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27 16:13:02作者:佚名
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總數為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今年一季度以來,國民經濟呈現持續穩定復蘇態勢,為穩定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疫情對就業的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復雜嚴峻。
近日,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對全國5762名各級各類高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大學生認為現在就業難,八成以上希望找到本專業工作,三成以上大學生畢業后選擇打工,四成以上盼望就業,四成以上希望畢業后到省會城市發展。國有企業是首選就業方向,薪資待遇、發展空間、同事相處氛圍是就業主要條件。近四成希望月薪5000-8000元,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是就業主要問題。
近八成大學生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求職難。
洛陽工學院大二學生李天浩認為,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大,“特別是科技、互聯網等領域的崗位,對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很高。”
李天浩在電氣工程學院讀的是自動化專業,他認為專業就業不難,但想找一份與專業相匹配的工作。“當一名工程師能讓我趕上國家工業4.0的發展。”
雖然今年就業形勢嚴峻,但他認為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了消除就業壓力,現階段他選擇增加知識儲備。“我還年輕,有更多的精力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學習更多新知識,有能力和時間去改變自己。”
調查數據顯示,76.12%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12.03%的大學生認為就業形勢一般,6.44%的大學生表示對當前就業形勢不了解。40.65%的大學生對就業有期待,其次是焦慮、積極和糾結,分別占21.4%、16.19%和10.92%。此外,80.41%的受訪大學生希望找到與自己專業相匹配的工作。
在眾多畢業生為就業發愁的這幾天,山東職業學院鐵道車輛專業畢業生孟斌卻顯得格外淡定。
原因是他的專業每年都有不少鐵路局、地鐵公司來學校招聘,他當時就接受了中鐵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的面試,預計當年就將入學,并簽訂了三方協議,目前在校實習。
“正常情況下,我8月份就會正式開始工作了。”孟斌說,他想盡快畢業留學之路,減輕家里的負擔。“畢竟,對于一個大學畢業生來說,在國企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他坦言,自己對就業充滿期待,沒有太大的就業壓力,現在對未來充滿信心,“我會盡全力做好汽車‘醫生’,努力工作,提升能力。”
中國青年網調查數據顯示,32.59%的大學生希望通過學校推薦找工作,其次是招聘會和求職網站,分別占22.79%和12.95%。
超四成大學生希望畢業后到省會發展
數據顯示,43.94%的大學生希望畢業后去省會城市發展,其次是一線城市、中小城市和沿海發達城市,占比分別為22.09%、15.6%和13.61%。48.32%的大學生希望畢業后考研,其次是就業、創業和考公務員,占比分別為33.36%、11.92%和3.84%。此外,36.64%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國企,其次是機關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占比分別為25.67%和13.07%。
吉林大學研究生一年級學生陸猛最近很糾結,研究生畢業后該怎么找工作,去哪里工作寧夏大學生就業網,他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沒有系統的職業規劃,對想選擇的職業沒有清晰的認識。”
最讓他困擾的是畢業后是去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
他認為,一方面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更多,可能掙得更多,但壓力可能也更大;而回老家,工作機會可能有限,但工作可能比較穩定,而且離家人朋友更近。
由于他的家鄉是河北唐山,距離北京、天津比較近,如果想去大城市發展,他會優先考慮這兩個城市,其次才是成都、重慶這樣的省會、直轄市。
如果畢業后回家鄉,他想可能會考選拔生或者公務員,“畢竟家鄉的就業機會少,而且也不太適合我的專業。”
陸猛決定趁著年輕,去大城市試試運氣,先體驗一下,如果覺得不適合,再去小城市。
但面對每年急劇增加的畢業生人數,他還是感到壓力很大,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我覺得與其焦慮,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做好一些職業規劃,多參加一些實習,多體驗不同的職業,也許這樣找工作就會更有信心。”
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是找工作的主要問題
就業中困擾人們的事情有哪些?面對這一問題,76.29%的受訪大學生選擇了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其次是專業不匹配或專業范圍太窄以及缺乏社會聯系,分別占62.76%和59.15%。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大四學生許倩倩最近忙著投簡歷、找工作、參加面試。
經過多次面試,她覺得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一方面要考慮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是否與自己的專業相匹配;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給畢業生提供的崗位是什么或者社會更需要什么崗位,畢業生是否能達到自己心儀企業的要求和標準。
在求職過程中,許倩倩明顯感覺到自己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在一些面試中,雖然是針對應屆畢業生,但實踐經驗還是很受看重的。“學校成績已經不是衡量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實踐經驗在一些公司是能力的象征。”
她舉例稱,之前面試時,招聘公司在招聘簡章中明確了專業劃分,招聘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但面試時,她的一個同學的專業與招聘崗位不符,“她是學生物工程專業的,面試的是營銷策劃崗位,但因為她有豐富的營銷策劃兼職和實習經驗,所以最終被錄取了。”
這次經歷讓她越來越覺得大學生畢業前應該多做實踐,積累工作經驗。
由于學的是金融管理專業,她希望在天津、北京就業,她看重的是這份工作帶給她的發展空間,但薪資也是一個考慮因素。“畢業后,大家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生存,我覺得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才談得上后續的發展。”
“我希望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在5000元左右。”徐倩倩說。
記者調查顯示,39%的大學生期望月薪在5000-8000元,其次是8000-10000元及以上,占比分別為27.25%和18.62%。調查中,大學生更看重薪資、發展空間和工作中與同事的相處氛圍,占比分別為82.82%、80.61%和69.32%。
專家:畢業生應主動參加企業實習增加求職成功率
天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鳳林認為,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形勢嚴峻、求職難,究其原因,還是就業形勢。雖然近期形勢持續向好,但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仍然存在,就業崗位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同時,疫情過后,部分學生及家長更傾向于選擇穩定工作,更注重體制內工作,雖然競爭激烈,但依然不愿意調整就業預期。不同層次高校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無業可接”、“無業可接”現象仍然存在,直接導致學生求職焦慮加劇,認為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部分學生選擇通過考研等方式被動應對,“慢就業”、“慢就業”現象有加劇趨勢。
在就業意向城市的選擇上,一線城市、省會城市仍是學生相對偏好的選擇。劉鳳林認為,從職業發展的角度看,大城市優質企業相對集中,創新創業政策相對成熟,人才引進條件相對優惠,生活保障相對便利,平臺大寧夏大學生就業網,機會多,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完成職業轉型,幫助學生適應職場節奏,拓寬職業視野。但人才過于集中于大城市,學生在成長發展中面臨的競爭和考驗更多,也存在著地方人才過剩、學歷過度消耗的客觀現象,不利于畢業生在職業生涯初期的發展。“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畢業生要避免從眾,結合自身特點和職業發展目標,到國家需要的地區和行業去建功立業,在青春奮斗中實現自我提升,貢獻價值。”
劉鳳林認為,對于畢業生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的問題,無需過度擔憂。一方面,雖然類似的問題在社招中屢見不鮮,但在校園招聘過程中,由于所面對的群體普遍存在著同樣的經驗不足,用人單位通常更看重學生的基本條件、能力和發展潛力。另一方面,為了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畢業生確實應該利用好暑假等相對集中的空閑時間,積極參加企業實習,增加工作經驗,增加自己在成功求職中的砝碼。