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03 10:15:03作者:佚名
□記者劉兵報導(dǎo)劉蕾展示其悉心打算的暑期計劃表,她將根據(jù)表格充實地渡過這個長假。
今年3月以來,記者與福建學(xué)院影視社工團隊兩次到小蕾家訪談,長達10余天跟蹤拍攝了這個“瓷娃娃”家庭的日常和小蕾的求學(xué)之路,制做了短片《上學(xué)》,敬請掃碼觀看。
更多內(nèi)容請掃描條形碼,登陸新銳大眾顧客端。
□本報記者劉兵
“甲+乙=乙+甲”“a+b=b+a”……大年初一,身患瓷娃娃病的劉蕾正坐在家中輪椅上,預(yù)習(xí)著學(xué)校四初三的“加法運算定理”。
1月29日晚上,記者來到濟南市岱岳區(qū)孟門鎮(zhèn)寺河村320號的小蕾家,第二次探望那位凈高不到150公分的普通女孩。與今年夏天碰面時一樣,她還是這么愛笑,喜歡一個人看書探討,也是目前頭上有了更多的痤瘡。
受病癥影響,小蕾一直脫臼入院,那樣的病況嚴重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7歲,當同歲人背著書包上下學(xué)路過家旁邊時,她卻沒法坐在輪椅上,在屋內(nèi)遠遠的凝視。念書,成為她心里多年的夢想。11歲那時,在多方努力下她總算圓夢。因為平時講課時幾號恢復(fù)上學(xué),母親并不在身邊照料,為了提高上公廁的次數(shù),不麻煩同學(xué)和老師,她晚上幾乎從不進食。
“雖然你們都很熱情,但真的不想打攪,并且課間我還可以多看會兒書。”每次說話,她就會不由自主地笑容,顯出那顆小斗魚,變得更加精神。但說完以后,她就立刻恢復(fù)平淡,低下頭又探討著哪些。雖然,在那樣的年齡就經(jīng)歷這么多的蒼涼,誰就會顯得不一樣。
去年暑假,她像以往一樣,又制定了密密媽媽的周末計劃。A5大小的計劃表上,大年初二要看《桂林山水》和《扁鵲治病》,需要完成英語“運算定理”的預(yù)習(xí)。
“孩子很懂事,對學(xué)習(xí)也很自覺。我自己不認字,沒文化,不能再讓女兒走我的老路,吃著五保戶,干不了大事。”小蕾的父親李燕只是一位瓷娃娃,病況比小蕾更嚴重,凈高不到半米的她,手拿著兩個只有20公分高的木凳子,走起路來,發(fā)出咚咚的響聲,大老遠都能聽到。經(jīng)歷了大半一生的苦惱,早已把所有希望都寄寓在兒子頭上的她,一直堅信“教育改變命運”,每周的日常也都圍著小蕾轉(zhuǎn)。
下午4點半的農(nóng)村,天還很暗,屋外的寒冬呼呼粗重,一年365天,李燕幾乎每天都會準時醒來做菜。個把小時后,小蕾的兒子老劉會去磚廠上班,便順路把小蕾送到小學(xué)課室。
老劉手里有一把課室的鎖匙,每周晚上,它們就會第一個抵達寢室。小蕾的坐位在最后一排,孤零零的空間足夠她輪椅的堆放。“按照慣例四初三要在頂樓,但教授特意把這個班留在了一層,那樣男孩就不用爬樓了。旁邊臺階處也有一個木頭斜板,只是教授給修上的。”36歲的老劉,在提到中學(xué)給小孩的照料,更是樂開了花。
“孩她爸晚上在磚廠回不來,我今天這個身體,走路也走不快,得提早做好飯給她送過去。”每天10點的時侯,李燕就開始做菜,忙里忙外,一個小時恰好做完。而從家到中學(xué)的那2里地距離,她緊趕慢趕也要半個鐘頭。
“11點半下課,我到小學(xué)時間剛好。等兒子吃完,我就得回去,需要打算白天的飯。”從炎炎盛夏到深秋十月,小蕾念書的每三天,李燕都要這么往返一次。
有時侯,小蕾也會與母親一起思考問題,把課本的知識教給她。“她說自己沒念書是一個遺憾,目前我念書了,可以把我會的知識教給她,我代表全家人在念書。”小蕾挺著脖子很自豪地說著。
“有時侯一天早晨也會覺得非常累,但若果不念書的話,就哪些字不認識,就不會改變目前的情況。我務(wù)必好好學(xué)習(xí),由于只有一次機會嘛。”小蕾說話時透漏出的無畏目光,讓記者見到了頑強,但更讓人感覺心痛。
于她而言,學(xué)習(xí)成了現(xiàn)在人生的全部,只有學(xué)習(xí)能夠讓母親寬心,能夠找到方向,也能夠看見希望。“有時侯遇到不會的題時,也會焦急,也會哭。”
“我要認真地學(xué)習(xí),不要舍棄,永遠也不要舍棄!”淚水在她向下仰著的濕紅眼睛中經(jīng)常打轉(zhuǎn),堅持著幾號恢復(fù)上學(xué),強忍住。可當記者把毛巾遞過去時,她總算還是釋放了自己,背指著你們放聲而哭。
“我希望可以跟朋友們一起玩;可以好好念書,長大了找到好的工作;可以趕快好上去,幫父親母親減少家里的負擔。”15歲的小蕾心愿是這么的純樸與簡略。
“新的一年,我就想經(jīng)常好好念書。”小蕾期盼著,也經(jīng)常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