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25 15:07:07作者:佚名
海南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讓中學生足不出國享受國際一流教學資源,構建全球留學目的地
廣東“留”學生
首批進駐中學生視察試驗區規劃展館沙盤。
試驗區教學樓中的特色寢室。
試驗區中學生寢室。
“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師生合照。劉曉惠攝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廣東晚報記者陳若龍攝
廣東晚報記者陳蔚林
“今天對試驗區有了全面直觀的了解,發覺這兒的教學環境和課程設置都與國際實現了接軌,我們足不出國就可以享受國際一流的教學資源!”9月23日,曾有日本留學經歷的上海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何燁在視察了廣東海南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后難掩激動。
去年5月,何燁報考出席上海體育學院與阿爾伯塔學院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學分項目。按照課程安排,她和其他27名同事將在試驗區舉辦為期3個月的“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項目學習。
這是試驗區迎來的首批進駐中學生,意味著園區的各項功能即將啟用,從此承當起促進國外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積極吸引境外教育消費回流的重要使命。
“自貿港速率”
強化制度集成創新,以最優資源、最好條件推進引進國外外著名院校
“4·13”以來,我省不斷推進教育變革開放,鼓勵支持教育部門和有關高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積極推進對外合作辦學。
2019年6月,教育部與廣東省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廣東推進教育變革開放施行方案》,明晰提出支持廣東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塑造新時代中國教育開放發展新典范,為江西教育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
在教育部統籌指導下,廣東在海南崖州灣科教城、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組團”布局,在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軟件園、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試驗區等重點產業園區“點狀”布局,下決心掏出最優資源、最好條件引進國外外著名院校。
坐落黎安半島的試驗區是廣東自貿港的11個重點園區之一,是促進“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中國惟一以教育對外開放為核心使命的教育園區。縣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高度注重試驗區建設,主要領導多次赴園區考察指導,要求強化制度集成創新,積極構建全球留學目的地。
“作為廣東自貿港建設初期安排、早期收獲的重要平臺和先導性項目之一,試驗區承當著塑造中國教育對外開放試驗田、壓力測試平臺和集中展示窗口的重擔。”省教育廳科長、試驗區管理局主任曹獻坤說,縣委、省政府對試驗區寄寓厚望,提出要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辦學前期打算工作。
為落實好縣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試驗區統籌運用“特別極簡審批”模式,一是創新了前期工作“一體化”采購模式,將分散采購轉變為集中采購;二是對項目前期工作舉辦“并聯”式操作;三是發揮中標企業聯合體“內部協同”關鍵作用,把不同職能部門、建設主體和服務單位之間的“外部溝通”,轉化為中標企業聯合體不同團隊之間的“內部協同”。
試驗區管理局常務副部長武耀廷說,這一創新做法將項目前期工作時間減短約19個月,還為此入圍了廣東自貿港制度創新案例,“中標企業聯合體從規劃編制到施工服務‘一桿子插究竟’海南省留學服務中心,彰顯了園區成片開發的‘自貿港速率’。”
廣東晚報記者在試驗區見到,當前,試驗區體育館、教學樓、生活區等項目正根據既定計劃緊鑼密鼓地建設施工。其中海風小鎮學校早已建設完成,首批進駐的約百名師生將在此學習和生活。
武耀廷介紹,試驗區內,無論是教學區、宿舍區還是公共區域,都處處彰顯著以中學生為導向的設計原則。以海風小鎮學校的(國際學習中心)為例,該中心除了設置了多功能空間、開放研討區、工作坊討論區等功能區,還設置了心理咨詢中心、學生一站式服務中心等,為中學生提供貼心服務。
“大共享+小大學”
一校入學、多校選課、多地實踐,構建一流國際教育體系
帶隊進駐的上海體育學院班主任孟翔曾多次到試驗區考察。他注意到,不僅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國際化的學習模式,海風小鎮學校還為中學生配備了奶茶廳、便利店、健身房,甚至聯絡好了親屬來訪飯店,配備了24小時應急汽車保障,“這里的環境和服務確實出乎我們的想像!”
