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1-21 08:02:10作者:佚名
生死是永恒的主題,是人的一生中無法避免的存在。《入殮師》通過入殮師這一職業呈現了日本人“超越生死、生死輪回”的生死觀。
片中有許多平淡的鏡頭訴說了“超越生死,生死輪回”這一生死觀。當將一直照顧小林的澡堂老板娘送去火葬時,作為守門人的老者所展現出的心情是嶄新、蕩氣回腸的,他不只是對熟悉的老板娘,而是對每一個人都如此,因為他認為“死可能是一扇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這也是多數日本人的觀念,他們認為生與死是一種輪回,是一個整體日本人的生死觀,死包含在生中,生要轟轟烈烈拼盡全力徹頭徹尾地活,死時要敢于舍棄對生的執著痛痛快快富有尊嚴地離開。因此,片中一直貫穿著的大提琴的樂聲,緩緩從木質中空滲透、流淌而發出的,宛如在為離者祝福;入殮的步驟舒緩、完美日本人的生死觀,這是在為離者送行。將死者梳妝打扮,調整姿勢,換上壽衣,這種莊重的儀式能讓死者以體面的方式離開人世,這是對這一世的尊重,也是開始下一世生的第一步。當小林第一次接觸到高度腐爛的尸體,對這份工作產生質疑時,在橋上望見了洄游的鮭魚為了產卵拼命逆流而上,直至失去生命,他疑惑于這樣殘忍的生死交替,火葬場送葬的平田說的一句“這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是這樣”給了他答案。為了繁衍后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幕再次體現了日本人“生死一體”的觀念。此外,“超越生死,生死一體的”生死觀遠非只是一種觀念,而是日本盛行的一種美學—物哀之美。這種美學是日本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強調的是“瞬間美”,是一種從空寂的心境中孕育出的悲劇之美、哀愁之美,亦是一種對生命須臾、歲月無常產生的悲觀之情。影片中,除了表達對生死的敬畏之感還通過一些景象傳達這種物哀文化。電影第一幕便是小林和社長開車行駛在白茫茫的道路上前往逝者家中,雪山、枯樹、稀稀落落的房屋,總體也呈昏暗色調。這樣直觀的視覺感受才能觸發人心底的情緒,從第一幕開始產生對死亡的敬畏之感。川端康成說:“死亡是最高的藝術”,《入殮師》所想傳達給我們的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