而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2020屆畢業研究生的就業率更高達98.5%,平均年薪達23.9萬元,有近60%的畢業生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可以說,兩個校園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和輸送人才方面成績卓然。熊教授解釋道,這兩個平臺聚集了一大批對經濟和金融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他說:“興趣是驅動我們學習的原動力?!彼M瑢W們能夠充分挖掘自己的興趣,雖然能參考學長學姐們的經驗但不能照搬,同時要在不斷嘗試中找到合適的機會來探索不同的方向,從而找到真正的興趣——這將為將來同學們面臨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提供更多的參考。
“要做出點成績,必須持之以恒”
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熊教授都是旁人眼中的“學霸”。他曾經在一次頒獎儀式上提到,當初從理工科轉向經濟和金融學研究時,“憑借理科的基礎,應付作業和考試沒有問題?!钡斔邮芰藢煹闹笇Р⒅饾u掌握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后金融業發展前景,他不再機械地用數理模型來解答金融學中的問題。
可以說,數理基礎和經濟學思維的有機結合讓熊教授在之后的學習和研究中所向披靡。此次采訪中我們也讓他分享了學習上的心得體會,首先他認為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最重要。同時,要充分利用個人的直覺(),保持專注,這二者有很強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認為,不管是學習還是研究,基礎概念一定要搞懂,不然往后的工作將很難開展。
作為全球金融界中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學者之一,熊教授經常和許多不同的中外學者一起開展課題研究,并且已經共同發表了許多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論文。當被問到做學問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時,他提到協作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各個領域的主導趨勢,他進行的不同研究有不同的合作者,他們的國家、民族和社會文化背景迥異。在這些合作對象當中,既有具備資深研究經歷的前輩學者,也有他的同輩和學生,和他們做研究,必須具備兩種品質——靈活與堅持。
“我們的研究越來越需要有不同背景的研究員來參與。不同背景的學者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熟悉的數據也不一樣。這樣不同背景的研究者一起工作就有可能碰撞出多樣的、有創造性的研究。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我們適當地去包容和妥協大家的性格和偏好?!倍劦綀猿郑J為要真正做出一定的成績,短暫的熱情是不夠的。研究當中必然會遇到許多起起落落(ups and downs)金融業發展前景,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下去是最重要的。
“中國經濟在世界上越來越重要,要讓大家充分又準確地了解它”
2018年,熊偉教授獲頒第三屆當代經濟學獎。在頒獎儀式上,他提到“讓國際學術界了解中國金融是經濟學家的使命?!痹诖舜尾稍L中,他對這句話進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闡釋。“在現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體量大,發展快,影響大,并且在將來會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國際學術界充分又準確地了解中國的經濟和資本市場,深入理解它的運作機制和原理。”他認為,中國經濟既受到海外經濟環境和別國經濟政策的影響,也對他國的經濟政策和發展狀況有著深厚的影響,這些都是中國經濟成為國際學術界重要研究課題的原因。
“改革開放這四十年,我們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入的市場化改革,與此同時又保留了很多有特色的成分,最終形成了一個特有的混合制市場經濟——政府在這其中發揮了很大的調控作用。”熊教授解釋道,這并不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體制安排,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由于它具有開拓性質,很多方面的發展進程都仍處于摸索階段,而在國際上,海外經濟學家們對中國的市場經濟了解就更為有限了。這就要求中外學術界進行充分的討論和溝通。
“為梳理中國金融體系框架做了一次努力”
為了促進中外金融和經濟學術界的交流,熊教授參與搭建了這個學術交流平臺,他目前擔任這個平臺的執行委員會委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在上面公開發表最新的有關中國經濟和金融方方面面的研究論文,極大地促進了海內外學術界對中國經濟的了解。而在2020年,熊教授和經管學院前教授、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主席 共同編纂的《中國金融系統手冊》也正式發布。
談及編纂這本書的初衷,熊教授說:“近幾十年,中國的金融體系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但是現在國內高校的金融課程采用的都是海外的教科書,對金融體系的講解也以歐美的金融市場為基準。所以這本手冊是我們為梳理中國金融體系框架所做的一次努力——我們力圖讓這本手冊能夠覆蓋中國龐大而復雜的金融體系,把其中特有的元素和機制進行一次梳理,努力提煉出完整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以幫助國內的學生和研究者以及海外學術界都能充分了解中國的金融體系。”
談到中國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熊教授認為,這個問題和他前面所提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混合制的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自由化經濟是以維護和擴大個體利益為出發點來進行經濟活動從而讓個人和企業做出最利于自身利益的選擇。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充分發揮個人積極性,但它的缺陷在于個人的最優選擇有時會導致“外部性”進而損害公共利益。歐美國家經常出現的金融危機就是這種外部性的一種突出反映。
而在我們國家,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在中國市場經濟中持續發揮作用,“外部性”的問題是相對容易解決的。這個差別在疫情期間尤其明顯——歐美國家的個人和經濟體開展市場經濟活動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而不在意公共衛生安全,這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控制疫情傳播的效果也遠不如我國。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混合制的市場經濟和金融市場由于政府在其中具備強大的干預能力,有時也會降低或干預個體的主觀積極性。
熊教授也針對手冊中提到的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書中強調,我國的宏觀經濟在大方向上已經逐漸進入了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從高速度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而接下來需要進一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熊教授提到,在這方面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市場活力,進一步發揮個體激勵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國家需要更多地參考借鑒歐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同時,我們自身的優勢也要更好地發揮出來。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來消除外部性的影響,化解金融系統風險。總的來說就是要更好地結合市場經濟的優勢和我國經濟體制的優勢,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我國的金融業發展前景廣闊”
關于“金融和經濟這兩個學術研究領域是怎樣影響世界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熊教授提到無論哪個領域,學術研究都偏重于原理和機制的探究。對經濟和金融原理的研究具有微觀和宏觀層面的影響。微觀上,這些領域的研究可以幫助個體投資人和企業優化投資組合和經營策略,分散投資風險,從而有利于在整體上維護金融市場和國家經濟的穩定;宏觀上,經濟與金融學術研究能幫助政府在決策時更好地理解市場和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機理,正確解讀市場存在的波動,從而更有效地做出政策反應,緩解宏觀經濟的壓力,化解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除此之外,我們還和熊教授探討了在如今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特點,比如說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諸如騰訊、華為等的一些信息技術企業,正在推動金融業和數字平臺緊密連接在一起。企業內的一些大型數據平臺可以利用數據優勢為個人和中小企業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可以說是大幅提高了金融行業發展的潛力。
而談到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同時也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熊教授認為這里的發展具備天然的地理和經濟帶優勢——大灣區既包含香港這樣的有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大都會,也具有經濟活力十足的珠三角城市群,這其中還有作為全國科技創新基地的深圳。他希望此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能夠充分結合深圳科技和金融上的實力以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優勢,協同構建一個創新的、健康的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