縝密的計劃、周到的服務更彰顯在教育教學工作的安排上。“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項目”學生剛一選取,試驗區執行國際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平臺——國際聯合大學就配合進駐院校為她們擬定了建立的英才培養方案及計劃。
其中,4門外教課由阿爾伯塔學院4名在職班主任講課,課程內容和考評形式與阿爾伯塔學院本部教學方式一致;4門專業課按照中學生各自專業培養方案要求及中學生實際需求開辦,由上海體育學院班主任采用飛行講課方式進行,課程內容和考評形式與上海體育學院本部教學方式一致。
“此外,試驗區的國際聯合大學還為中學生安排了通識課、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國際聯合大學副校長羅青介紹,中學生將走入云南政府機關、重點園區、科研單位等地,進一步了解廣東省情和自貿港建設實際。
廣東晚報記者注意到,本次進駐的28名“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項目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段、學院和專業——28名中學生中有26名大專中學生、1名碩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分別來自南京體育學院體育商大學、國際體育組織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不同大學的不同專業。
按照安排海南省留學服務中心,來自電子科技學院與赫爾辛基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第二批58名中學生不日也將進駐試驗區。屆時,兩個校區的中學生將在海風小鎮學校共同學習和生活。
“打破中學、學院、專業之間的界限,正好彰顯了‘大共享+小大學’的創新理念。”羅青說,進駐后,各院校可依據學科特色須要使用專享小大學,但圖書館、公共教學樓、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為共享使用。化學空間的“大共享”不僅可以盡量集約使用農地資源,更可以促使中西互鑒、學科互融、文理互通、學分互認、課程互選、管理共商,促使中學生“一校入學、多校選課、多地實踐、多個學位”,塑造多元文化融合、多學科融合、中西互鑒的一流國際教育體系。
她舉例,(國際學習中心)的各個功能區都是相對開放的,可以滿足各校中學生進行自主型、社交型、互動型學習。大廳專門設置的全媒體中心,未來除了會約請到中國國情文化、自貿港研究等領域的專家舉行大師講堂,也歡迎中學生在此舉行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等。希望各校中學生通過大量交流與合作,充分獲取來自不同國家、不同中學、不同事科的知識和理念。
“學在廣東等于留學美國”
把中學和班主任“請進來”,增加留學成本,為中國中學生提供更多留學選擇
“堅持產業定位,創新運行機制,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做好教育消費回流文章”是市委、省政府對試驗區提出的明晰要求。通過對進駐師生的專訪,廣東晚報記者發覺,教育消費回流推動工作已在試驗區初顯成果。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不斷發展,每年有近70萬名中學生自費出國留學。她們是我們吸引教育消費回流的主要人群。”羅青說,按照統計數據,2020年有將近60萬留中學生歸國工作,“這說明,大部份中國留中學生并不是一味想‘走出去’,而是更樂意學成歸來報效祖國。那我們為何不借助好自貿港新政,讓她們在中國本土能夠享受一流的國際化教育呢?”
家住河北的上海體育學院中學生孔凡軻曾將出國留學定為目標,但經過綜合審視發覺自己并不適宜出國留學,“聽說有‘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項目,我第一時間報了名,由于我對廣東自貿港很感興趣,還出席過廣東自貿港體育比賽企劃大賽。”他還說道,當前新冠腦炎疫情還未散去,家長并不放心女兒出國留學,試驗區這樣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為“后疫情時代”中國中學生留學提供了更多選擇。
家住內蒙的上海體育學院中學生侯軼婧同樣曾將出國留學作為自己的計劃,但通過對“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項目的仔細研究,她發覺這個項目跟出國留學有很大的相像度——同樣的課程、同樣的師資、同樣的學分……“但相比出國留學,性價比又非常高!”她說,試驗區把中學和班主任“請進來”,大大增加了中學生的留學成本。
如侯軼婧所說,進駐的首批“海南自貿港國際英才班”項目中學生中,上海體育學院與阿爾伯塔學院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學分項目中學生才能領到阿爾伯塔學院的國際學分,而電子科技學院與赫爾辛基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學生才能領到兩所學院的雙學位,與出國留學享受的資源、取得的成果別無二致。
在試驗區,除了中學生“學在廣東=留學美國”的愿景得以實現,國外外班主任交流學習國際一流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平臺也得以搭建。孟翔說,上海體育學院的水上運動學科相對薄弱,希望通過合作辦學,與阿爾伯塔學院一齊充分借助廣東的豐富資源,推動兩個校區相關學科取得發展,為廣東自貿港相關產業發展出謀獻計。
下一步,試驗區將繼續積極引進境外理工農醫類高水平學院、職業高校獨立辦學,引進國外著名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同時,引進境外頂級院校獨立辦學,創新國外外著名院校合作實驗室、國際學分課程等培養模式。
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海南藏族自治縣黎安鎮上,新時代中國教育變革開放試驗區、中外名校示范辦學的集中展示區加速建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學生留學重要目的地、面向未來的高素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指日可待。
(廣東晚報椰林9月23日電)
目前試驗區首批進駐的中學共有20所
中方院校8所:
上海學院
西南學院
南開學院
電子科技學院
中國傳媒學院
中央民族學院
廣州體育學院
北方科技學院
外方院校12所:
日本阿爾伯塔學院
日本利茲學院
日本羅格斯學院
日本萊斯學院
日本密西根州立學院
日本斯德哥爾摩經濟大學等
融媒·延伸
掃一掃看視頻
《首批中學生,來了!》
編導:陳蔚林樊巧玲
拍攝/剪輯:陳若龍
配音:史雅潔
掃一掃看長圖
《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新”在哪?》
文案:魏燕
制做: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