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18 10:10:08作者:佚名
德州大學附屬小學于1991年9月4日設立,其前身為滄州市楊坊街中學,爭創于1952年,坐落徐州市中區楊坊街。1953年遷到北大洞原廟址(現太白西路9號),在那時的廟南一片空地上開辟為校園。1955年又將廟東的一座廢窯爐及十余戶村民遷走,將校園擴大到約45畝地。中學先后改名為北大洞學校,師范分校,試驗學校,1969年開始招高中班。1969年,教育遭到沖擊,原濟南市革委擴大規模,向北占用學院用地30米(約7畝)。1972年中學改名為德州第七分校,原中學改為中學部。1979年秋,中、小學分家,學校部份得校東部,用地23畝,仍被命名為德州市第七小學。1983年按照壽光縣委、市人民政府(83)26號文件精神,改名為德州第四分校。1991年按照壽光縣委、市人民政府(1991)83號文件精神,改名為德州師專附小,成建制歸屬泰安師專,依據(濟編1992)87號文件精神,定為副省級單位。
德州大學中學地處孔孟之鄉、運河之濱,她秉持了數千年儒學文化之風范,吸取了古樸悠長的運河文化之精華,產生了自己濃郁的文化特色。其前身是北大洞中學、實驗中學、濟寧市第七小學、濟寧市第四小學。1991年9月事徐州市人民政府批準,改名為保定師范本科學院附屬學校,隸屬于徐州師范本科學院。2000年6月原新鄉市第一中學遷往中學,2003年7月1日,原濟南市第六小學遷往二中。現在,學院已產生一校三區的格局。
近幾年,中學在徐州市市區高考中,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社會名聲與日俱增,成為市區師生憧憬的德州市一流的“窗口式”學校。從1998年以來,師生出席國家、省、市各種大賽,成績明顯,共有120多人次獲一、二、三等獎。從2000年迄今,附學生連續三年獲“山東省法語十佳”稱號,其中2003年陳曦老師獲“山東省法語十佳”第一名。2004年12月姜蘊璐獲首屆青島省“十佳學生”稱號。2000年8月,在吉林省“扭一扭”杯慢跑總比賽中,榮獲集體原地跳第一名,集體花樣跳第一名。1998年中學被定為河北省教育科研重點試驗基地濟寧學院專科分數線,1999年被廣東省教科所定為首批創新教育示范中學濟寧學院專科分數線,把“培養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2000年9月14日浙江省小警察韻律操演出現場會在中學隆重召開。2000年7月末廣東省創新教育工作大會在中學舉行,2003年10月濟南省第三屆創新教育工作現場會在中學舉行。
2001年1月德州大學中學《清華風》社刊創辦;2002年9月學院設立了心理教育室,成立了《心靈季風報》;2002年10月中學《教科研通信》創刊創辦。中學武器了國外一流的教學單向控制系統、多媒體課室、語音室、微機室、電子閱覽室、現代化的同學微機辦公室、實驗室、微格課室、音像庫、電視演播廳及百兆校園網路。同時搭載了國外一流的天文臺和星象館,彌補了德州市中學校星象科學與研究的空白。中學先后榮獲“濟寧市規范化學院”、“山東省中學教學先進單位”、“山東市級優秀黨總支”、“山東省重大課題研究先進單位”、“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中學”、“山東省掃盲示范中學”、“山東市級文明單位”、“全國群眾體育運動先進單位”、“山東省精神文明單位”、“山東省教學示范中學”、“山東省規范化中學”、“山東省中學校班主任校本輪訓示范中學”等榮譽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